李岚清
继扫码支付、刷脸支付等模式之后,沉寂许久的中国移动支付市场终于再度迎来创新。
7月8日,支付宝开放日上,支付宝推出“碰一碰支付”功能,用户无需出示支付码,只需解锁手机,触碰商户的支付设备,即可一步完成支付。
对于中国消费者来说,“触碰即付”支付或许并不新鲜,此前已有不少手机厂商推出过类似Pay的NFC支付。
但支付宝的“一触即付”与NFC支付有着根本的区别。
“和扫码支付、刷脸支付一样,‘拍拍付’是在条码支付基础上的又一次支付体验升级。”支付宝产品技术负责人龚山表示,在‘拍拍付’模式下,NFC设备仅仅是读取条码信息的手段,并不会产生新的支付信息,这是根本的区别。
从全球来看,基于条码支付的二维码支付和基于近场射频感应的NFC支付是两种主流的移动支付方式,中国也对这两种模式进行了探索,但在智能手机NFC模块尚未普及、NFC收银设备价格昂贵的情况下,中国市场选择了成本更低的条码支付。
回顾中国移动支付快速发展的十三年,也是条码支付经历不断创新的十三年。如今,随着中国移动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手机厂商NFC功能的普及以及条码支付监管的日趋成熟,“一触即付”的时代或将到来。
开拓:移动互联网时代
条码支付的诞生
早在2009年,三大运营商宣布3G网络到来,中国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
当时银行系统重点推进实体银行卡支付转型,通过磁条卡大规模迁移到IC卡,通过基于IC卡的网上银行系统实现线上支付、移动支付。
但这种传统的网上支付方式有诸多局限性。“当时去银行办卡,会给一个U盾,在电脑上转账时,要填写U盾给的动态密码才能付款,而且有限额。”一位厂商销售人员回忆,十几年前,大部分客户还是通过银行柜台支付交易费用。
随着线下移动支付场景的拓展,传统支付方式已经不能适应这些变化。2010年,支付宝与银行联合开发了银行卡快捷支付。虽然远不如现在的“扫一扫”方式便捷,但当时的用户不需要开通网银,只需要提供银行卡号、账户名、手机号等信息,银行核实无误后,用户输入支付宝发送的动态密码即可完成支付。
公开数据显示,支持跨终端、跨平台、跨浏览器支付的快捷支付模式上线后,支付成功率由传统网银支付的62%提升至90%以上,为移动支付的发展进一步奠定了基础。
为了降低用户支付、商户收款的门槛,支付宝作为先行者,做了不少探索,包括短信支付、声波支付、指纹支付、虹膜支付、NFC支付等等,直至条码支付的诞生。
2011年7月,受商品条形码的启发,支付宝推出了条码支付。用户在结账时,只需打开支付宝,选择“条码支付”功能并出示手机,让收银员用扫描器扫描即可完成支付。这也是全球首个条码支付产品。
但一维条码支付的不足之处在于必须依赖超市扫码枪的硬件才能支付,依然无法满足其他场景的支付需求。支付宝将目光瞄准了一种在工业设备管理追踪中被广泛应用的条码技术——二维码。
二维码支付是建立在账户体系上的支付解决方案,其作用在于“链接”,几乎不涉及POS机等硬件设备的改造。商户可直接利用现有的收银系统或手机扫描用户手机上的支付二维码,为用户发起收款。通过二维码支付,支付宝首次将线上支付技术运用到线下消费,为小微商户提供更低成本的收款服务。相关数据显示,与传统POS机收款方案相比,商户交易成本进一步降低50%~84%。
竞争态势:条码支付格局初步确定
NFC支付诞生的不是时候
二维码支付带来的最直接变化,就是移动支付场景从线上向线下拓展。2011年,央行发放首批非银行支付牌照,移动支付快速发展的黄金时代由此开启。
继2012年支付宝在线上消费场景推广二维码支付后,2013年微信通过“红包”和“扫一扫”迅速抢占市场,支付宝“扫一扫敬业福”也成为全国性春节新习俗,这两项举措都掀起了移动支付的风潮。瞄准线下小额、高频支付场景,科技巨头打响补贴大战,直接推动了用户支付习惯的转变。
从这个角度看,支付宝(中国)和腾讯财付通是两大巨头,前者靠的是场景,后者靠的是生态系统。在市场竞争的同时,移动支付终于成为基础设施服务。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数据,2015年,我国网络支付渗透率由上年的46.9%提升至60.5%。支付结算部最新数据显示,我国移动支付渗透率已达86%,位居全球第一,而这一数字在2013年之前还不到40%。
有趣的是,与海外市场相比,中国移动支付的“底色”是条码支付,而在海外,NFC支付更为流行。
其实从NFC技术演进来看,NFC支付出现的时间远早于条码支付。2006年,中国银联推出基于金融IC卡芯片的移动支付解决方案,被视为中国NFC支付的雏形。同时,运营商也在对SIM卡进行改造,实现基于IC卡芯片的支付。2009年前后,中国移动与银联启动移动支付业务试点,并在多方面展开广泛合作。
但一方面,运营商与银联在NFC的工作频率标准上存在分歧,阻碍了合作的推进;另一方面,POS终端非接化改造尚未完成,且在智能手机尚未普及的情况下,仅有少量高端智能手机搭载NFC模块,这对硬件端带来很大挑战。
“近场通信技术虽好,但诞生的不是时候。”一位资深支付行业从业者感叹,支付技术行业长期存在的争议是:NFC和二维码哪个才是最佳选择?“从技术角度看,NFC技术更加成熟,安全便捷,耗电量极小,非常适合移动支付领域。好的技术很难放弃。但对于当时像中国这样白手起家的移动支付市场来说,‘太贵’是一个致命的缺陷。”他坦言,当时只有昂贵的高端智能手机才支持NFC功能,而大多数中国消费者的手机都有可以扫描二维码的摄像头,这成为条码支付成功的关键。
融合创新:条码支付
叠加 NFC“触摸”,
多种支付方式并行发展
尽管中国移动支付行业格局已定,但第三方支付机构、运营商、商业银行等从未停止改变支付方式、升级支付体验的脚步。
支付宝初步探索的声纹认证技术,用于无障碍场景的移动支付;基于面部识别技术的刷脸支付,不仅方便了用户在超市的支付体验,也推动了消费物联网终端的快速发展。
面对传统二维码支付暴露出的一些问题,如同一场景多次扫描二维码的繁琐、超市排队结账的效率低下、商家多平台私域运营的痛点,曾经在中国市场“惨败”的NFC技术正重新回到大众的视野。
2014年基于NFC支付的Pay首次在美国正式上线,2015年Pay上线,2018年整合至Pay。在海外手机厂商的推动下,NFC在海外已成为主流的移动支付方式,但其在国内支付市场的应用普及率并不高。
从国内市场来看,近年来,国内可穿戴设备的使用场景日趋多样化,NFC技术在交通等场景的应用已经相对成熟,消费者对该技术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中国手机厂商凭借强大的产品力迅速提升手机性能,降低NFC技术成本。目前NFC功能几乎已经成为智能手机的标配。
NFC技术的春天或许即将到来。
事实上,NFC(近场通信技术)作为一种通信方式,已经在电子票务、门禁、移动身份识别、防伪等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而在支付领域,也有着不同的应用解决方案。
单弓表示,希望通过支付宝“一触即付”的支付模式,满足用户和商户双方的需求。他提到,不同于NFC支付的思路需要把银行IC卡放进手机钱包,也比起之前只优化信息传输方式而不改变条码支付业务本质的“扫一扫”支付,NFC只是帮商户和客户做了一层身份识别,不涉及敏感支付信息的传输,不会产生新的支付信息,而且是以加密方式传输的。
“一方面这样可以简化支付步骤,操作更加方便快捷,另一方面也不涉及用户对掌纹、指纹等生物特征信息的隐私担忧。”单弓说,“ and Go”可以满足用户对安全性和便捷性的多样化需求。
“支付宝触碰”巧妙利用了NFC交互简洁、快捷的特点,同时继续保留条码支付的底层,商户无需对收银设备进行改造,直接接入收银机网络即可。
在商户端,为进一步降低使用成本,“支付宝一碰”一体机可在现有收银POS机上即插即用,兼容主流SaaS收银系统,为顾客提供多一种便捷的支付选择。他透露,支付宝小程序前端可与支付宝一碰一体机无缝对接,为数字化营销带来更多可能,可实现同步收款、新客获取、私域营销“一碰三通”。
红旗连锁总经理曹诗如表示,“支付宝一碰通”的支付功能更加便捷、流程更加简化,让便利店会员注册登录更加简单,门店平均吸引新会员的时间由原来的近1分钟压缩到3秒,“门店上线不到两周,会员交易订单激增38%。”
“自2010年左右开始,支付宝就一直在推动NFC技术的研发,目前已积累了25项相关领域专利,并取得了NFC天线位置差异兼容等多项关键技术突破。”单弓表示,希望“碰一碰付”与二维码支付、人脸识别支付一起,给用户带来更好的支付体验,满足更加多元化的市场需求,为未来支付和数字化发展带来更多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