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鹊三兄弟,到底谁的医术最高?
扁鹊回答道,大哥医术最高,因为他在病情发作前就能用药铲除病根,所以他的名气连一个家庭都传不出。而我往往是在病人痛苦万分时医治,让重症病人的痛苦得以缓解,所以能闻名天下。
古人都知道,病在未发作之前医治最好,但是现代人却常常喜欢把小病拖成大病。张健(化名)今年33岁,陆陆续续便血,一直以为是痔疮,拖了半年才到医院做肠镜。当时医生发现他的肠道内有5个大小不一的肠息肉,取了一小块做活检发现是“锯齿状腺瘤伴重度异型增生”,也就是肠癌的癌前病变。
报告出来后,医生马上通知他来医院再做一次肠镜切除息肉,但是张健却毫不在意,又拖了半年才到医院。这次肠镜结果显示已经是结直肠腺瘤,必须开刀才能清除体内残留的癌细胞。如果张健能在半年前就切除掉息肉,恐怕是不会走到肠癌这一步的。
一、息肉是肠癌最大的祸根
息肉看似“无害”,80%~90%的肠癌却是由它演变而来。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消化内科陈建永主任表示,肠癌是由正常粘膜——增生——腺瘤形成——腺瘤癌变一步步发展,这个过程一般需要5——10年的期间。在这段时间内,我们完全有机会阻止肠癌的发生。
当然并非所有的息肉都会癌变。在病理学上,肠息肉主要分为增生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其中,增生性息肉恶变的可能性较小,又称为非肿瘤性息肉,而腺瘤性息肉与结肠癌密切相关。在腺瘤性息肉中,以绒毛状腺瘤癌变率最高,其次为管状绒毛状腺瘤,再次为管状腺瘤。
二、柳叶刀:切除息肉,肠癌风险仍然比一般人高
对于恶变程度较高的息肉,通过内镜下切除,可以终止腺瘤癌变的过程,一定程度上可以预防直肠癌的发生。这也导致很多患者误以为,切除息肉,就“一劳永逸”了。
发表在《柳叶刀》子刊《胃肠病学与肝病学》的一项研究发现,通过对约18万结直肠息肉患者和86万一般人群进行15年跟踪,对比分析后,得出结论,即使息肉切除,患者得直肠癌的风险仍比一般人群高,尤其是形态不好的息肉,癌变率更高。
肠息肉不等于癌,切除后并非“高枕无忧”,定期复查和预防才是减少癌症发生风险的有效措施。
三、息肉一发现就切除,肠镜保你10年平安
对待肠息肉,最好的办法就是一发现就切除。通过肠镜检查我们可以发现肠道中各种微小病变。而且在检查过程中,若发现有息肉,且直径小于5mm,数目少于5个,都可以通过内镜下进行钳除。对于息肉较大,或数目较多的情况,则需要进行冷切除术、高频电切除术或APC术才能保证无残留。
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即使没有发现肠息肉,定期做肠镜也能最大程度降低肠癌的风险。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兆申教授表示:我国14亿人口,而每年10%的百姓都需要做胃肠镜检查,换算一下差不多是一亿人。他建议年过45岁,一定要做肠镜,做一次肠镜管你五年、十年没问题,你不会得结直肠癌。
息肉就像野草一样,受到患者体内环境和生活因素影响,非常容易再次生长。所以对于低中风险息肉切除术后复查时间建议在1~3年内;对于肠道欠佳、息肉个数较多,息肉形态不好的患者,则要求3——6个月复查。若是检查结果无异,可连续2-3年检查不复发,之后可以改为每5-10年查一次。
四、如何让息肉不再生长?
据临床统计,约有50%的大肠息肉患者在术后4年内出现复发,复发原因多与息肉过大、没有切除干净及患者自身内环境有关。想要降低息肉的生长可能,就要从生活方式和药物预防等多方面进行管理。
1、有肠道疾病积极治疗
长期慢性炎症会引起肠粘膜发生糜烂、溃疡、缔结组织,造成腺上皮及下层组织增生,表现为炎性息肉。因此当发现肠道炎症,一定要积极治疗,切勿反复刺激,催生息肉增长。
2、改善便秘
长期便秘的患者,大便中的粗渣、异物及其他因素,也会造成肠黏膜损伤或长期刺激肠黏膜,导致上皮和粘膜下组织增生,形成肠息肉。多吃高纤维蔬菜,促进大肠蠕动,对改善便秘,预防肠道疾病很有帮助。
3、改善饮食
现代人饮食西化、太过精细。过多的营养与热量和越来越少的运动量,都与大肠息肉发生有关。饮食可直接影响肠道菌落,油腻饮食可增加结肠中胆汁酸与中性固醇的浓度,逐渐在肠道内形成致癌物质。建议应以饮食清淡,少油腻为主,多吃高纤维蔬菜、水果和粗谷物。
4、戒烟戒酒
吸烟年限和总量与结直肠息肉发病有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长期大量饮酒也是结直肠息肉发病的高危因素。
5、多运动,控制体重
肥胖是结直肠息肉发病的潜在高危因素,BMI每增长5kg/m²可使结直肠腺瘤风险提高约20%。而适当的体力锻炼,不仅可以帮助控制体重,还可以降低息肉发生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