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课题组
随着疫情影响逐渐减弱,2023年中国宏观经济正式进入后疫情时代,经济运行恢复态势并未改变,但依然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结构性问题尚待解决。官方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GDP同比增长5.2%,超出年初制定的增速目标0.2个百分点。展望2024年,中国宏观经济运行总体是安全的,自然走势将继续呈现供给、需求双恢复的格局,并且供给端恢复程度要快于需求端,但供求双方仍将低于潜在水平。在未来的经济恢复周期中,中国宏观经济安全可能面临国内外诸多风险和挑战。从影响因素看,全国人口减少、西方国家技术“封锁”、能源价格波动、汇率波动、国际政治和经济形势变化等仍将是影响中国经济安全的重要因素;从经济风险点来看,房地产危机风险、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外部经济环境等将成为未来掣肘中国经济安全稳定的潜在因素。这些影响因素和风险因素可能更多地对房地产市场、银行业、债券市场、石油市场产生一定风险,需引起更多的关注并作出预防。下一步中国宏观经济恢复路径如何?应该采取什么经济政策?本报告对此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和分析。
一、2024年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因素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进一步推动经济回升向好需要克服一些困难和挑战,主要是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仍然较多,国内大循环存在堵点,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上述种种问题的出现,与我国目前经济形势的阶段性特征以及国际政治、经济环境是密不可分的。
(一)人口出现超低生育率问题,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23年中国总人口为140967万人,比2022年末减少208万人,总人口连续下降,且从当前中国人口的出生率走势来看,未来中国新出生人口还将持续下降,官方的统计数据也确认了超低生育率的事实(总和生育率约为1.3)。从省份情况来看,全国仅4个省份2023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正。从人口年龄结构来看,一是随着退休高峰的到来和新增劳动力的逐渐减少,劳动年龄人口将持续加速减少。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人口普查数据,推算2023—2040年中国16-59岁劳动人口数量,发现2024年比2023年劳动力数量减少717万左右,且未来仍将延续这种缩减趋势。二是人口年龄结构将逐渐深度老龄化。中国自2000年初步入老龄化社会以来,人口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中国的老年抚养比从2000年的9.9%上升到了2022年的21.8%。总体而言,劳动力急剧下滑及人口老龄化势必会影响中国中长期经济增长。
(二)外资存在撤离现象
2023年11月中国银行代客结汇直接投资金额46.44亿美元,同比下降40.45%,1-11月中国银行代客结汇直接投资累计金额581.08亿元,累计同比下降50.74%。与此同时,2023年以来已有三家较大规模的外资离开中国。2023年6月,加拿大第二大退休基金CDPQ公开宣布将其位于中国上海的亚洲办事处迁往新加坡;2023年9月初,全球最大资管公司贝莱德旗下产品贝莱德全球基金宣称今年11月7日将关闭中国灵活股票基金,停止其在中国的投资职能;2023年9月底,规模高达1.4万亿美元的挪威主权财富基金宣称将其亚洲运营中心迁往新加坡;美国思杰系统(Citr ix)母公司Cl oud Sof tware Group决定自2023年12月3日起,停止在中国的所有新商业交易。外资撤离现象已经持续发生,未来趋势也未见缩小,这将对中国未来经济造成一定不利影响。
(三)市场预期趋好
2023年以来,随着国内疫情影响逐渐转弱、稳地产保障房等政策共同发力、欧美经济逐步加息见顶,反映内部环境较前一年有所转好,而外部环境压力超出市场预期。官方数据显示,2023年按不变价格计算,中国GDP同比增长5.2%,经济增速整体较前一年有所抬升,但从两年复合增速来看,仍低于疫前2019年的季度增速,表明中国经济仍处于恢复性增长区间,自进入新常态以来的下行趋势并未得到显著改变。另外自第二季度以来的价格表现也反映了总需求不足,导致2023年下半年市场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整体预期转弱。2024年,预计随着发达经济体制造业去库存见底、高利率环境减退,外部贸易、汇率和投资环境将较2023年有所好转,而随着外需周期性恢复、地产拖累减少和财政政策更加积极发力,国内经济环境有望进一步恢复性向好,市场主体对2024年的经济预期或将逐渐转好,有利于投资、消费和就业的改善,从而在供给和需求两端同时出现扩张的状态。
(四)部分产业产能过剩
近两年来房地产行业持续低迷,房地产市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从供给端来看,房地产企业在资金压力、销售压力、库存压力以及对市场预期转弱等多重因素作用下致使新开工意愿不足,导致整体投资增速下滑;从需求端来看,受房地产行业周期性下行的悲观情绪以及居民收入增速放缓等因素的影响,全国商品房销售持续承压。尽管2023年以来刺激房地产市场的利好政策不断,但政策效应边际趋弱,房地产市场仍处在震荡筑底阶段,一定程度上会拉低经济增速。此外,新能源产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产能过剩、行业乱象、管理缺位、技术和成本挑战等问题。加之欧盟近期宣布《新电池法》实施,不可避免地会抑制新能源产业的出口,进而影响经济增速。
(五)国际政治环境不确定性仍将影响对外贸易和投资
预计2024年中美关系短期战术性缓和不改,长期仍面临较大挑战,依然将对中国经济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而短期来看,由于美国是中国主要贸易合作国之一,两者关系趋稳或将对中国对外贸易产生积极影响。2024年随着俄乌冲突及其地缘政治影响趋缓,能源市场或将处于趋势性下行阶段,前期油价和天然气价格上行带来的高成本压力或将逐步消退,同时也将减少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对中国的对外贸易和投资产生积极影响。2024年,若巴以冲突缓解或不进一步扩大到中东其他地区,对全球经济造成的冲击可能相对有限,若巴以冲突蔓延到周边主要产油国,则对全球经贸的影响可能会明显扩大,或将加大2024年全球通胀风险,并压低全球经济增长预期。我国作为石油进口国,受此影响可能较大。
(六)中国对外贸易仍将受到世界经济、贸易环境的影响
全球经济复苏放缓且呈现分化态势,根据IMF于2023年10月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预计2024年全球经济增速为2.9%,相比7月的预测下调了0.1个百分点。除了调低经济增长预期外,IMF在报告中还着重强调了全球各经济体间经济增速的分化。IMF预计发达经济体的增速将从2022年的2.6%降至2023年的1.5%,2024年则进一步降至1.4%;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的增速将从2022年的4.1%放缓至2023年和2024年的4.0%。尽管全球经济持续从疫情、俄乌冲突和生活成本危机中复苏,但各个地区的分化日益扩大,相比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速放缓更为明显。另外,如果全球通胀率依然处于高位,各国央行还将不断收紧货币政策,居民消费需求持续受到抑制,中国对外贸易可能仍将受到全球需求收紧的影响。
二、2024年中国宏观经济的风险点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目前我国经济“风险隐患仍然较多,国内大循环存在堵点,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要增强忧患意识,有效应对和解决这些问题”。会议指出,要“持续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要统筹化解房地产、地方债务、中小金融机构等风险,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当前全球经济环境充满不确定性挑战,若对中国宏观经济中一些潜在风险认识不足,必将引起对宏观经济走势的误判,影响决策。我们预计2024年中国宏观经济运行存在以下风险点。
(一)房地产风险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特别谈到了房地产风险,指出要“积极稳妥化解房地产风险”。2023年房地产行业复苏整体偏弱,销售端无明显复苏迹象,房价持续承压,房企到位资金情况依旧严峻,土地成交市场表现低迷,房屋新开工面积跌幅扩大,房地产投资下行趋势未改。另外,就业形势严峻叠加地产下行致使居民收入恶化,而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放缓或带来居民偿债风险,进而风险传染至银行金融体系。因此,中国房地产市场下行牵连实体产业、抑制居民消费,与此同时,房企违约风险加大,居民杠杆率居高不下或将传导至金融机构。随着房地产市场关系的变化,稳地产调控的深入,预计房地产市场复苏节奏将极大程度地影响2024年中国宏观经济。
(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尽管地方政府显性债务风险总体可控,但已逼近警戒线。根据财政部披露的数据,受疫情冲击影响,2020年末,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已经增加到近26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务率逼近100%的警戒线。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在2021年末已高至30.47万亿元,其中地方政府专项债务余额16.70万亿元,按照专项债券剩余平均期限9.0年测算,年均到期还本规模1.86万亿元,尽管按照2021年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9.47万亿元测算,专项债务到期还本保障倍数为5.11,但考虑到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主要来自土地出让金,而2022—2023年地方卖地收入大幅下滑,地方政府债务率很有可能接近警戒线,较高的债务率势必带来巨大的还本付息压力。另外,2024年稳增长的压力依然较大,预计地方政府债务率很难出现明显改善。
(三)汇率及货币危机风险
与2023年相比,2024年汇率大幅下行风险减小。2023年,高通胀、全球进入加息周期,叠加中国降准降息,使得短期内国内外利差大幅倒挂,迫使人民币进入贬值区间。进入2023年四季度,欧美的高通胀得到有效控制,10月美国CPI超预期降至3.2%,低于9月份0.9个百分点,大幅低于1月份3.2个百分点;欧元区10月调和CPI初值同比上涨2.9%,为近两年来的最低水平,低于9月份的4.5%,也较1月份的8.5%大幅下降5.6个百分点。美欧通胀得到控制,市场开始了全球加息周期结束的预期。实际上,美欧通胀率的下行,已经说明在没有其他黑天鹅出现的情况下,2024年美欧不会再上调利率,这是利好人民币汇率的。只要中国国内经济保持平稳增长,东亚周边不存在地缘政治冲突,人民币汇率不存在大幅贬值的基础。
(四)国际地缘政治风险
2023年以来,地缘政治风险事件频发,俄乌冲突尚未结束,巴以冲突又不断升级,地缘政治风险仍有上行趋势。2024年,在地缘政治冲突持续、全球经济增速放缓、通胀高企的背景下,出现全球经济危机的概率进一步增大。2023年大多数发达国家可能已经完成了加息,但可能在2024年下半年才会迎来降息,同时因地缘政治因素导致能源成本持续攀高,欧洲经济衰退的压力加剧,这些主要经济伙伴的经济面临衰退风险以及主要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将导致中国面临的外部需求环境恶化,进而重点影响中国经济的整体表现。
(五)境外金融传导风险
2023年11月30日,美国众议院外交委员会通过一项法案,要求撤销香港驻美国经济贸易办事处的外交豁免权,并限期在180天内关闭该办事处。与此同时,截止到2023年12月7日,恒生指数累计跌超18%,国际评级机构穆迪将香港信用评级展望由“稳定”调整为“负面”,香港整体表现在全球股市中处于末位。针对香港发生的众多变化,例如经济增长放缓、外资撤离、高级人才外流等,使得维持港元与美元挂钩的基础保障可能存在压力,这种压力的持续积压极有可能出现港元与美元脱钩的风险,从而对中国经济而言会造成多种不利影响。
三、2024年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建议
基于以上影响因素和风险点分析,预计2024年中国宏观经济运行将处于供给和需求双恢复的态势,但经济的自然增速仍将低于潜在增速,也将低于政府的目标增速。鉴于此,本报告认为应该采取需求、供给双扩张的政策,并着力推进市场化改革,改善市场环境。
(一)扩张性需求管理政策
需求扩张以货币政策为主,在“稳”字当头的前提下加大实施力度,保证精准有效,财政政策主要以提质增效为核心,注重风险可控。
第一,扩大消费需求。首先继续稳定收入预期,尤其是稳定财产性收入。其次,提升消费升级。进一步推动汽车消费、智能家居消费、适老养老消费。此外,完善保障体系建设。经济恢复不及预期,居民收入增速依然显著低于疫前水平,抑制了居民消费,改善社会保障体系,减轻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才能促进消费。
第二,稳定投资。首先,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支持重点领域的投资建设。其次,加大对制造业投资支持力度。最后,加强对民营企业的支持。减轻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负担,降低民营企业融资门槛。继续减税降费,减少审批流程、电子化网络办公,降低企业经营过程中的行政门槛。
第三,以改善民生为导向进行财政扩张。从需求端而言,需要准确辨认老百姓真正需要满足的需求,如最迫切的民生问题、改善性需求以及贫困地区和低收入人群的需求。当下通胀水平保持低位使得货币政策具有较大施策空间。应该以改善民生为导向进行财政扩张,通过改善就业状况,提高居民收入,让居民更多分享发展成果,稳定预期,创造消费场景,推动扩大内需,让居民消费来引导资源配置。
(二)扩张性供给管理政策
供给扩张有利于保障中国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促进经济提质增效与结构升级,应进一步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时鼓励高新技术自主研发,扩大对外开放。
第一,鼓励高新技术自主研发,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提升供给结构对有效需求的适配性。建立起促进创新的科技金融体系,并制定相关各方在成果转让、股权分配等多种形式下的利益共享和分配机制,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第二,促进就业。首先,充分发挥政策性岗位吸纳作用,稳定并适度扩大招录高校毕业生规模。鼓励引导基层就业,稳定“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基层服务项目招募规模。其次,研究鼓励企业扩大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相关政策,对于吸纳应届大学生就业的企业根据招聘人数,实施社保减免、贷款支持等政策。
第三,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首先,加大稳外贸政策的力度。进一步加大对出口企业的支持力度,在出口退税等方面多给予出口企业优惠政策,增强外贸企业活力。其次,加强深层次的国际贸易合作。进一步加强深层次的国际贸易合作,深化“一带一路”建设,推动商签更多高标准自由贸易协定和区域贸易协定,深化中国和周边国家在农业、能源、高新技术等领域的合作。最后,扩大重要产品和服务的进口。拓宽先进技术、优质能源资源等优质产品的进口渠道,推动进口规模扩大、结构优化、来源多元化。
(三)市场环境管理政策
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构建良好的营商环境,简化企业生产经营审批和条件,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推进企业开办经营便利化。同时规范政府行为,加强依法治国,切实保证民营企业的产权和企业家的人身安全。
第一,加快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这是目前财政相对困难的情况下各级政府能够在不花钱或者少花钱的情况下维持经济增长的一个领域,因而也是具有较大改革红利的一个领域。通过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消除经济中存在的堵点,有助于提高经济运行效率,降低交易成本。
第二,稳定物价。各地各部门需做好保供稳价工作,保证煤气价格稳定,继续完善并发挥成品油调价机制,缓冲外部能源价格对国内经济的冲击。随着欧美逐步退出加息,或对大宗商品价格造成冲击,防止大宗商品价格短期大起大落也是经济良好平稳运行的保证。
第三,加强人才区域合理布局与协调发展。目前人才引进中存在两大因素制约:一方面,国内外学术环境差异较大,另一方面,各地人才引进政策之间过度竞争,带来了过度承诺,间接加大了人才引进难度,亟须进一步加强对于人才的引进工作。
四、2024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展望
(一)2024年中国宏观经济预测
2024年是“十四五”的第三年,也是疫后经济恢复的第二年。为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中国经济从目前到2049年需要年均4.8%以上的增速;疫情的扰动以及后疫情时代经济仍处于恢复期,并且增速下行趋势得到显著改善,这也就为今后的经济增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报告判断,2024年经济增速目标的设定,至少应该保证2023—2024年两年的年均增速在5%左右,而且,为了给今后的宏观调控留下尽可能大的空间,2024年中国政府应该尽量追求更好的实际增速。
应该看到,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经济恢复态势依然存在,但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仍然较多等问题仍需在2024年予以克服,同时中国经济在2024年还将面临来自国内外的各种“灰犀牛”“黑天鹅”事件的冲击。因此,在宏观调控方面,必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切实增强经济活力、防范化解风险、改善社会预期。在此基础上,把需求端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发力点,同时对供给端的稳定恢复和市场环境的持续改善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因此,2024年中国宏观经济调控的政策组合应该是以扩张性需求管理和扩张性供给管理为主,并辅之以扩张性市场环境管理政策。
在这样的政策支持下,综合2024年中国宏观经济的自然走势,报告预计2024年GDP同比增长5.1%,CPI同比增长1.2%,PPI同比增长-0.4%。供给端,预计2024年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8%。需求端,预计202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同比增长7.7%,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长3.0%,出口累计同比增长3.1%,进口累计同比增长1.8%,全年实现贸易差额8977亿美元。在货币金融方面,预计2024年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适度、精准有效,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加力、提质增效,同时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预计2024年M2同比增长10%,新增人民币贷款24万亿元。
(二)2024年相关领域未来展望
报告除了对中国具体宏观经济指标给出了预测,同时也对中国宏观经济重要领域的发展趋势提出了专题分析。
对于2024年的房地产市场,报告认为,我国房地产市场在内外部环境更加有利的背景下,有望筑底企稳,房地产各类需求有望被激发,2024年也将成为我国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的元年。
对于2024年的银行业,报告认为,随着疫情影响消退,中国经济逐步从疫情防控期间的非常态向常态化运行转变,消费和服务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新动能领域继续加快成长,但国内需求不足的制约仍较突出,商业银行面临的经营环境仍然复杂。
对于2024年的城投行业,报告认为,未来城投公司发展趋势将继续分化,一些地区实际偿债压力仍然较重,特殊再融资债则有助于缓解特定区域城投债务风险。预计2024年城投公司,尤其在公开债方面出现实质性违约的可能性依然不大,债务化解与城投公司转型的协同效应会增强。
对于2024年的债券市场,报告认为,新质生产力在襁褓中嗷嗷待哺,债券市场资源供给跟不上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正成为债券市场自身以及中国经济转型能否成功的最大系统性风险,债券市场变革已刻不容缓。
对于2024年的人民币汇率,报告认为,在中国经济向潜在水平回归的大环境下,人民币汇率有望稳中走升。随着金融高水平开放和人民币国际化的不断推进,人民币资产对国际资本的吸引力将进一步提升,外资流入增加,为人民币汇率回升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外汇储备将继续保持合理规模,发挥着抵御外部冲击的“压舱石”作用。
对于2024年的A股市场,报告认为,β层面,权益市场在2024年不会发生太大程度的指数变化,全年可能会以震荡为主,上证指数的震荡区间应在2950—3150点;α层面,2024年A股即使窄幅震荡,也仍存在所谓的结构性机会,微盘股、半导体以及新能源汽车行业仍可以加以关注。
对于2024年的电力供需形势,报告认为,预计2024年迎峰度夏、度冬期间,全国电力供需平衡偏紧,局地高峰时段电力供需紧张,可能存在电力缺口。考虑充分发挥跨省跨区互济支援能力后,电力缺口将得到一定缓解。若出现燃料供应不足或大范围极端天气,用电高峰时段电力缺口将进一步扩大。
对于2024年的煤炭市场,报告认为,我国煤炭市场供需安全存在价格脱离基本盘、易受国际市场形势与政策影响、产需空间格局调整潜藏风险、能源低碳化转型加剧需求波动等问题,亟须关注。
对于2024年的全球石油市场,报告认为,在全球石油消费层面,预计仍会有小幅度增长,增量估计约为1百万桶/天;在全球石油供给层面,2024年全球石油供给有望保持中速增长(+1.6百万桶/天),高达103.4百万桶/天。
对于未来中国市场一体化趋势,报告认为,中国整体商品市场分割确实呈现下降收敛的趋势,商品市场一体化改革进程取得了积极的成效,而劳动力市场分割指数波动较为剧烈,整体并未呈现显著的下降或上升趋势。
总的来看,2024年我国经济面临的机遇大于挑战,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中国拥有世界上最有潜力的超大规模市场;宏观政策会对经济恢复持续提供支撑;政策空间仍然较足;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注入强大动力;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蕴含新机遇。支撑高质量发展的要素条件不断集聚增多,我们要增强信心和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