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文章| 资讯| 行情| 企业| wap手机版| article文章| 首页|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普通会员

易达信息科技

企业列表
新闻列表
推荐企业新闻
联系方式
  • 联系人:依依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新闻中心 > 为何大学生就业这么难 代表委员热议“三道门槛”
新闻中心
为何大学生就业这么难 代表委员热议“三道门槛”
发布时间:2024-12-18        浏览次数:26        返回列表

  中国经济网编者按:3月5日上午,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做好重点人群就业工作。全国人大代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王晓初参加北京团审议时表示,据初步估算,今年我国城镇需要就业人数将达到2500万的高位,高校毕业生达到699万,就业压力仍然很大。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已是近年来社会焦点问题,如何缓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做好大学生这部分重点人群就业工作,理所当然是今年两会代表委员的关心的大事。代表委员认为高校的扩招,就业上的“院校歧视”,以及高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的脱节直接或间接的成为了大学生就业“三道门槛”。

为何大学生就业这么难 代表委员热议“三道门槛”

  高校扩招严重

  

  自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我国的高校一直处于扩招的趋势,每年的录取率不断攀升,2012年全国录取率超过75%,有的超过90%,高等教育发展过快,扩招严重。

  对于高校扩招问题,全国人大代表、河北医科大学副校长王宝山代表说:“我上个世纪80年代初上大学,县委书记和我们座谈,请我们提要求,那时我们县一百个大学生,现在有几千名大学生。我上大学时,河北3家院校招医学生,本专科不到一千人,现在光我们学校医学硕士招生就一千多人。”高校扩招,让大学生的培养从精英化变为大众化。由于现实中很多就业岗位更多的吸收的是劳动密集型的劳动者,与大学生匹配的岗位并未随大学扩招而相应增加,这样就会出现结构性的失业,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找工作会容易处于一种“高不成,低不就”的抉择状态。

  就业歧视

  全国人大代表韩建敏说,当前,在高校扩招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与用人单位“门槛高”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不少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在招聘标准中频频设置“院校条款”,有些甚至明文规定只要“211工程”、“985工程”高校毕业生,非名校毕业生遭遇就业上的“院校歧视”。在今年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湘潭大学校长罗和安第二次提出尽快出台《反就业歧视法》。高校毕业生90%以上来自非211、985工程高校,罗和安认为,促进公平就业,多少宣传都不如一部法律。

  专业不对口

  

  在各类技校变大学和高校纷纷建设综合性大学的背景下,各学科专业齐全已是高校普遍存在的事实。“现在是哪个省钱、好办就办哪个学科。比如法学、会计学、外语、计算机,哪个学校都有。”全国人大代表、河北农业大学校长王志刚说,因为这些学科投入少。“除了对学校进行定位之外,还应该对学科定位,要按社会急需来招生。”王志刚代表说。“河北几个大型企业招不到人,就是因为学校与社会脱节,到底缺哪些人,培养哪些人才,相关部门应该给予指导,学校了解不到社会的全貌。”“高校的专业设置与社会的需求存在巨大矛盾。”全国人大代表、河北医科大学副校长王宝山代表说。

  “我校医学专业学生毕业后,真正从事所学专业的只有三分之一多一点,近三分之一是相关专业,近三分之一几乎与专业没有关联。又问了其他高校的同志,有人告诉我,统计专业学生毕业后,80%的工作和专业不沾边。”高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

   如何缓解大学生就业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王汝成表示,目前有很多高校专业报考遇冷,但是就业却很紧俏,如何让报考和就业相平衡,是解决就业难的关键。对于这样矛盾的就业环境,王汝成提出了自己的建议,首先,教育部门要加强宏观的指导和调控;第二,要更多关注高等教育发展问题;第三,要培育就业队伍,尤其要培育急需冷门专业的就业队伍。

  全国人大代表、河北医科大学副校长王宝山代表认为,缓解大学生就业难,要充分认识高校就业指导的重要性,设置专门就业指导课程,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给予高校设置专业的灵活性,对学生专业选择进行理性引导;提高基层工作待遇,增加基层发展机会,积极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就业。

  全国人大代表、河北大学副校长李小亭提出,可以在大学聚集地等有条件的地区建设大学就业城,比如保定。“大学科技园是孵化器,复旦周边的大学科技园就吸引了大批人去。”

  高校的使命

  全国政协委员、山东英才学院董事长杨文给高校这样定位:作为一个学校,一个教育机构,要带着这样的社会责任感,对学生的责任感。这种责任感是什么呢?如果是一个职业院校,或者应用型的院校,他们的责任就是为这些企业、这些用人单位、这些岗位培养合格的人才。如果这些人才到了社会上找不到工作,其实有一些人在埋怨社会、埋怨政府,我觉得应该埋怨学校,因为这个学校的责任就是要为企业、为用人单位提供合格的人才、合格的“产品”,他推荐出去的是卖不出去的产品,这个应该由学校来买单,应该由学校来承担这种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的职责,这是学校的使命。

  资料链接:

  大学生创业究竟难在哪?

  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种种“拦路虎”,专家认为,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缺乏启动资金。除了家庭资助,绝大部分创业大学生没有其它经济来源。目前,也有一部分大学生通过勤工俭学积攒下来部分资金,但创业初期的花销,经常会远远超支。

  二是缺乏市场经营经验。大学生有激情、有抱负,但在实战中往往是“眼高手低”,对具体的市场开拓缺乏经验与相关的知识,在创业过程中很可能会因“纸上谈兵”而败北。

  三是心理承受能力弱。从小学到大学,十几年的学校生活,相对风平浪静少有挫折,在这种大环境下,大学生创业者们也普遍比较脆弱。其实无论何种创业都会有风险,创业的同时即应该有“风险意识”,要能承受住风险和失败,能够经得起市场的锤炼。

  四是创新能力不强。大学生创业失败的多,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忽视技术创新。很多大学生只看到他人成功后的表象,不顾时间、地点的差异,盲目照搬照抄别人的经验,结果“画虎不成反类犬”,步他人后尘,自己的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五是所学知识与实际运用联系不紧密。很多大学生创业者的实际创业项目和自己所学专业不相符,或是自己所学的学科知识用不上。如此的“不搭界”既是所学知识资源的浪费,又是对创业时机的延误。

  

  更多报道请见中国经济网“寻求推进改革开放的最大公约数——2013两会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