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文章| 资讯| 行情| 企业| wap手机版| article文章| 首页|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普通会员

易达信息科技

企业列表
新闻列表
推荐企业新闻
联系方式
  • 联系人:依依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新闻中心 > 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及对策
新闻中心
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及对策
发布时间:2024-12-18        浏览次数:1        返回列表

摘要:随着高校就业制度改革的深入及高校“大众化”教育的到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新形势下,如何引导大学生认真认清现实,努力提高个人素质,运用各项政府鼓励就业的相关政策及各类资源解决就业问题,不仅仅是高校所面临的困难,同时也是整个社会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本文旨在对粮油食品行业大学生就业状况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高校的就业工作提出相关的建议。

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及对策

关键词:粮油食品行业;大学生;就业;对策

我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在全球经济增速放缓以及我国进一步的产业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我国广大高校毕业生就业主体呈现从“精英”转向“大众”、就业体制从“计划”转向“市场”、就业市场从“卖方”转向“买方”和就业重点从“总量”转向“结构”的四大特点。①近年来,我国在世界经济环境整体颓势的背景下仍然保持了GDP的高速增长,对扩大就业产生了强有力的拉动。与此同时,党和政府大力重视毕业生的就业工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及政策,大大推动了毕业生的就业工作。②然而,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分配制度的改革以及产业结构的发展不均衡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我国高等学校大学生就业工作受到一定的影响,最近几年,我国大学生就业工作面临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

一、我国粮油食品行业发展趋势及就业现状

中国政府一向十分重视粮食问题。根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中国政府将着重推进粮食流通体制的改革,使粮食的生产、转化、加工和流通等环节紧密联结,多层次转化增值,提高粮食生产比较效益和农民收入,保证粮食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同时我国的食品行业也正在飞速发展中,但从事该行业人才较欠缺,因此对于中国整体环境和市场环境来看,粮油食品行业就业前景较好。

1.粮油食品行业发展趋势

可以看出,粮食产业整体上处于上升趋势,同时,新的经营环境对粮食产业的影响不仅体现在作物的供求和价格方面,它对参与者的战略定位、商业模式、核心能力、业务组合、区域布局、竞争方式、组织结构、企业文化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参与者重新思考自身的战略定位和商业模式。

目前,世界粮食交易量的80%、中国油脂市场原料与加工及其食用油供应的75%以上已被拥有百年历史的四大跨国粮商“ABCD”所控制,即ADM(Archer Daniels Midland)、邦吉(Bunge)、嘉吉(Cargill)和路易・达孚(Louis Dreyfus)。国际巨头凭借资本和历史与经验的优势,已完成对上游原料、期货,中游生产加工、品牌和下游市场渠道与供应的绝对控制权。中国粮油行业在国际竞争中整体处于上升趋势,未来发展潜力巨大。

对于我国的食品行业而言,在未来的几年里,我国食品产业在分享市场成果的同时,也需认真面对原料成本上升的风险,由于各领域的竞争结构各异,市场议价能力不同,因此各对农产品价格继续上升的风险化解能力也存在一定的差距。其中:

农副食品加工业:农副食品加工业与上游的大农业直接相联,其中包含着彼此互相渗透、合作的大量成果,并往往成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产业的核心主体。该行业相对低的原料成本、规模化经营的优势,令业者在市场上对上下游厂商拥有更大的定价权、话语权,它有望成为未来几年农产品市场中的最大赢家。

食品制造业:在产业链上,食品制造业对风险转嫁的能力最差,这一状况在未来几年不会有大的变化。行业经济效益的增长仍会保持高水平,但平均利润将有所下降。可依靠品牌优势控制渠道、主导市场的乳制品业,高附加值的营养保健业,特色农副产品深加工制成品等一些领域会优于行业平均水平。

综上所述,未来持续旺盛的国内需求,是拉动食品产业的主要动力。在由农产品牛市引起的通胀环境下,农产品及农产品加工业的经营者将能较充分而直接地分享有关市场成果,并适时转嫁通胀的不利。

2. 粮油食品行业对人才的需求

根据上文的分析,新的营销环境已对粮食产业产生了根本影响,在这一时代背景下,需要求职者时刻把握其中的变化趋势,并适时对自己进行调整,让自己能时刻成为此行业的对口人才。这样才能在不断地竞争中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在食品行业中,招聘企业主要以外资企业和民营大中型公司为主。外资企业方面,从其在各大网上所的职位显示出,高级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有明显的人力资源匮乏的现象。同时,因为受所需人才专业度和地域的限制,外资企业虽然提供良好的职业发展空间、有竞争力的酬薪待遇等优越条件,招聘到所需的研发技术人员也有一定的难度。民营企业方面,中层的管理人员变成了企业急需的人才热点。自2002年起市场营销专业方兴未艾,粮油食品行业大量的市场、销售人员,特别是品牌建设人员流向其他行业,而从其他行业流向该行业的市场人员并不多。因此,相关企业将有必要继续对此类人才进行储备。另一方面,在整个行业表现出对品牌建设热情不减的时候,不少大型的食品企业却转而开始关注产品本身,所以相关人士认为,将来有关市场类产品方向的人才将成为最大缺口。因此从事粮油食品行业的相关销售岗位,前景最为看好。从事此方向的工作者,需要良好的沟通和交流能力,需要对市场需求敏锐的感知力,即具有较高的获取、领会和理解外界信息的能力,以及汇总分析能力,同时还应该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较强的客户沟通能力及亲和力,较强的公关活动策划能力、组织能力及现场控制能力。

二、解决粮油食品专业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1. 充分合理高效地利用和挖掘就业资源

首先应该建立学校、学院、班级三级网络信息渠道,提高就业资源使用率。在学校设立专门部门统一负责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及时地就业信息,统筹全校就业工作。为保证就业需求信息充分使用,应对就业需求信息公布,实行就业信息飞信、QQ群传达、校园网上公布、设立橱窗就业信息专栏等方式,力争使每一个就业信息都能被每个同学在第一时间知道,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和透明。学院设置就业工作指导小组,要统筹信息资源,做好学生就业定位的指导工作,既要保证就业信息充分利用,不落空,也要合理调配就业信息资源,防止出现供求偏差。在班级,建立信息员制度,统计全班同学的移动联系方式,通过电话、群发短信等方式建立起快捷的联络机制。

其次,要提高现有就业信息资源的利用率。贯彻实施“走出去、请进来”的原则,保持与现有用人单位长期稳定的人才合作关系,不断促进毕业生实习基地、就业基地和创业基地的建设,满足学生就业岗位的供应。也应及时解读政策导向,了解行业动态,通过电话、走访等多种形式对中储粮、中粮、益海嘉里等业内极有影响力的用人单位工作的毕业生进行质量跟踪调查,了解社会用人单位对粮油食品专业毕业生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的评价意见,并通过与校友的沟通了解用人信息。

最后,要发挥多渠道就业,改善就业质量积极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实现就业,如公务员及选调生考试、参军入伍、自主创业、大学生西部计划等。③

2. 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对于粮油食品相关专业的学生,学校应结合各专业方向的发展趋势和社会未来的需求,进一步细化相关专业设置,对于食品科学与工程这样笼统的专业进行分流,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与能力。在实践方面,学校应当继续推进实践+就业的模式,与企业建立社会实践和实习基地。让学生提前体验工作,增进企业和学生的相互了解,为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双向选择奠定基础,缩短学生的试用期,提前为企业创造效益,达到双赢的目的。最后,要建立回访机制,以院系为单位组织专业课教师回访用人单位,及时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意见,并据此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在走访用人单位的同时也帮助企业解决生产中遇到的问题。

3. 完善就业工作信息化、网络化、规范化运作

高校在原有基础上要进一步加大对就业信息网络的升级,为毕业生提供优质的就业信息服务,建立内容丰富的毕业生就业信息系统,可分为毕业生基本信息系统、就业需求信息系统、就业工作进程信息系统、就业工作咨询信息系统等几个子系统,这些系统分别由班级以及负责就业工作的相关办公室负责,方便对于就业资源的统筹分配,也方便毕业生及时了解、就业政策、需求信息。

据调查,目前许多高校大学生就业存在着“就业难”与“就业资源浪费”并存的现象,比如有的综合素质较高的毕业生平均拥有几个就业意向,而有的学生却屡战屡败,就业资源浪费现象较为严重。为避免这一现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确保每个毕业生对学校和学院公布的就业信息首先享有公平的知情权,可以进行自主双项选择。其次要实行严格的面试登记制度,对每个来招聘的用人单位,实行《面试情况登记表》制度,便于对就业进程进行及时监控。对院系就业资源的面试试行《就业面试登记卡》制度。每个同学首先根据自身条件和就业意向,进行自我合理定位,有效使用面试机会,达到资源的合理利用。对用人单位达成初步录用意向的毕业生,在《就业面试登记卡》意向栏登记,意向超过两个,即停止面试,直至毕业生取消一个意向后,方可继续参加下次面试。对一些优质就业资源,应采用提高进入门槛的办法,减少盲目面试。最后还要加强毕业生的诚信教育和行为管理,对涉嫌恶意违约、影响学校声誉的同学进行严肃处理:如取消相荣誉和企业奖学金评选资格、不予推荐、建议单位不予录用、暂缓办理有关手续等。

4. 加强毕业生思想教育,构建就业弱势群体帮扶体系

广大高校就业工作中要加强学生心理辅导和思想政治教育,要引导学生客观、理性、辨证地认识就业形势,帮助毕业生解疑释惑,稳定毕业生心态,引导学生进一步转变就业观念,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值,积极主动地就业。同时引导学生树立“行行可建功、处处能立业、劳动最光荣”的就业观,到西部、到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对于一些就业“弱势群体”,学校也应采取鼓励措施,引导学生考取各种证书、进行职业资格鉴定,参加礼仪培训,为毕业生求职增加砝码和资本;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创新活动,提高动手能力,增加社会经验。

总体上,粮油食品行业的发展在不断加快,未来潜力巨大,对人才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但与此同时,对于广大粮油食品专业的毕业生的综合素质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其中大学生作为就业的主体要积极从自身着手,转变落后观念,提高自身的综合实力,而作为人才培养单位的广大高校也要根据市场不断调整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计划,为大学生就业创建一个公平、积极的就业环境。(作者单位:河南工业大学粮油食品学院)

注解

①李迎果.国家促进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云南:云南大学,2012:52.

②孙长缨.大学生就业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4,02:38.

③孙官耀.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141

参考文献:

[1]李迎果.国家促进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云南:云南大学,2012:52.

[2]孙长缨.大学生就业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4,02:38.

关键词 大学生 就业形势 原因 对策

自从本世纪初我国高校大规模扩招以来,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跨上了一个新台阶,愈来愈多的高校学子得到了进入高校学习与深造的机遇,对大学生群体的培养从精英化教育模式转化为大众化教育模式。但是,鉴于招生规模的持续扩大,直接引发了其后而来的大学毕业生人数猛增的状况,再加上前些年席卷全球的世界经济危机对我国造成的影响,大学生群体的就业形势变得十分严峻,从而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

一、对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分析

近些年来,大学生就业压力不断增加,这是显而易见的现实情况。每一年,由我国教育部所公布的数据均显示高校毕业的人数不断上升,而就业率却在持续下降,这就表示每年都有大量高校毕业生处于失业困境之中。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不仅关系到其个人,而且还是关系到各个家庭、高校以及社会建设等诸多关系是否和谐的热点话题。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表现为:一是高校毕业生的人数增加过快,每年都有数百万高校毕业生走进就业市场,由市场来配置大学生的就业,然而,就业市场却未能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如今,中国人才市场与毕业生就业市场尚不够完善,存在着信息不对称、供需通道不够畅通等大量问题。二是目前经济发展具有不确定性,随着产业、技术与政策等的持续变化与调整,导致高等院校学科专业建设较为滞后,教育方式、专业配置、教学内容等均缺乏对于就业市场以及用人单位实际需求之了解,导致一些大学生在毕业之后无法适应现代就业市场之需求。三是大学生及其家长对于大学生群体就业的期望值太高。如今的大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十分优厚,因而极度缺乏吃苦精神,大量毕业生在就业时只看到沿海发达地区的高收入行业,而不愿到贫困地区就业,导致了就业难状况的发生。

二、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剖析

(一)大学生培养机制不够完善

鉴于就业制度的不断改进,我国高校教育体制的弊端也在逐步显现。因为受到以往长期封闭式办学的影响,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的计划色彩太过浓郁,造成专业划分与设置过窄,一部分专业的设置脱离了现实社会需求,课程设置不够合理,教学内容离开了社会实际。

(二)大学生就业渠道不够畅通

如今,大量高校毕业生存在就业渠道不够畅通的状况。大学生们不仅会受到目前的户籍、人事档案、社会保险等方面的约束,而且从民营企业到国有企事业单位进行流动存在大量困难,造成大学毕业生不愿到非公企业就业。同时,广大基层尽管需要大量高等教育人才,但是因为配套政策与制度支持力度不够,大学生群体到基层就业的途径也不够畅通。

(三)大学生和用人单位间缺乏有效沟通

大学毕业生生于用人单位的选拔标准、岗位理解等和用人单位各项具体要求之间具有比较大的差异。主要表现为:大学生群体的薪酬期望大大高出用人单位的预期;大学生们更加倾向于从知识层面来提升自我,以求拥有更大的竞争实力,而企业则十分关注大学生的就业心态调整上;大学生与用人单位对于就业应当具有的素质、能力上缺乏足够的沟通。

三、改善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几点对策

(一)引导大学生群体形成正确的成才观与择业观

要积极鼓励大学生们不断完善自我,引导其积极参与到动手实践之中,让其充分认识、把握与完善自我,从而提高个人素质及能力,并且针对不同大学生的实际状况,分别实施各不相同的教育。要通过对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用人单位用人需求趋向等进行的分析,切实帮助大学生们准确地估量自我、认识自我,从而降低就业的期望值。从大学生一入校起,高校就应明确要求其在发展综合能力上多大工夫,形成先就业、后择业或创业的成才观与就业,进而提升个人的就业竞争实力。

(二)积极提升大学生群体的创业意识

如今,一部分大学生依然沿用精英教育思想来看待自身的就业,因而出现了定位不准、期望值过高的状况,在进行择业时过于看重自身的经济待遇,却忽视了良好的人文环境;过于注重大城市、沿海发达地区,却忽视了富有发展潜力的中小城市;过于青睐机关事业单位和大型国企,却忽视了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有鉴于此,大学生们非常有必要提升自身的创业意识,走出一条创业之路。

(三)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现在的用人单位均十分注重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经历与实际动手能力,因此,各所大学均应积极为大学生们提供到用人单位实习的机会。通过安排大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切实提升其实际动手能力,并为供需双方提供彼此选择的好机会。随着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能够切实提高大学生们的实际操作能力,让其在毕业之后更快更好地适应当今社会。高等院校就业机构应当提供经常性的招聘服务,通过举办高校校园现场招聘面试等各类活动,方便社会上的用人单位和本校毕业生进行面谈,从而提升大学生群体的就业率。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上,应当引导其更加理性地看待当前就业形势,不应一味将眼光紧盯经济发达城市和高薪单位,而是应当将眼光放得更远,在基层地区或者欠发达地区寻找就业机会。同时,要帮助大学生们提高竞争意识以及团队合作精神,从而树立起找好工作的强大自信心。

参考文献:

[1]李志霞,陶冶. 当前我国大学生的就业形势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7(1).

[2]赵北平. 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应该坚持标本兼治[J].教育与职业,2007(5).

[3]颜秉,尹延彦. 当代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及其对策[J].企业导报,2010(9).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24-0100-01

近年来,随着高校大规模的扩招,大学生逐年增加,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并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高校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要努力寻求毕业生就业的新对策,及时采取求真务实的新举措。

1 高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1 供求不平衡,就业形势严峻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形势不甚乐观,中国的经济呈现下行趋势,有效市场需求不足,很多企业经营困难,甚至濒临倒闭,企业招聘岗位数同比下降,就业压力增加,给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带来了挑战。另一方面,随着近年来高校的扩招,高校毕生猛增,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为699万人,比去年增加19万人,再创历史新高。同时,大量的失业人员和农民工涌入城市人才市场,在这种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更加突显出来。同时,由于高校专业设置的雷同,社会对人才需求结构与高校人才培养结构的差异,企业“招工难”和大学生“就业难”并存,出现了人才结构性失衡,导致结构性失业。

1.2 大学生就业观念存在偏差

很多高校大学生对社会认知不够,对人才市场缺乏了解,对用人单位选才标准不清楚,对自己的定位不明确,择业观、价值观、人生观尚存偏差。宁到东部争抢岗位,不到西部发挥专长;宁到大城市屈才,不到小城市高就;宁到国企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民营企业当骨干。这致使大学毕业生择业预期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的错位,使得就业市场中出现了“很多人没事干,很多事没人干”的怪象,直接导致大学生就业机会的丧失和就业形势的严峻。

1.3 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是高校的必然要求

在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关系到学生的未来,关系到社会发展与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走向市场化,毕业生就业的数量、质量及就业层次成为衡量高校就业工作好坏与办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尺,成为展现学校社会形象的重要窗口,关系到高校的地位和声誉。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提高大学生就业率成为高校的重点工作之一。

2 做好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措施

2.1 提高自身素质与业务水平,加强就业指导

大学生就业指导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无论是理论水平还是实践能力,对就业指导工作者的要求都很高。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者要明确工作定位以及所担当的角色,不断加强自身学习,不断提升业务素质与知识能力,努力探索新的、科学的工作方式,使自己成为一位知识化、专业化、专家化的就业指导老师,进一步提高就业指导和服务水平。

2.2 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择业观

高校就业指导者要积极开展择业观教育,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就业观念。要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择业观,帮助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放下“骄子”的虚荣,客观地看待大学生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既不要摆着高高的架子轻视基层工作,也不要因碰壁而对就业产生畏惧和自我怀疑。让高校毕业生明确就业方向,认真、客观地审视自身的综合素质水平,结合专业特点,明确就业方向,消除迷茫。引导大学生树立强烈的就业自信心,提高大学生的抗压能力,打破“一次就业定终身”的观念,通过教育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态度、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指导学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先立足,后立业”的择业观。

2.3 引导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不应仅限于毕业前夕,应贯穿于大学的全过程。要帮助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让大学生入学后就规划好自己的未来,并依据这一规划,一步一个脚印的做好每一项准备工作。开发利用各种职业测评体系,鼓励大学生做职业测评和职业倾向测评,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的特点,根据自己的专业、技能、综合能力和社会用人单位的要求,确定自己的职业定位,找出自身的优势与差距,扬长避短,通过自身的努力来弥补个性的缺陷或改变不适宜的个性,主动适应职业的需要。

2.4 传递就业信息,提升学生就业技能

高校就业指导者要根据本校大学生的需要,采取多种形式将就业政策、就业形势和就业信息介绍给学生,引导大学生结合社会需求与自己的个性特点,强化相关理论和技能学习,练就过硬的技能,并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增加社会阅历,使大学生走出校门后能很快适应社会。要指导大学生做好个人简历,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用人单位特点对简历进行分类指导。帮助学生做好面试准备,掌握面试技巧。邀请相关专家进行专题讲座,举行“模拟招聘会”,通过笔试模拟面试和试讲等,为学生顺利通过面试创造条件。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者要以企业的需要为目标,从大学生的需求出发,提高大学生工作技能和职业素质,教会大学生就业的技巧,使之成为就业的强者,并全面展示新时代大学生的才华。

参考文献

[1]贾新华.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创新[J].中国成人教育,2010,(05).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期望;心理误区;调适对策

1 引言

就业不仅是大学生人生中的重要选择,也是影响全社会、关乎民生的重要问题。对于学生个体来说,就业是成长和成熟的重要转折点,是机遇更是挑战。随着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社会形势变化快且多样化,现今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受到来自社会和家庭等多方面压力,而学生就业期望和现实环境的不一致,使得一些学生极易走入心理误区。因此高校积极开展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帮助学生做好心理调节,适应新形势下的就业环境是极其重要的。

2 大学生就业现状

2.1 影响大学生择业的因素

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加,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愈趋严峻。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是社会总体需求与毕业生供给不均衡,例如工科社会岗位需求量远高于理科、文科需求量,技术岗位需求量高于管理、研究岗位。另一方面是毕业生层次的提高,具有硕士和博士学历的毕业生在逐渐增长,而本科毕业生与之相比不具有竞争力。第三方面则是由于毕业生自身期望与就业形势不相符,或自身能力素质跟不上企业职位需求等。面对这些多方面就业压力,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易出现心理错位和自我认知失调等心理问题。

2.2 大学生就业期望

根据对我所带年级的调查,大学生在择业中的期望如下:约80%的学生想在省会城市、一线城市工作,仅20%的学生愿意在二级及以下城市工作;约90%的学生愿意从事本专业相关的工作,仅10%左右的学生愿意从事其他行业或不限行业的工作;约60%的学生意愿到大型国企或业内知名企业工作,仅20%的学生表示对工作单位性质没有太多要求;在薪酬待遇方面,几乎所有学生的期望月薪都在2000元以上,且约20%的学生期望月薪在4000元以上。

2.3 择业中存在的现实矛盾

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多方面的现实矛盾。例如求职中的不公正要求(如性别要求),同类专业设置过多,自身能力有限,专业没有优势,就业机会太少,不清楚自己适合干什么,家庭矛盾(家长要求与自身期望不一致),不愿意到西部地区或艰苦地区工作,或户口不能解决等矛盾。受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大学生在就业环境中偏于理想化,由此造成理想与现实差距较大。

3 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分析

3.1 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心理状况

高校大学生在社会同龄群体中,具有高素质,高学历的优势。目前高校毕业生主要为90后,从社会环境及家庭成长环境来说,当前大学毕业生普遍存在缺乏实践经验、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心理期望过高等问题,而他们习惯把择业困难的原因归为外因,而不从自身找原因,这样的求职心态致使众多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处于被动局面,总希望需求单位能满足自己各方面需求,由此则增加了自身就业的难度。由于缺乏人生阅历和社会经验,学生对于社会形势、行业发展状况、就业前景等认识不够,在择业过程中容易产生迷茫或从众心理。另外还有部分学生受家庭因素的影响,在择业过程中过分依赖父母的建议,缺少自主性。

3.2 心理误区分析

大学生常见的就业心理问题可分为两类,即自我认知失调和心理定位错位。

自我认知失调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焦虑心理,由于缺乏必要的社会经验、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心理不够成熟,很多学生对现实和未来表现出困惑、迷茫、忧虑、焦躁等情绪;二是攀比心理,由于专业不同和学生自身素质的差别,学生签约单位在待遇、区域等方面存在差距,同学之间容易相互比较而导致心理失衡;三是自卑心理,有的学生对自我认识不够,自我评价过低,不能正视自身的能力和优点,担心自己适应不了岗位需求;四是矛盾心理,在面临多项选择的时候,学生易产生迷茫和矛盾的心理;五是挫折心理,有的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较差,在初次求职失败后极易产生强烈的挫折心理。

心理定位错位主要表现在盲目从众,缺乏主动性等。有很多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盲目从众,追逐热门,而忽视了自身条件与职业特点和岗位需求的符合性;还有一些学生缺少主动求职的积极性,表现为只在企业来校招聘时去应聘,而不去主动寻求求职途径。

4 心理调适对策探讨

帮助大学生做好就业心理调适,避免学生走入心理误区要从加强就业指导,创新教育模式,拓展教育空间,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竞争力,正确认识自己,认清就业现实等多方面来实施。

4.1 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高校应从学生大一进校开始,引导他们做好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理想,确立适合自身发展的学习方式和成长过程,把就业工作贯穿到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涯。职业生涯规划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分析自身的能力优势和性格特点,还能帮助学生尽早确定求职目标,避免在择业过程中出现选择迷茫、盲目从众等心理。同时可利用课程为学生详细介绍有关服务西部、基层就业、自主创业、考研、留学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获取更多的信息,以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决定。

4.2 加强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及咨询

学校可针对毕业生开展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及咨询工作,对大学生在就业中出现的常见心理问题给予分析及调适指导,并加强对学生就业风险意识的培养,增强学生的抗压能力;对于求职受挫的学生,给予积极暗示和鼓励,帮助学生排解就业中产生的不良情绪。

4.3 拓展教育空间,提升学生素质

重视社会实习和社团活动,学校可针对应届毕业生拓展素质教育空间,通过开展多项素质拓展训练、职业技能大赛等活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比如采用模拟求职活动、与企业联合培养实习等方式增强学生的社会经验、增强人际交往能力的训练等,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4.4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对于就业期望过高的问题,需引导学生根据现实环境调整期望值,拓宽就业方向。尤其对于就业困难的学生应引导其适当降低期望值,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就业竞争,形成先就业求生存,后择业谋发展的正确认识。同时也要积极利用国家出台的就业政策和具体措施,在就业过程中注意个人的人力资本积累,以便寻求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

参考文献:

[1]孙鑫.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及对策[J].现代阅读,2012,(12)

【关健词】 女大学生 就业难 原因 对策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和高校扩招数量不断增加,女大学生在就业问题上逐渐成为一个弱势群体。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己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一个重点问题。

一、女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1、传统社会文化观念影响女大学生就业

我国是一个具有二千多年封建社会历史的国家,男尊女卑的思想根深蒂固,在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下,在人们的头脑中已形成:女人只能够做家庭中诸如洗衣做饭的轻活,其余工作只能依靠男人的思想。在这种思想影响下女性自然会对某一些行业和岗位的选择有偏好,而对某一类行业在心理上进行排斥,进而造成女性择业行业类型少、范围小,从而影响了女大学生的就业。在就业市场上,用人单位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男强女弱的思想,轻视女性的社会偏见,使大学生在进入就业市场前就遭遇到了不平等待遇。

2、女大学生自身特点影响就业

男女生理、心理、性格上的差别,是造成女性在择业竞争中处于不利情况的主要原因。以现有中小学制算,女性高中或大学毕业后,从一般规律看基本处在婚育年龄,结婚、怀孕、哺乳期,养孩子、照顾老人,在时间上无法保证工作的延续性。还有,我国目前没有建立完善的女性生育福利制度,女性在生育期间的工资福利一部分要由用人单位承担,加重了用人单位的社会负担。因此,长期以来“用女不如用男”的心理在决策者、甚至是女性领导的潜意识当中,已经成为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另外,女性在心理上,容易情绪化,承受压力的能力差,在实践活动中缺乏自信,意志不够坚强,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无法摆正自己的位置。女性这些特点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了自身的就业。

3、当前大学生整体就业形势严峻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急速推进,大学生就业难现象已成为近几年来我国高校面临的重要问题。国有企业、政府机关、事业单位改制改革,也直接影响了社会对大学生就业的吸纳能力。高校某些专业的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使毕业的学生不受市场青睐;高校课程设置上的不合理,使毕业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较低,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造成“有业不能就”的尴尬局面。另外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各企业纷纷裁员以求自保,大学生就业形势愈加严峻。

二、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1、建立健全就业政策与法规

现阶段要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最根本的措施是建立完善的符合社会实际的就业法规,制定和出台鼓励女大学生就业的优惠政策。引进激励与制约机制,对经营性单位招收女大学生就业达到一定比例,予以减免税等奖励,逐渐消除用人单位重男轻女的偏见;同时通过就业、社会保障等制度的改革与创新,减少消除性别歧视,实现女大学生公平就业的权利。对受到歧视或处于不利地位的女大学生给予适当的帮助。

2、改变传统的就业观念,充分利用女性自身的性别优势,扬长避短

女大学生在生理、心理、性格上与男生有着一定的区别,但是,女大学生也具有自身的优势。如:女生普遍具有温柔、贤惠、细腻的性格;感知能力较强,形象记忆较好,想象力较为丰富;尤其在语言能力上比男生更具优势,女性一般学习掌握语言较快,语言表达清晰、流畅;另外,在外语、阅读、精巧手工制作等方面也比男生略高一筹。这些都是女大学生的优势所在,关键在于如何发现、发挥自己的优势,展示自己的才华,把握机会,选择适合自己的行业、地区和单位,从而获得择业成功。

3、高校应加强对女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强化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功能,明确中心的指导作用。一方面,对女大学生在就业技巧、形象礼仪、自身权益、实践能力等方面进行强化训练。另一方面,逐渐与用人单位进行有效沟通,及时掌握对女生的需求数量,建立女大学生人才库,举办女大学生就业讲座、专场招聘会,加大对女大学生的推荐工作,拓宽用人单位对女大学生选拔范围,确保女大学生就业的可持续发展。

4、加强学习,努力提高女大学生自身素质

女大学生作为女性中的佼佼者,为了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突显自己的实力,就一定要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首先要加强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形成自己的专业知识体系,同时要多涉猎专业方面的前沿知识,拓宽知识视野。其次要注重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女大学生在校时应当多参加实习和实践动手能力,同时还应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再次,女大学生要树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就业观,增强自己承受挫折的勇气和能力,克服自卑胆怯的心理,以热情、端庄、大方的仪态面对用人单位的面试,充分展现自身的才华。最后,应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5、专业设置要紧跟市场导向,打造品牌和特色专业

改革教育模式,以就业为导向,面向市场设置专业;课程设置中要加大对教学实践环节的投入,重点培养大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强化其综合素质的提高。二要因“女”施教。根据女大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调整课程设置和教育模式,可通过选修、辅修等方式尽量为女大学生拓宽知识渠道,多给女大学生实践动手的机会,以提高其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

总之,要彻底改变现状,解决女大学生的就业困难,需要政府、学校、个人共同努力,全社会齐心协力。当然,社会不公是客观存在的,传统观念由来己久,要彻底改变仍需时日。女大学生要勇于面对现实,端正心态,自信自强,不懈奋斗,用自身的智慧去争取属于自己的天地。

参考文献:

[1] 汝信,陆学艺,李培林.2009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 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 冯祥斌.论女大学生的就业优势及实践途径[J].中国青年政 治学院学报,2006,(4).

[3] 周华珍.关于当前我国女大学生就业弱势问题的思考[J].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