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文章| 资讯| 行情| 企业| wap手机版| article文章| 首页|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普通会员

易达信息科技

企业列表
新闻列表
推荐企业新闻
联系方式
  • 联系人:依依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新闻中心 > 大学生企业调研问题
新闻中心
大学生企业调研问题
发布时间:2024-12-18        浏览次数:2        返回列表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微型企业,创业能力

大学生企业调研问题

随着高校教育模式转型和大学持续扩招,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凸显的问题。2002~2015 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从212 万人上升到749万人,再次刷新了大学生毕业人数纪录,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年的2013年刚刚落幕,史上更难就业年又接踵而至。为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因此,不断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加强对家庭困难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发展的战略性需求,同时也是提升贫困学生自身素质和缓解就业压力的重要举措。

一、梧州学院扶持大学生,特别是贫困大学生创办微型企业的基本情况与成果调查

2010年10月,梧州学院创建了占地面积为8000多平方米的大学生综合发展中心,中心可同时为1000余名学生提供发展平台和成长空间,每年能为3000名以上学生提供发展成长机会。为更加具体的了解我校在通过鼓励贫困大学生创办微型企业提升起创业能力方面的成效,我们随机对28个大学生微型企业进行调研,调研的基本情况为:一、随机调研的大学生微型企业中法人代表为贫困大学生的有10个,占36%;二、所有参与调研的大学生微型企业中直接参与创业的贫困大学生约有100人,占38%;三、所有参与调研的大学生微型企业自筹建至今已为在在校贫困学生提供的勤工助学岗位为500多个;在问及创办微型企业对于你的创业能力在哪方面提高较明显时,有57.1%的大学生认为是“决策时的胆识和魄力”,42.9%的大学生认为是“规划人生,确定目标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35.1%的大学生认为“管理制度能力”,26.6%和21.4%的大学生认为是“谈判的能力”和“计划管理的能力”,其他的能力如“管理信息的能力”、“ 目标管理的能力”、“ 学习能力”、“ 心态调节能力”、“ 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均占7.1%,但对于“授权能力”、“ 坚守职业操守的能力”的提高,受访的创业大学生认为没有明显的提高。

通过调研我们也了解到,贫困大学生创办微型企业对于其个人能力的提高具有较为明显的效果,有近半数的大学生认为人际交往能力、综合能力(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有明显提高,分别占84.6%和61.5%;其他的能力如学习能力、专业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都有较大程度的提高,比例在38%―46%之间;只有7.7%的大学生认为在心理能力方面有提高。

二、扶持贫困大学生创办微型企业提升创业能力的对策

1.加大贫困大学生微型企业扶持力度

(1)加大创业资金的扶持力度,设立贫困大学生创业基金。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积极鼓励贫困大学生创业,设立贫困大学生创业专项基金,最大限度地满足众多贫困大学生创业需求,使更多的贫困大学生创业者受益。

(2)降低贷款门槛,增加银行贷款额度。针对贫困大学生创业的现状,银行需要适当地降低贷款门槛,为贫困大学生创业者提供小额贷款服务,在小额担保贷款基金中,设立贫困大学生创业基金,并享受小额担保贷款全额贴息政策,为贫困大学生创业贷款提供方便。

2.深化针对贫困大学生的创业教育

(1)树立创业教育的战略理念。高校要更新教学理念,把创业教育提高到学校的人才质量培养的战略高度来考虑,把创业教育贯穿高校工作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能力,切实通过大学生创业的基本素质和能力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和终身发展。

(2)完善创业教育的课程、模拟和实训体系的建设。通过开设、开全创业教育课程,采用导师制专门向学生传授创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在专业教学管理和评估体系中,加强创新意识和创新内容的管理机制。同时,通过举办创业计划大赛等创业模拟活动和与企业合作共建实习基地的形式为学生提供模拟和实训的平台。把创业教育列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其中一个内容。

(3)成立贫困大学生创业协会。贫困大学生创业协会的成立为贫困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了交流互动平台。协会定期开展各种培训和活动,请专门的教师进行创业指导,并为创业贫困生联系合作伙伴、资金支持等。成立贫困大学生创业网站与创业论坛,增进贫困大学生在创业新问题上的思想交流,通过交流提高贫困大学生的创业素质,从而大大增强贫困大学生创业成功率。

3.完善针对贫困大学生的创业政策

(1)完备创业促进政策。首先是政府要制定相关政策,简化贫困大学生创业行政手续,缩减创业公司注册申报程序,降低创业准入门槛,为贫困大学生创业制造宽松、自由政策,减少创业的政策风险,促进贫困大学生创业的顺利实施。其次出台鼓励支持贫困大学生创业政策。在创业资金、创业培训、业务开展、信息收集、市场调查等方面给以政策支持,建立多层面、多方位、多渠道的立体式贫困大学生创业支持服务体系,为贫困大学生创业提供良好服务的平台。最后,建立贫困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为有创业意愿的贫困大学生提供全程跟踪指导,帮助贫困大学生规避创业风险,顺利渡过生长和发展初期,以此促进贫困大学生创业活动。

(2)完善创业保障机制。首先构建创业文化保障机制。其次构建创业指导保障机制。最后构建信息保障机制。

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既是建设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和实现当前教育教学模式转型的需要;又是建设和谐社会主义和实现国家建设创新型社会的需要。目前,高校中的贫困生人数还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贫困学生就业率的高低和创业能力的强弱,不仅关乎个人和学校的发展,更影响家庭乃至社会的安全稳定,影响到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加强对贫困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转变贫困学生的就业观念,培养贫困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面对新形势、新挑战,高校必须加强对贫困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并进一步完善和推广,以使更多的贫困大学生能够从中受益。

关键词:大学生;自主创业;延续性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2.042

2015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建设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的实施意见》系统推进双创示范基地的建设。各地高校也都开设了关于创新创业的课程,并在校内搭建了大学生创业平台以及举办各类的创业策划竞赛,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创业。在这样的政策背景下,“大众创业”的观念深入人心。为了分析蚌埠市大学生创业延续性的影响因素,对蚌埠市高校进行了相关问题的问卷调查。

1 调查对象与方法

本文调查研究的对象是蚌埠市高校学生,样本选取了安徽财经大学、蚌埠医学院、蚌埠学院、安徽财经大学商学院、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五所大学的高校学生。样本包含各个层次的高校,共涉及经、管、法、文、理、工等40多个专业。从样本的学校、年级、性别、专业来看,都具有较强的广泛性,因此可以用来分析蚌埠市高校创业延续性的基本情况。本文采用问卷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调研。调研的内容是:蚌埠市大学生创业现状,蚌埠市高校的创业教育状况,以及蚌埠市的创业环境状况等三方面的内容。将回收的问卷应用相关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本次的调研问卷共发放2000份,回收有效问卷为1963份,有效率为98.15%。样本分布如下:本科1506人,占比76.72%,专科457人,占比23.28%;女生1031人,占比52.52%,男生932人,占比47.48%;大一学生456人,占比23.23%,大二学生503人,占比25.62%,大三学生498人,占比25.37%,大四学生506人,占比25.78%。

本次调研还对蚌埠市高校部分自主创业大学生及指导老师进行访谈,对蚌埠市大学生创业延续性问题进行深入交流,作为本次调研的补充。

2 调研结果分析

2.1 蚌埠市高校大学生创业现状

2.1.1 创业意愿

通过对蚌埠市高校的调研显示,有高达73.1%的学生有创业的意愿,有23.6%的学生没有考虑过创业,但是仅有3.3%的学生将意愿转化为行动。这就说明在现行的高校学生创业的大环境下,超过七成的高校学生都有创业的想法,但是由于对市场需求的掌控不足,缺少资金及管理实践经验等各方面的原因,实际进行创业的高校学生仅有3.3%。可见从创业意愿到创业实践的转化率严重不足,创业的延续性受到了较大的限制。

2.1.2 创业项目类型

在创业项目类型方面,批发零售类占32.36%,电子商务类占28.47%,快速消费品类占17.19%,现代服务类占15.21%。大学生创业所涉及的项目类型,基本是投入资金少,创业规模小、低风险、低技术的项目类别。品牌意识不强,不能形成自己的特有优势,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大学生本是处于接受高等教育的前沿,但是高校学生利用自身所学专业知识,进行软件网络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创业比例仅仅只有6.77%。由于缺乏核心竞争力,极大限制了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延续性。

2.1.3 创业团队

调查表明,有87.26%的创业者是以团队形式进行创业。这些创业团队大多是通过关系比较好的同学、朋友组建的。由人际关系组建的团队,成员之前相互了解也比^多,但是这类的创业团队缺乏明确的规章制度,公司运作流程和惩奖制度也因为人际关系而流于形式,造成团队的执行力不足。而且这类创业团队大多出自同一专业,在专业和技术上的互补性较弱,使团队的整体协作能力不足。

2.2 高校创业教育的现状

2.2.1 第一课堂创业教育

通过对蚌埠市高校学生的调研,发现有41.33%的学生对学校现阶段开展的创业教育教学不满意。主要表现在高校在创业教育课程方面发展不成体系。一方面,高校在创业教育上课程上的投入不够,只有少量课程供学生选择;另一方面,在教育内容上,各高校所教授的知识仅仅是一般性的理论,没有结合本地区不同的自然环境、经济水平、政策优惠等特有的优势为学生进行创业机会识别和创业教育。没有结合各个专业的高校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课程教育。

2.2.2 高校创业教育实践活动现状

调查表明,有56.37%的高校学生参与过学校关于创业教育的实践活动。其中有43.58%的学生对高校的创业实践教育不满意。主要表现在创业实践教育的规模较小,频次较低,高校学生的参与度较小。在相关创业实践软件的操作上没有专业系统的培训,只是简单的了解,对学生创业技能的提升不明显。在创业策划类比赛中,偏向于理论可行性,往往忽略实际的可操作性。当前,蚌埠市高校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的力度有待加强。

2.3 对创业环境的分析

2.3.1 创业资金扶持度低

进行创业实践,资金是不可避免的一个问题。据调研表明,高达87.52%的高校创业者认为资金问题是创业中遇到的最突出的问题,虽然我国出台了一些大学生创业的资金扶持政策,但是审批金额的额度较低,不能解决高校创业者的资金缺口。另外,大学生融资渠道不畅通,加剧了资金短缺的状况。地方政府对高校学生自主创业的优惠措施也只是在政策层面上,并没有解决资金问题。这样容易使高校创业者资金链断裂,限制大学生创业的延续性。

2.3.2 创业政策宣传不到位

近几年我国出台的创业政策有利于高校学生的自主创业,但是对于政策的宣传仅仅停留在官方媒体上,没有进行深入的宣传推广。高达93.27%的高校学生都知道政府颁布了一系列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扶持政策,但是仅有极少的学生了解政策的具体内容。

2.3.3 政策的系统性和针对性不强

没有统一的管理机构可以协调政府各部门,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保障和支持。出台的政策措施呈现出碎片化和零星化,而且政策的针对性不强。企业发展的各个阶段有不同的问题,政府的扶持政策应该根据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而有所侧重。现阶段政府颁布的一系列政策却忽视了这一方面,对不同企业没有较强的针对性,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和延续。

3 结论与建议

本文通过以蚌埠市高校为例分析了影响大学生创业延续性的多种因素。其中国家的政策环境、高校的创业教育以及创业者的团队等多种因素都制约着大学生创业的延续性。为了促进大学生创业的延续性,提出以下建议。

3.1 促进大学生创业政策的效用

3.1.1 增加扶持资金,拓宽融资渠道

政府可以在年度预算中增设关于高校学生自主创业的经费预算,用于支持高校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在国家资金运作的同时,鼓励地方设置区域性的专项资金,为区域内的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资金支持。另外,应当通过市场化的运作,积极引进民间资本和社会资本到大学生创业中来。同时,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对大学生创业提供融资支持。对发展前景较好的行业和企业,提供中长期的资金支持和信贷服务。

3.1.2 建立政策监督和评估制度

政府制定的创业扶持和优惠政策,为高校学生的自主创业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明确的扶持和优惠政策有助于学生自主创业的延续性。地方政府可以在中央制定的创业政策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区的特色进行创新和细化,要让解读创业政策常态化。同时建立政策的监督和评估机制。在优惠政策实施的过程中进行立体式监督,可以最大限度的评估政策对于大学生创业的帮助以及不足,为后续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3.1.3 建设服务型政府,提升对高校学生创业政策制定的系统性和针对性

通过建立统一管理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组织机构,由其制定政策和实施方案,并进行部门之间的协调。坚持市场化运作,简化申请工商执照等证件的行政审批手续和流程。形成各司其职、科学配置的高效政府。根据大学生创业的不同阶段,制定不同的扶持和优惠政策,为高校学生创业者提供特色化和差异化服务。

3.2 完善高校创业教育体系

3.2.1 建立科学的高校创业教学模式

首先要将创新创业的相关课程加以完善,使之体系化。然后通过对教学方式的革新来激发学生对于创业课程的兴趣,由“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改变为案例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创业教育拥有理论性与实践性的双重特性,不能将创业教育独立于专业教育体系之外。因此要将创业教育深入结合当地的特性以及不同的专业进行个性化教育。

3.2.2 加强创业实践教育平台的建设

高校应当积极引进创业教育实训O备,通过实训设备,学生可以更加真实的模拟运营企业。其次要举办系列创业类竞赛,让学生在竞赛中不断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并寻找以后创业的商机。高校还应为学生搭建创业平台,完善创业申请制度,让高校学生的企业在良好的创业环境下成长。

3.3 加强创业团队建设

3.3.1 建设学习型的创业团队

团队成立初期,各成员的专业知识储备不足,互补性较差。对于公司今后的发展也没有明确的计划,因此通过建设学习型团队,可以增强团队成员的专业技能和互补性。企业的发展也要求团队成员不断学习。

3.3.2 建立健全团队内部的管理制度

通过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办事按照规章制度和流程,能够让企业更高效的运作。在管理制度中还要建立内部的激励制度和惩奖制度,通过激励制度能够调动成员的积极性,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惩奖制度可以约束团队成员的行为,从而有利于大学生创业的延续性。

高校学生自主创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增长与创新的新引擎。通过改善外部的政策因素,加强高校的创业教育以及团队建设有利于大学生创业的延续性,进而增加创业成功的几率。

参考文献

[1]杨爱国.当代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途径浅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3).

[2]孔洁B,王颖.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SUZ策略模式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6).

关键词 淘宝创业 影响因素 调查 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3-0008-03

有“朝阳产业、绿色产业”之称的电子商务产业在现代服务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001年到2011年十年间,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速度更是令世人瞩目。淘宝网作为电子商务企业的领导者,也走进了千家万户的生活,利用淘宝网创业的人群也日益增多。根据2010年的《中国大学生网络创业研究报告》显示,高职、大专层次的学生因就业困难,所以比较热衷于网络创业,占学校学生的62.23%;本科院校学生占31.48%,研究生仅占1.45%。大学生网络创业多为经济学、管理学、电子商务等经管专业,占人数的71.57%,理工类和文史类专业学生分别占11.22%和2.24%。大学生创业启动资金较低,70.75%的大学生网络创业启动资金在1000元以内,月均销售额在1000元以内的占71.35%,同时净收入为1000元得占79.74%,有一半以上的大学生创业者对当前收入不满意。此外,大学生网络创业群体中,仅有17.10%的大学生有过创业教育培训经历,有网络创业培训经历的比例仅为16.14%。随着毕业人数成倍增加,就业形势也愈发严峻,社会各界、政府和高校都积极出台有利政策,支持大学生网络创业,经过系统完善的创业教育培训,大学生网络创业的发展前景十分可观。

大学生淘宝创业的浪潮已经席卷而来,为了充分了解大学生淘宝网创业的主要影响因素,以便采取积极措施更为有效的指导学生创业,山东交通学院财 经学院于2013年3月对09级-12级本科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258份,回收1250份,回收率99.36%。问卷发放范围涵盖了学院电子商务、金融学、财务管理、审计学4个专业学生,笔者还就相关问题对淘宝网创业学生和电子商务专业教师进行了访谈调查,在此基础上对大学生淘宝创业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

一、问卷调查中部分问题的统计数据

二、大学生淘宝创业影响因素综合分析

从调研问卷中我们可以看到影响大学生淘宝创业的因素很多,这些因素总体上可以分为政府、高校、电子商务相关企业和学生自身认知这四个方面(如图一):

图一:大学生淘宝创业影响因素模型

1.政府层面

虽然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了很多关于支持和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政策,积极鼓励和推动大学生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但是对于大学生网络创业特别是利用淘宝网创业的政策支持微乎其微。据调研显示,在全部受访学生中,仅有9.1%的学生利用政府创业扶持基金创业,3.1%的学生利用商业银行贷款进行自主创业。而且,国家关于学生创业政策,一般只起到指引性作用,操作性差,各地方政府制定细则不能较好的起到贯彻国家政策的作用。如学生网上创业需融通资金,但银行作为自营企业必须考虑到所承担的放贷风险,政府也不能依靠行政命令把大学生自主创业的风险完全留给银行。并且,大学生网络创业优惠幅度很小,大学生创业政策减免收费大多是程序中的一些手续费、证件费,并不能有效的缓解大学生创业过程中的资金负担问题。

2.学校层面

目前各大高校都在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创业,但真正进行创业的学生很少,即使有学生有创业动机,但大多只停留在“纸上谈兵”阶段。据调研显示,有45% 的学生对淘宝网开店这种创业形式不是十分了解,有13.5%学生认为学校提供的创业教育或创业培训很少。根据和部分已开淘宝店的学生沟通交流了解到,学生在淘宝网开店需要提前买入一定数量的货物,但学生宿舍空间狭小,根本容纳不了货源,但学校后勤相关部门又不容许学生把货物存放在宿舍楼闲置空间。淘宝创业场地问题是部分创业同学的一大顾虑。此外,已开淘宝店的同学白天若想参加淘宝网的一些活动,必然会影响到上课时间和课堂出勤率,有个别学生因为白天翘课去做淘宝生意而受到通报批评。我们可以看出,学校目前还没有一套完善的政策对在校创业学生进行日常管理。

3.电子商务企业方面

就淘宝本身而言,淘宝从2012年年底到2013年年初,在淘宝网站“淘宝大学”模块上建立了大学生创业论坛。该论坛为创业学生提供了互相交流沟通的平台,而且,根据淘宝网淘宝大学负责人丁引先生介绍,淘宝网近期也会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支持大学生利用淘宝网进行创业。据调研显示,有个别会利用淘宝网上的分销平台寻找网络供应商,因为网络供应商解决了大学生淘宝创业的进货资金、囤货成本和发货物流问题。有个别学生考虑到使用网络供应商会有一定的风险,他们倾向于选择线下供应商,而且目前许多大型的服装、鞋帽类供应商,给大学生进货或加盟提供了很多优惠条件。比如说,学生自营淘宝店店铺等级只需达到1颗星就能免费加盟一些知名供应商。

4.学生自身条件方面

淘宝网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创业模式,青年群体特别是大学生接受新鲜事物能力强,都想跃跃欲试。据调研显示,有21.4%的学生有过想开淘宝网的冲动。据艾瑞咨询和淘宝网联合的《2008年度网购市场发展报告》调研显示,淘宝网上大学生比例占到了12%。淘宝网上创业其实是电子商务的一种形式,计算机技能是一项硬件条件,而现在高校大学生的计算机水平是过硬的,每位学生都必须要通过全国计算机一级等级考试,大学生对淘宝网的计算机操作部分可以说是驾轻就熟。而且,对于有经济、管理类专业背景的同学来说,他们可以把课本上学到的知识灵活的用到淘宝日常经营上来,所以和其他商户相比更具有竞争力。但是,通过和受访大学生沟通发现,大学生淘宝创业也存在一些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其一,大学生创业观念肤浅淡薄。一些学生认为淘宝创业风险低,就盲目跟风开店,等店铺真正开起来之后,又怠于经营。还有一些学生认为创业就是赚钱,缺乏对淘宝创业的全面的、专业性的了解,缺乏调研规划。其二,缺乏资金。资金问题是制约大学生淘宝创业的一大瓶颈,网店运营需要资金支持,但绝大多数学生的资金仅限来源于生活费、零用钱甚至是奖学金。其三,商业信用欠缺。大学生初次开店,如何实现交易记录“零”的突破是关键问题,由于交易记录少,信用状况低,买家基本不会选择购买这样的商品。其四,管理问题。大学生淘宝开店基本上采取的都是自营的方式,即使有的同学采取几个同学合作的方式,也经常会因分工不明确造成谁有时间谁做和执行度不高的局面,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网店的正常运转。

三、结论与对策思考

1.从政府层面来讲应积极营造一个好的学生创业宏观环境

从政府的角度来讲,要想扶持大学生网上创业,要健全网络经营相关法律体系,使网上经营者遭受风险的概率降为零。工商、税务、劳动部门相互支持配合,给大学生创业开辟“绿色通道”。还可以成立大学生网上创业专项扶持基金,完善创业融资政策,支持金融机构给大学生网络创业者提供适当额度免担保贷款、低息贷款,鼓励保险机构为大学生网上创业提供适度的保险服务。

2.高校应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创业体系建设

高校鼓励大学生网上创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给大学生在校园创业提供便利。高校可以对已经开始淘宝创业并且网店运行良好、发展势头好的店铺进行重点扶持,给学生提供一定的场地和资金支持。加强大学生网络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可以在学校组建创业班,可以通过高年级同学带低年级同学创业的方式,把好的创业经验传承下去。第二,加快创业教育体系的建设。创业教育要发挥教学主渠道――课堂教学的作用,要根据创业教育的目标体系,把创业教育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学校可以以必修课或是选修课的形式,开设创业学、网络创业营销学等课程。美国斯坦福商学院在创业教育过程中,开设的相关课程就高达17门之多,内容涉及创业的战略、环境、财务和产学合作、产业网络等。高校还可开设创业学分,比如说淘宝店铺信用达到一颗钻就可冲抵两个学分等,激发创业同学热情。第三,打造一支能够指导学生网络创业的师资队伍。学生网络创业教师最好选择有电子商务、经管类相关背景,有过创业经历或培训的教师。现今高校辅导员队伍日益高素质化,完全可以从青年辅导员中选拔优秀人才作为学生创业活动指导教师。

3.提高自身能力,打造高素质创业团队

高校大学生要提高网络创业的成功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做好知识储备。大学生淘宝创业想要做出成绩,做得与众不同,必须有完善的知识储备,例如管理营销学知识、网络知识、知识产权等知识。把这些知识和创业实践相结合,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二,培养良好的创业心理品质。大学生创业应培养独立性、坚持性、适应性、合作性等心理品质,这样才不至于在业绩好时骄傲,也不会因创业失败而一蹶不振。平时创业大学生可以多参加大学里面丰富多彩的活动,也可以参加一些针对性比较强的素质拓展活动,磨练自身的意志品质。第三,组建创业团队。大学生淘宝创业如果采取个体经营的方式,势必势单力薄,难以和强大的对手竞争。如果组建团队,发挥团队力量,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势必会更易成功,同时也降低学生创业所承担的风险。

参考文献:

[1]丁林.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几点思考[J]. 高等农业教育,2007,10.

高校在创业教育中进行社会实践的实施形式主要有:1.社会调研。大学生深入人才市场、企业,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学习他人成功的经历。社会调研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与企业家、优秀毕业生等榜样建立联系,有效的激励学生成长成才。2.模拟实践。有计划性的进行全程模拟,包括前期设计、调研市场、宣传产品、展销产品、后期调研等环节,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应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组织协调能力等,从而更全面地帮助学生。3.志愿服务。以大学生社团为依托,组织、鼓励学生深入基层、深入社区,积帮助学生了解社会现状,并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动手能力的锻炼平台。

(一)社会实践教育模式更新颖。

高等学校与社会沟通,建立了具有不同特色的校内外实践基地,并以此为载体组织学生参加创业实践。高校将针对学生专业联系企业,建立科研、实习基地,使教学与实习相结合、实习与生产相结合,生产与研究相结合,让学生在基地学习中实践专业知识,了解社会生产的主流发展方向和企业现状。同时,高等学校与政府部门、社区、社会爱心团体积极联系,组织大学生走入空巢老人家庭、农民工子弟学校等需要志愿服务的场所,将思想道德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帮助解决当今社会存在的社会问题,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格。

(二)社会实践仍存在很多问题。

从当代大学生角度来看,问题主要表现在部分学生的思想认识不足、参与积极性不高、参与范围相对较低。当今社会正在发生复杂深刻的变化,总体上社会存在的机遇大于挑战,如何能够正确把握社会发展的规律对当代大学生具有深刻的意义,社会实践是重要途径。但是许多大学生把社会实践当作一种“休闲娱乐”或者是具有较强的抵触情绪,随意应付,习惯于被动地接受知识而非主动地深入社会,深入基层,把握时代脉搏。从高校角度来看,主要问题表现在部分院校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够深刻,没有把大学生社会实践作为学校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部分高校由于资金不足,不能够提供支持和保障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所需的资金。部分高校组织社会实践内容单一乏味,缺乏与社会的联系,难以调动大学生兴趣;部分高校开展社会实践对象只针对少数优秀学生,而非全员社会实践。同时,对社会实践的考核机制缺乏合理研究。从社会的角度来看,主要问题表现在部分企业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投入和支持力度不足,基于对企业利益的考虑,部分企业甚至拒绝接受大学生到企业内部进行社会实践。对企业而言,高校安排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形式、内容及结果难以满足其需求,导致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的完善存在困难。

二、社会实践的作用分析

(一)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

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在不断的实践中锻炼形成的。同时思想道德规范也是在社会上具体化和个性化的重要体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感知社会、认识社会、参与社会,能够近距离的体验社会的最好方式。社会实践活动也为大学生走出校门搭建了更加良好的桥梁。在参与社会实践中,让当今的大学生了解到中国的科技实力、经济实力等,在目前中国一些发达城市与欠发达城市之间的差距,使他们更加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并通过正确的理论思想来武装自己的头脑,使他们明白什么是自立、自强和艰苦奋斗,体会劳动带来的愉悦,从而真正的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

(二)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的更加符合社会的发展需要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在我国各高校所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目前还是以学校安排的日常教学和学生自主进行实践相结合,大学生在实践中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实施。在实践中,大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得以提升和改变,如在团队的合作中,原本独来独往的同学学会了团结写作完成共同的项目;在遇到新问题新困难的时候,学生更加意识到了从他人那里获取协助,并组织协调完成,形成了一种自我完善、自我调整、合作进步的精神。进而分析和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组织协调和团队合作能力,社会交际能力、表达能力等等。通过这些能力进而实现了由理论到实践的转型期,大大的缩短了适应社会的适应期。从而为大学生就业等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支持。

(三)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水平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

近年来,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增多和就业结构性矛盾的突出,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愈加严峻,为进一步掌握当前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分析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就业工作,作者于2013年6月通过企业访谈、大学生问卷调查和走访学校的方式开展了大学生就业相关问题的调研。

一、调研情况说明

1.调查问卷及访谈情况

作者面向金州新区部分高校在校生、应往届毕业生发放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92份,有效回收率为92%。同新区大中型九家单位进行了座谈,走访了大连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和东北财经大学津桥商学院三所高校,同学校就业处的老师进行了座谈。

2.新区近几年毕业生发展趋势

经查阅资料和根据近几年毕业生总体情况分析,2013年―2014年新区生源应届高校毕业生数量和回新区工作人数预计如下:2012年,应届新区生源高校毕业生达到4795人,有960余名毕业生返乡工作,2013年新区生源毕业生3945人,有800人返乡工作,2014年,新区生源毕业生将达到3951人,预计将有800人左右返乡工作。“十二五”期间,新区将重点发展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石油化工、战略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这样的产业发展模式将有利于接收更多具有较高人力资本的高校毕业生群体就业,但另一方面,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会对毕业生提出更高的素质要求,如果目前高校的培养模式不做改变,高等教育供给与需求结构不一致所导致的有效供给不足的矛盾将更加突出,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将仍然严峻。

二、调研结果分析

1.学生就业观念

就业取向依然扎堆,薪酬福利和个人发展机会仍是毕业生优先考虑的因素。在择业选择中,30%的学生最看重工资福利,58%的学生最看重个人发展机会。在就业地区选择上,50%的学生选择了工作待遇好,收入可观作为首要条件,但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也有72%的大学生表示在理想职业目标无法实现的情况下,可以接受到基层就业,说明毕业生求职心态和行为开始趋于理性。对职业的取向上,38%的学生选择机关事业单位,22%的学生选择国有企业,18%的学生选择外资企业,12%的学生选择民企或私企,只有10%的学生选择自主创业。在薪资期望上,58%的学生选择的工资期望是2000―3000元,这也比较符合新区目前刚入职的大学生工资水平。而2010―2012年已毕业的学生调查中显示,52.6%的学生在民企或私企;15.2%的学生在国企,12.1%的大学生在基层服务,只有16.57%的学生在机关事业单位,我区自主创业的毕业生人数偏少,比例偏低。

以上调查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毕业生就业的供需矛盾突出。企业数量最为庞大、最为活跃的民企或私企仅占到毕业生求职意向的12%,另一方面,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仍然有待更新,仍然把薪酬福利和工作待遇好作为选择工作的重要因素之一,制约了大学生的职业选择。

在对自身认识上,4%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能力不足影响了求职,36%的学生认为当前就业困难的最主要原因是就业人数太多,20%的学生认为是缺乏社会关系,30%的人认为是缺乏求职方法与技巧,10%的学生认为企业要求太高。可见,只有个人、企业、学校和政府联合起来,才有可能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上得到突破和进展。

我们调查了大学生对于就业形势的总体看法,持乐观态度的大学生占到84%,可见,绝大多数大学生还是能够对当前的整体经济形势做到客观正确的认识,对自身素质和个人能力还是比较有信心的。

2.企业需求

调研中,可以发现企业对应聘者的实践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和吃苦耐劳的能力等方面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80%以上的企业认为学生应该有岗前实践的机会,而很多中小企业又不愿意承担大学生工作后的学习成本,因此,在招聘中企业往往要求毕业生具有相关工作经验。

调研中,多数企业表示:在人才选择中,最重视的是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当然,工作经验、品德和团队合作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企业认为,当今毕业生的综合素质都不太理想,其心态起着很大的作用,不愿意吃苦和学习,就业期望与付出意愿有很大的差距,应引导学生适度降低就业期望,多培养其学习能力和吃苦耐劳的品质,在第一职业中积累该行业的“实践经验”。

三、对调研结果的建议

1.推动经济增长,拓宽就业渠道

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发展经济。新区是辽宁沿海经济带战略布局中的关键地带,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高端制造业为支柱、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先进产业体系正在形成。这样的产业体系,既有利于调整需求结构,也能增加符合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岗位容量。据统计,我区大专以上人口仅占全区总人口的18.2%,低于大连六大主城区的受过高等教育平均人口比重13.65个百分点,是高新区的三分之一,沙河口区的二分之一。可见,我区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比重不是太高,而是太低;大学毕业生不是太多,而是太少,更远远谈不上过剩。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远远不能适应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因此要根据每个园区的产业定位,提前做好人才需求调研、职业技能培训和人力资源配置,充分发挥人力资本的效用。

2.优化环境,鼓励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

要进一步落实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招用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达到规定比例在小额担保贷款、资金扶持等方面的帮扶,将落实做好中小企业扶持政策与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结合起来。新区目前共有中小企业1万6千多家,占全区企业总数的99%以上,吸纳就业人数占全区就业总数的7成以上。面对这样的实际情况,要创新和完善政策:如对在试用期内为高校毕业生提供职业技能培训的,由财政给予培训补贴;对吸纳一定比例登记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并签订一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的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给予社保补贴;对吸纳一定比例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企业,优先提供技术改造和科研贷款贴息政策。同时要为到非公有制企业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提供落户、档案管理、人事、社会保险缴纳接续、职称评定等方面的便利服务。劳动监察部门要加强对非公有制企业在签订劳动合同、兑现劳动报酬,特别是缴纳社会保险等方面的监督检查,保证毕业生的合法权益。

3.加大政策落实力度,有效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

目前,出台的各项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由于种种原因落实进展不一,有的尚未真正落实。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小额担保贷款政策、税收优惠政策等,未有效落实。在今后的工作中,需要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与协调,细化操作细则,保证政策落到实处。

4.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就业服务

目前,各部门和单位相互协作的工作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各自为政的现象较为普遍,相互之间未形成制度化的联系与协作。因此,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统一领导、分工协作、部门联动的大学生就业工作机制,建立部门工作协调联席会议制度,加强部门间的沟通和政策衔接,增强人才配置宏观调控效果的整体效应。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纳入全区就业工作指标体系,并加强落实和督查。政府部门每年要积极组织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专场招聘会等一系列扶持活动,为毕业生提供必要的就业政策咨询,就业指导、岗位信息介绍等服务,要把毕业生离校后与离校前的服务做好衔接,保证毕业生从校园到社会的服务是统一的、连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