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奖励是对科研人员多年来辛勤付出和创新成果的高度认可,对科研人员的职位晋升、学术资源争取、行业认可度、工资奖金等待遇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对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而言,也是单位科技实力、科技形象、考核评估、争取外部资源的重要支撑。
2024年度全国各类科技奖励工作逐渐步入尾声,不过,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钢铁工业协会 - 中国金属学会等少数几个学会已率先开启了2025年度科技奖励申报事宜。待春节过后,国家、省部以及社会层面的科技奖相关工作都将全面展开。
回顾2024年,堪称科技奖励改革之年,各个等级的科技奖励均在不同程度上有所调整。那么,2025年的奖励工作究竟会怎样开展?又会出现哪些新变化呢?
新修订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2024年6月版)对于国家科技奖的评审周期并未给出明确界定。当前存在两种主流观点,一是未来国家科技奖可能2年举办1次,另一种则认为会是5年2次。但无论哪种观点,自2023年度国家科技奖评审结束之后,2025年必然会开启新一轮的评审工作,至于具体启动时间,则取决于政府的审批流程。倘若您有申报国家科技奖的计划,那可得尽早规划、提前筹备并及早付诸行动,要知道有的报奖团队为此已精心准备了长达5年之久。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在2020年10月完成了第三次修订,到2024年5月又进行了第四次修订。然而,与之密切相关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实施细则》却依旧停留在2008年的版本。为了更加规范国家科技奖的提名、评审以及授奖等工作流程,《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实施细则》的出台已经刻不容缓。
在2020年之前,国家科技奖提名办法由于当时是1年申报1次,所以规定同一人同一年只能参与一个项目申报,获奖的完成人必须间隔两年才能再次报奖,受理但未获奖的成果也得间隔一年才能再次参评。而2023年科技部印发的《国家科学技术奖提名办法》则规定 “同一候选人或同一科学技术内容不得在同一年度被重复提名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同时删除了获奖人以及未获奖成果再次申报国家科技奖的年限要求。倘若《国家科学技术奖提名办法》不进行修订,那么2023年度国家科技奖的获奖完成人就能够继续申报2025年度的国家科技奖,2023年未获奖的完成人和成果也均可继续参评2025年度国家科技奖,如此一来,必然会致使2025年度国家科技奖的申报成果数量远超2023年度,获奖难度也将进一步加大。
在2023度国家科技奖的评选过程中,三大奖实行限额提名,预定指标为1500,实际提名数量在1400-1450之间,实际受理1400余项,通过初评的有301项,而最终实际授奖248项,通过初评却最终落选的项目多达53项,创下历年新高。在国家科技奖停滞3年、提名指标获取极为困难且提名成果质量明显颇高的情况下,落选项目数量反而达到最高,这表明奖励评审规则或许仍有进一步优化的必要。
2023年2月,科技部发布了《省部级科学技术奖管理办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其中明确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仅可设立一项省级科学技术奖;鉴于国家安全领域的特殊情形,具有相关职能的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能够设立部级科学技术奖,且部级科学技术奖的奖励范围限定为涉及国家安全领域的保密项目及其完成者;除此之外,其他国家机关、群众团体以及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均不得设立科学技术奖。同时,部属单位应参评省奖,保密项目则参评部奖。从全国范围来看,目前有10多个省份在省级科学技术奖层面设置了专用项目,一旦上述文件正式通过,省科学技术奖将不再对专用项目进行评审,统一改由参评部级科学技术奖,这也会使得地方涉密成果的获奖难度大幅增加。
高校的科研成果除了能够申报各省的科技奖之外,还可以申报教育部高校科研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该奖种申报群体广泛、成果质量上乘且评奖历史颇为悠久,只要能够合理安排好与国家科技奖申报时间的交错,协调好与其他省部级奖励之间的关系,其启动可谓指日可待。
省级科学奖的奖种设置在很大程度上与国家奖保持一致,主要包括最高奖、自然奖、发明奖、进步奖、合作奖等五类奖种。而近两年出现的新趋势则是增设了青年类科技奖、成果转化奖、企业创新奖等,并且青年科技奖还有不断增加的态势。例如,2024年11月的《北京市科技奖励办法实施细则》就将杰出青年中关村奖的授奖数量从10名大幅提升至30名;深圳市青年科技奖的授奖名额也从8名增加到了45名。
尽管各个省份能够自主制定科技奖励政策,确定省级科技奖的授奖数量与等级,但依据国家奖励政策,未来省级科学技术奖将遵循精简原则,严格控制数量并着力提高质量。像北京、上海、山东、广东等多地已取消了三等奖;许多地方的授奖数量从过去的300余项锐减至200余项;还有两地的评奖周期从1年1次调整为了2年1次。预计在未来几年内,将会有更多省份跟进这一趋势,对省级科学技术奖进行精简。
当前国奖办官网所公布的《社会科技奖励目录》仍然是2019年2月的版本,其中涵盖了297个奖种名称。近年来,国家大力鼓励社会力量设立科学技术奖,全国各类机构纷纷设立了大量的社会科技奖,甚至国家部委也亲自下场指导学会协会设立或整合新的社会科技奖,其中不乏一些高质量的奖种。随着政府对社会科技奖规范工作的逐步完成,全新的《社会科技奖励目录》极有可能会对外发布。
在2020年之前,国家、省部以及社会科技奖的申报工作一直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省部奖和社会科技奖通常是上半年申报、下半年评审,国家科技奖则是年底申报、第二年评审、第三年元旦颁奖。然而,近三四年间,由于受到外界诸多因素的干扰,科技奖励工作变得不再稳定。不过,随着2023-2024年一系列新政策的相继出台,相信2025年全国科技奖励工作将会重新趋于稳定,申报与评审周期也将逐步固定下来,从而能够有条不紊地推动各类科技创新工作的开展。
总体而言,未来科技奖励的评审周期相较于过去将会有所缩短。例如国家科技奖的评审周期从以往的15-16个月大幅缩减至6个月,2024年度省奖的申报周期和答辩周期也较以往有了明显缩短。这就对有报奖规划的团队提出了更高要求,务必要提前准备好奖励申报材料。
更多会议通知请点这里
推荐文章:
《物理实验》杂志2024年10期
《物理实验》杂志2024年9期
《物理实验》杂志2024年8期
《物理实验》杂志2024年7期
《物理实验》杂志2024年6期
《物理实验》杂志2024年5期
《物理实验》杂志2024年4期
《物理实验》杂志2024年3期
《物理实验》杂志2024年2期
《物理实验》杂志2024年1期
《物理实验》创刊于1980年,是由教育部主管、东北师范大学主办的学术期刊,是教育部高等学校物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会刊,是全国高等学校实验物理教学研究会副秘书长单位,是高等学校物理演示实验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单位。
欢迎您踊跃投稿,投稿网址:
http://wlsy.nenu.edu.cn/
https://publish.cnki.net/wls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