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曾对儿子说:“吾生平长进,全在受挫受辱之时。务须咬牙励志,蓄其气而长其智,切不可苶然自馁也。”人生经历大磨难、大挫折的关头,正是人生境界向前迈步的机会,这个时侯一定要咬牙挺住,发奋崛起,切不可沮丧颓然。
当我们碰到事情的时候,最先产生的是直觉,是本能反应,然后凭直觉、习惯与本能反应对事情做出想当然的判断,再根据这样的直觉判断去行动,并固执地认为事情就是这样。这就叫“刚愎自用”。曾国藩认为这样行事是最危险的。因为它放纵了本能,也就放纵了自我认知中的缺陷。当一个人用本能中的缺陷面对纷繁复杂的世事时,就已经失败一大半了。只有克服自我的本能和缺陷,克服临事时的直觉判断,才能获得判断力、行动力与执行力上的智慧。而这种克服自我、超越自我的过程就体现出一种真正的刚,一种自胜的刚、强毅的刚。
再次,这种“刚”不是一种克人之刚,而是一种克难、克情之刚。
“勤分六种,
身勤,路虽远行则必至,事虽难做则必成。
眼勤,遇一人,必详细观察,看一文,必反复审阅。
手勤,易丢之物,随手拾之,易忘之事,随笔记之。
口勤,他人之长,多夸多赞,自己之短,多学多问。
心勤,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苦思所至,诸事皆通。
脑勤,谋事而后动,知止而有得,万事皆有法,道正事则通。全勤才是真正的勤!”
曾国藩是一个善于反思的人,他一生得力处在于一个悔字。吸取教训,奋发有为。
曾国藩用自己的一生证明了人的意志力所能达到的高度。同时也证明了一个人意志力的局限。他是清王朝的寿命又延续了60年。50年后相继主宰中国的两位大人物,蒋介石和毛泽东也不约而同的把它当做过自己的精神偶像。
祖父曾玉萍就是一个倔强的人,定下来事情,9头牛也别想拉回来。
曾国藩家族意识很强。曾国藩心目中家族的分量不亚于朝廷的兴亡。儒家理念是家大于国,孝高于忠。家道,不是单靠一人一时之官爵显赫,而是靠长远流传的家规来维持的。
曾国藩做官非常成功,善于进退,一生出将录像,没有大的跌错。教育孩子以鼓励为主,没有传统家长居高临下的不平等作风。直到今天曾家依然人才辈出。
爱交友,爱助人。逐渐成为一乡之望。
曾国藩给人的性格是: 实在,踏实。做事雷厉风行。曾国藩为人处世表面上看起来比较保守,但是在根本性问题上,却有着他人所没有的巨大勇气。
曾国藩的定力在于只要他认准的,他就会排除一切干扰,争取一切机会去将胜利的可能变成胜利的现实。
因7次没有中举,锻炼了曾国藩的逆商:死磕到底,坚韧踏实的性格。
曾国藩的改变是从立志做圣人开始的。回顾曾国藩的一生,我们发现立志对一个人发展的意义是决定性的。巨大潜力是人类往往所不自知的。
曾国藩学做圣人的方法很简单,就是写日记。这是入圣之基。日记最重要的是反省自己。将写日记作为生活中的大事。抓生活中的细节,通过每一处细节改变自己,不光要反思自己的行为,还要反思检查自己大脑中转过的每一个念头。
曾国藩在日志中反思说动不动就随口夸人,是孔子所说的巧令是小人行径,曾国藩认为。评论人,夸奖人要慎重,这样人家才会拿自己的话当回事儿。
曾国藩将自己的日记给朋友们看,因为外力大于内力。人人都有自尊心,通过自己的朋友,老师监督自己,送给老家兄弟子侄们看,往往是比较有效的方式。
大多数性格都是深知于人性当中多年。形成的比较复杂,隐蔽。许多根深蒂固的毛病缺点通过一时半会儿的“猛火煮”,不会彻底改掉,只有用一生的时间去“慢火温”,才有可能慢慢化解。
曾国藩从青年到老年生活中,都在不停的反思自己。在一次又一次的反复磨练中,曾国藩的气质逐渐发生了变化,他做事越来越有恒心,有毅力,待人接物也越来越宽厚,周到,真诚朋友一天比一天多。
静坐: 每日不拘何时,静坐1小时,来体验来复之仁心。
早起
日知所亡: 每日读书记录心得。有求生意时就问人。亡: 以前不懂的知识。
月无忘所能: 每月巩固不忘已掌握的知识。
曾国藩每日写日记都会分为八栏,
[读书]: xxx 读新的内容
[静坐]: xxx
[办公]: xxx
[课子]: xxx 背诵/讲课
[对客]: xxx 拜访/接客
[回信]: xxx
没有长沙之辱(组建湘军第一次,出兵几乎全军覆没),就没有曾国藩后半生的功名事业,对于有志者来说,错误是最大的动力,打击是最好的帮助。咬紧牙关拔错乳,活生生吞下就成了滋养自己意志和决心的营养,这构成了曾国藩生命经验中最核心的部分。
李鸿章描述,曾国藩在众弟子面前的老师形象: 喜欢讲笑话。讲完之后大家肚子都笑疼了,个个东倒西歪,他自家偏一点儿不笑,穆然端坐,若无其事。
李鸿章特点: 文笔优长,天生善于并喜欢处理复杂局面,别人怕是他喜事,局面越乱,责任越重,他越高兴。
李鸿章独当一面后,曾李之间也不可避免产生各种矛盾。因大局需要,曾国藩需要李鸿章出兵时,李鸿章多次不动。如果说忘恩负义,李鸿章此时算是榜上有名,但是他与左宗棠不同之处在于,李鸿章虽然意见虽坚,但绝大多数表面上却总是无师不离口,反复摆困难,讲形式,低声下气,一面顶撞曾国藩,一面却又说什么“吾师海量盛德,求勿以此纤芥,致伤天和”,这一高帽子一戴,让曾国藩没有脾气,只好高姿态的放他一马,李鸿章的情商实在高出沈宝珍,左宗棠10倍以上。
李鸿章的才华是曾国藩日后把班级交给他的重要基础。作为学生,李鸿章和老师曾国藩医生有过密切合作,也有过多次冲突,但是高明之处在于他从来没有与曾国藩撕破脸,懂得有进有退,这是曾国藩日后交班给他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立志第一步
曾国藩32岁时试图脱胎换骨,重新做人,定下了立作圣人之志,按照窝人的建议,每天严厉监督自己,以静坐之法来修身,结果搞得自己精神紧张不久,得了失眠支撑20多天后又突然吐血。)启发: 形式要循序渐进,结合自身的情况,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和方法,什么是适合自己的呢?有效,长期,可持续。要充分认识到勤和懒,交替是一种正常状态。在反复中前进是常态。
湘军的组建是如何设计出来的?答案是反向思考,曾国藩在创建湘军的时候并没有首先去想湘军怎么样才有战斗力,而是去分析绿营兵为什么没有战斗力,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切入点,只要你好好总结一下别人都犯了哪些错误,然后你反着来,就可能成功了。
曾国藩高明之处在于他用制度解决了别人用道德去解决的问题。(之前:道德上要求士兵要保卫长官。现在:规定本部的长官战死,除非本部有受拥戴的继任将领,否则全部遣散回乡)
若你能办成事,权力自然就会来。
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曾国藩获得了任命。
曾国藩终于认识到行事过于方刚者,表面虽是强者,实际却是弱者,这片土地上真正的强者,表面看起来都是柔弱退让之人,所谓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中国社会的潜规则是不可能一下子被扫荡的,那些他之前所看不起的虚伪,麻木,圆滑,狡诈是在这片土地上生存的必须手段,只要只有必要时和光同尘,圆滑柔软,才能顺利通过一个个艰难的隘口。
此前他总有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状态,现在他努力包容那些丑陋的官场生存者,设身处地的体谅他们的难处,交往时极力拉拢抚慰之能事,必要时啖以厚利。
曾国藩不吝啬自己的推举。机会当他死去时,所有的总督都曾做过他的部下,并且由他提名。
战争的目的不在于一城一池的得失,而在于消灭对方有生力量。曾国藩利用结硬寨,打呆仗的方法,先以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攻陷太平天国是湘军最大,也是最后一次发财机会,百战艰辛,都是为了那一刻,将军们渴望在暴富,一次士兵们都渴望捞足一生的资本。“但愿多得金,还乡愿意足”。曾国藩对将士们这种心态当然心知肚明,他是一个乡情极重的人,正想以此作为为这些追随自己的老乡的最后的回报。
地方官员只认他们全力体系内的运转规则,只听能掌握他们升迁权力者的话。
官场的潜规则是上级的本分,是严格律己,宣布禁令,下级的本分是必须过格招待,不遵守这些禁令,这才叫适得其所,皆大欢喜。(规则制定的同时,为破坏规则的人带来了巨大的利益。)
中国式权力的运用之妙,就在于经手人是否能够充分挖掘每份工作的寻租潜力。
清代官场的基本生态是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是什么?老百姓。老百姓是生物链的底端。
生存问题不能解决,纪律就无法落实。
左宗棠看不起曾国藩还有一个重要心理原因就是认为自己是天纵之才,不料连年落地,对于那些高中科甲之人,下意识一直有一股莫名的敌意。他千方百计放大曾国藩身上的缺点和毛病来验证自己的上天不公论和科举无用论,为自己寻找一个心理平衡,别人得到了,自己应该得到的,对别人就会有意见。而朝廷也利用到了这一点,防止曾国藩功高盖主,为其树立均衡势力。让他们互揭老底,自相残杀,符合朝廷的分而治之之计。
在你赠我馈中,整个官场编织成一张张关系网,官官相护,盘根错节,形成利益集团,牢不可破。利益共同体,才是最稳定的形态。
天津教案洋人。对小孩儿进行洗脑,挖心,挖眼。地谣言。人们总是在试图力证自己的想象,若自己的想象被证,实则会非常开心。
国家或个人处于弱势时,必然会被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