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文章| 资讯| 行情| 企业| wap手机版| article文章| 首页|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普通会员

易达信息科技

企业列表
新闻列表
推荐企业新闻
联系方式
  • 联系人:依依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新闻中心 > 左宗棠与李鸿章“双面人生”解谜
新闻中心
左宗棠与李鸿章“双面人生”解谜
发布时间:2024-12-26        浏览次数:1        返回列表

​​ 

左宗棠与李鸿章“双面人生”解谜

一人专注身后价值,一人追求现实荣耀

 

——左宗棠与李鸿章“双面人生”解谜

 

 

提问 | 济南时报记者

答问 | 作家徐志频

 

 

问题1:您十几年来一直在研究左宗棠,写过左宗棠的传记、家书、评述,为什么现在会延伸到写《左宗棠与李鸿章》这本书?

 

作家徐志频:我从2007年开始研究左宗棠,2013年出版“左宗棠系列”首部——《左宗棠:帝国最后的“鹰派” 》以来,2016年出版了《左宗棠的正面与背面》,2018年出版了《左宗棠:家书抵万金》,这三部作品将左宗棠本人应该说基本写清楚了。但左宗棠在同时代的历史作用跟独特价值到底是什么?比较写作无疑是最好的方法,俗话说,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比较之下一切都一目了然。

 

在晚清半个多世纪里,跟左宗棠最具比较价值的,第一个人便是李鸿章。左宗棠虽然比李鸿章大十一岁,但仍可归为同龄人,两人前后相继出任巡抚,且均出自于曾国藩的大力举荐。左宗棠担任东阁大学士,李鸿章是文华殿大学士,都相当于内阁宰相。左宗棠还两次出任过军机大臣,两人又均担任过两江总督,李鸿章常年做直隶总督,两江是国家的钱袋子,直隶是国家的权把子,两人一直在合作中争斗,争斗中合作。可以说,从1867年到1901年,除了慈禧太后,已经没有第二个对人对中国政局的实际掌控力、影响力超过左李两人。

 

晚清应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成败,“同光中兴”成效究竟如何,首先取决于左李两人的观念跟做法。而左宗棠跟李鸿章从观念到做法,几乎都是反着来的。自周秦汉唐以来,中国三千年历史中最惊险曲折的一段,恰恰就发生在由慈禧太后掌舵,由左宗棠、李鸿章充当左臂右膀的几十年里。今天比较去看左、李,不但可以清晰看出两人作为个体在大裂变时代里的价值成败,而且还能够让我们重新潜回三千年未有的时代中流的旋涡中心,从一个最佳视角里洞见农耕中国向工业中国转型过渡的曲折艰难,知道我们是如何走到今天的。

 

问题2:您不但写左宗棠的书,还在诸多地方用讲座的方式宣讲左宗棠。可见您非常推崇左宗棠。您觉得今天我们对左宗棠是否已经有了比较全面和公允的认知?

 

作家徐志频:我的感觉,今天多数人对左宗棠的了解,似乎还停留在其人一些戏剧化故事的皮面上。在《左宗棠:家书抵万金》的前言里,我说左宗棠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传统向现代过渡的桥梁”。这句话其实是很重要的,因为今天我们的生活,跟传统基本已经分割了。而今天绝大多数社会生活问题,又因为抛弃传统而引起。

 

毋庸讳言,传统文化有它固有的弊病,长于谈道德义理,短于用科技手段解决国家、社会的现实问题。这是帝国时代官员队伍常见的现象。晚清的左宗棠唯独是个例外,他天资高妙,传统文化的底子打得深厚,他早年又自学舆地、农学、水利。他独特的理工技术思维,跟最擅长通过理性技术手段解决绝大多数国家疑难的办事能力,不说在晚清独一无二,就是放进三千年中国,也是数一数二的。

 

左宗棠成功克服了传统官员身上最根本的弊病,爱空喊口号,喜欢唱道德高调,却无能解决现实问题。用清朝人的话说,平时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国家没事时,天天高谈阔论,国家一旦有事,马上因公殉职。当官员有方法、有手段、有能力解决现实问题,能够让国家富足、民众安定,传统文化空谈道德义理的弊病便不见了,温良的传统道德,真正可以发挥滋润人心的正面作用。我们用不着再去惦记百年前的打倒孔家店,将贫弱原因归罪于孔子老人家。这是我在用三部作品写完他一生之后,继续来将左宗棠与李鸿章做比较研究的第一念头。

 

作为历史人物,要真正看清他,必然会几经肯定与否定,能否被否定的部分,属于不同时代的附加泡沫。最终一直否定不了的,才是真价值。风流人物需要历岁月风沙,比如,诸葛亮是汉末人物,待妇孺皆知已到明朝,中间经过一千多年的时间淘洗。以“当代诸葛亮”自称的左宗棠,1885年去世,到今天才137年,时间并不算长。随着我写作的左宗棠读者越多,相信他的真价值自然会呈现出来,读者朋友自己会有一个判断。不要相信泡沫,也不用担心掩埋,时间会让一切逐渐变得公允。

 

问题3:关于李鸿章的评价,一直褒贬不一。梁启超评价李鸿章时,既肯定了他的才识:“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也尖锐地指出:“史家之论霍光,惜其不学无术。吾以为李鸿章所以不能为非常之英雄者,亦坐此四字而已。“您是如何看待李鸿章的一生?

 

作家徐志频:要准确认识李鸿章,我建议读者朋友从李鸿章本人的两句话着眼去看。《左宗棠与李鸿章》一书第一章,李鸿章有首《二十自述》,其中一句是“八千里外觅封侯”。书中第八章录有李鸿章的《临终诗》,其中一句是“八千里外吊民残”。

 

这两句神来之笔,写作时间相差五十多年,最能呈现李鸿章本人心路历程,告诉我们他想到了什么,他身上发生了什么。“八千里外觅封侯”,这种胸怀阔大、志存高远的理想,无疑体现了传统士子“以布衣直取卿相”的豪迈,战国时的苏秦、张仪,唐朝时的李白,都有这种豪迈的口气。“八千里外吊民残”,有曹操的“生民百余一,念之断人肠”的忧国、忧苍生的情怀。李鸿章一生觅封侯,死后真正被封为一等侯,但觅封侯的结果换来的是吊民残,这是他自己不愿意看到的。人生从少年意气风发,到老年感怀悲世,往往只有三个字的距离。

 

李鸿章才高气大,天资机灵,凡事都有应对办法,其智商、情商,为官的手段,甚至在其恩师曾国藩之上,在曾国藩、左宗棠身后,敢于担责任事,能够忍辱负重,并且有能力办事,举国之内再找不出第二个超过他的人,所以跟李鸿章当面交往过的梁启超也不得不敬重他的办事才气。如果说清末是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李鸿章就是4亿矮个子中站得最高的那个人。他既无能力超过前人,也不及他身后的绝大多数伟人,但在他晚年所处的短暂年代里,他超过了所有人。

 

李鸿章一生悲剧的根源,在于“不学无术”。他自信的气质,高傲的性格,柔远的外交策略,痞子腔的做事方法,纵横术的外交策略,单面去看,都有道理,也有价值,但组装在一起,不三不四,完全不搭。孔夫子说,我并不是一个博学的人,我的优点是我的价值观用一根逻辑主线全部串得起来,“吾道一以贯之”。李鸿章的学问像是散满一地杂乱无章的宝贝,完全无法用一根主线串起来,自我内部冲突,自己跟自己打架。用俗话说,就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别人根本看不懂他到底干了些什么,因为连他自己都没有想明白为什么要那样干,结果全部都干了。他缺乏一根学问主线,将观念、行为、方法,全部贯通起来。比较左宗棠一生的“以术运经”学用结合的主线,两人差异十分明显,高下立判。

 

因为学问杂乱,李鸿章的知识是一堆大杂烩。无知者往往无畏,正因为自己不懂,所以他有胆骂读书人的祖宗,他对孔子是否定的,理由是孔子不会打洋枪,放到今天不足为贵。这就相当于今天一个开公司赚了几百万的生意人,觉得自己赚钱能力比孔子厉害多了,他认定自己死后社会影响跟历史地位要超过孔子一样可笑。我们常说,读书可以增强本领。事实上,读书少本领可以更强。曾国藩的军事战术能力就不如秀才老弟曾国荃。学问浮浅无根如李鸿章,仅仅凭借阅历跟见识,在现实世界中同样可以成事,甚至有可能成就一番大事,但如果没有学问底蕴定盘,现实成功越大,悲剧往往越大,李鸿章一生,完整地印证了这点。读书的作用主要是提高个人道德,完善人格修养,而不是增强办事本领,学问道德跟修养是国家社会得以存在的根本,办事本领显然不是。孔夫子说,足食,足兵,民信,民众的相信跟拥护,比粮食、军队更加重要,就是这个道理。这也是作为政治家、学问家的曾国藩最被今人惦记的道理。

 

问题4:把同时代的李鸿章与左宗棠放在同一坐标轴中,我们又能看李鸿章与左宗棠身上哪些人们之前很少去思考的方面?

 

作家徐志频:左宗棠与李鸿章都不是出身于天潢贵胄之家,他们早年都是乡下民间众多读书人中的一个,两人都是因为通过自己的努力,加上时代的机遇,以及敢于承担超重的时代负担,才在满洲贵族跟官宦子弟成片的等级森然的环境里脱颖而出,鹤立鸡群,一步一步成为显官贵要。

 

左宗棠跟李鸿章的区别在于,他相信先秦儒家经典,虽有一流的计算能力,但仍执着于以霸蛮的精神,知其不可而为之,虽千万人,吾往矣;李鸿章相信现实跟经验,他凭借高妙的情商跟智商,灵活机动地提前规避了前进路上一切可以躲开的陷阱,40岁做巡抚,51岁拜相,升迁可谓神速。

 

左宗棠跟李鸿章的成长轨迹一体双面:左宗棠具备超越人性本能弱点的一面;李鸿章则利用人性本能弱点的一面,将它挖掘到了极致程度。从人性本能的层面,作为乡下读书人发奋入仕为国家效力的角度,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普通的生命体,在漫长一生中呈现出来的人性的丰富与复杂。这是以前被人们长期以来所忽视的:左宗棠并不仅仅是一个能干的“战神”,他背面有着浓厚的儒家读书人良善的本色;李鸿章也不是一副总在签订丧权辱国条约的面孔,他人性中的弱点,观念中的杂乱,事实上跟绝大多数普通人并没有什么两样。

 

问题5:左宗棠与李鸿章对于今天的人们有哪些价值和启示?

 

作家徐志频:青年时代敢于立志,求学路上勤奋上进,出山任事不避福祸,敢于担责,为了国家始终能够忍辱负重,对芸芸苍生的前途跟变幻莫测的国运一直怀有一种忧患意识,这是左李贯穿一生的共同特点。

 

问题6:李鸿章给左宗棠的挽联评价两人的关系是“和而不同,矜而不伐”。在实际交道中,左宗棠如何看待李鸿章,李鸿章又如何评价左宗棠?左宗棠与李鸿章的关系究竟如何?

 

作家徐志频:李鸿章与左宗棠一样,在现实生活中属于聪明人,说两人同样“精明”,可谓恰如其分。区别是,左宗棠将“精明”用于谋事,李鸿章将“精明”用于谋人。内行看门道,同行是冤家,左宗棠无法容忍李鸿章“精明”地谋算自己,所以他批评李鸿章用“诈力”,善“牢笼”,“诈力”就是欺骗手段,“牢笼”就是用圈套,设局忽悠。左宗棠最不能接受的,就是李鸿章的“痞子法”。两人一生分分合合,斗智斗勇,关系斑驳异彩,不同的阶段,呈现不同,这些都原原本本写到了书里,故事原文比理论总结要血肉丰满得多。

 

问题7:左宗棠与李鸿章最大的分歧和争端是什么?

 

作家徐志频:左李最大的分歧是,置身一个危机四伏的时代,主导一个千疮百孔的朝代,在地球村不可避免地到来时,到底是靠自主、自强求存,还是靠柔远、纵横术求存?

 

左李最大争端,发生新疆国土主权遭遇危机时。到底是以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超常规手段收回,还是立足国情,基于现实,考虑困难,放弃新疆以求得内陆安稳?

 

问题8:您觉得造成李鸿章与左宗棠分歧与争端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作家徐志频: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就家庭环境跟成长道路来说,左宗棠早年历经艰难,已经习惯挑战前路的困难,他一经认定要做的事,从来不惧怕前路上的任何困难。李鸿章早年相对优裕,成长道路比较顺利,在直面困难还是放弃困难可以选择时,他习惯选择放弃,他只挑战必须直面的困难。

 

第二,就成长期的社会地位跟官场处境来说,左宗棠是举人出身,他必须认真干下去,不断建功立业,才能稳固现有的地位,才能追求更高的理性目标;李鸿章在年轻进士,官场新秀,长于周旋人事,即使没有功业,凭借个人擅长周旋官场人事的能力,即使顺利熬下去,他也极有可能实现“八千里外觅封侯”的人生目标。因此攻坚克难的进取心远不如左宗棠强烈。

 

第三,跟立志时期的心念跟人生理想也有关系。左宗棠在二十来岁时便立志筹边,他8岁时便“慕古大人节”,他有一种使命感,一生只为一件大事而来。左宗棠的心念始终在办事,他的人生理想是通过建立千古不磨的事业,在历史上名垂不朽。李鸿章的心念一开始就在出人头地,他的人生理性是现世风光,光宗耀祖。说得更直白些,左宗棠追求死后受人敬仰跟祭祀,李鸿章追求活着受人羡慕跟膜拜。

 

问题9:在晚清外重内轻的督抚格局下,左宗棠与李鸿章同为新崛起的地方督抚势力,有兵有财,欲强行集权的慈禧是如何管理两人关系的?

 

作家徐志频:慈禧太后是秀女出身,并没有接受系统的传统文化教育,以致她前面垂帘听政五年,不少汉字还认不全,我们从她1865年亲笔起草的罢免议政王奕䜣错别字连篇的圣旨,可以看出她日常颁发的圣旨跟懿旨,几乎都出自军机大臣之手。据德龄郡主的贴身观察,她阅览奏折,往往只在关键处用指甲划一道线,再当面告诉军机大臣意见,由军机大臣揣摩后起草。

 

因为既缺少文化,也不具有治国必备的文化知识,慈禧治国别开生面,主要靠看传统古戏,从古戏中找方法。其基本的方法秘诀,是法家的一套,即法、势、术。其基本的原则,是权力制衡。慈禧不懂得如何做政治家,便用法家权谋治国,做大清的总管家。法家权谋,核心是赏与罚,即韩非子说的“二柄”。

 

慈禧以擅长驾驭人的天赋,加上女性过人的直觉能力,玩弄“二柄”无师自通,迅速驾轻就熟。比如,1862年,意识到大清外重内轻,为制衡曾国藩,慈禧几乎同时提拔了左宗棠做浙江巡抚,李鸿章做江苏巡抚。慈禧的赏,要赏得大臣感恩戴德,没齿不忘;慈禧的罚,要罚得大臣午夜惊魂,步步惊心。也就是要么重赏,要么重罚。比如,1863年5月,左宗棠根本没有过人大功劳,慈禧破格提拔他做闽浙总督,与两江总督曾国藩并列,目的是制衡曾国藩。又比如,1868年左李合作剿捻,捻军骤入北京城,慈禧不由分说,将左宗棠、李鸿章同时给予极端严厉的处罚,历次封赏与官职被全部撤除,仅保留戴罪立功的兵权。慈禧驾驭重臣的权术,在下一部《左宗棠与曾国藩》中,有全面透彻的呈现,这里先举一例。

 

凌厉强悍的慈禧,对大臣要么雷霆,要么雨露,正是这冰火两极的天威,让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这些带兵见惯生死的重臣时感惊悚,太后由此成功实现了掌控,举国权力集中于慈禧一人。但这种做法,后果是严重的。俗话说,有为才能有位。慈禧是有位再去有为。作为大清国最高军事领袖,她有胆量亲自指挥并发动义和团跟八国联军作战。这是有位再去有为必然要付出的代价。一般地说,政治家驾驭重臣靠正大光明,权谋家控制群臣才靠赏罚二柄。李鸿章虽敢于为国家担责,但从不积极主动为大清虑远,跟慈禧打断了他作为儒家士大夫本有的脊梁骨,有一定的关系。

 

问题10:左宗棠和李鸿章都曾做过曾国藩的副手、助手,受到曾国藩的提携。左宗棠清傲直率,李鸿章圆滑世故,两人各主一方后,与曾国藩的实际关系如何?

 

作家徐志频:说并列为封疆大吏时期的左宗棠对曾国藩在公事面前清傲直率,应该是比较准确的。左宗棠并不以曾国藩的举荐之恩而在公事面前让步,曾国藩为官的不足之处,他每次去信都不遮掩地指出来。所以,曾左的交谊,属于“诤友”。左宗棠说曾左之交,居心直,用情厚,也就是公事面前实事求是,正直对待,私下感情深厚。左宗棠待曾国藩后人,充分印证了这点。

 

李鸿章则相反,在老师曾国藩面前,从来都是毕恭毕敬,礼敬有加,丝毫没有正直顶撞的意思。李鸿章内心事实上完全不认同曾老师的诚字理学,所以,1870年,曾国藩办理天津教案失败,李鸿章接替恩师,曾国藩问他以何种方法办外交,李鸿章近乎叛逆地答,痞子腔。李鸿章因为一心拼命做官,所以后来干脆将曾国藩当作自己晋升的阶梯。这个故事在《左宗棠与曾国藩》一书中有详细记述,内容有点长,不多转述,有兴趣的读者届时可以看书中原文。曾国藩去世后,李鸿章第一时间送去挽联,以曾氏第一门生自称,不排除他有借曾国藩学术声名为自己在官场增色添彩的心理。因为此时的他,已经接近梁启超后来描述的“不学无术”。学问高低是清朝官员安身立命的根本,李鸿章在曾老师身后的树荫下继续乘凉。

 

 

问题11:左宗棠身后遗产不过三万五千两,李鸿章身后遗产却超过千万两。两人同时是晚清手握权柄的重臣,为何留下的遗产差距这么大?

 

作家徐志频:原因当然很多,但最核心的地方,前面已经说过,左宗棠追求死后受人敬仰跟祭祀,李鸿章追求活着受人羡慕跟膜拜。追求身后价值,则现实一切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追求现实价值,则离开物质财富的装点,没有人会羡慕跟膜拜。

 

人生到底应该怎么度过?人的一生到底应该追求什么?要发自内心地弄明白这两个问题,需要具备足够的学识,能够贯通古今跟宇宙的道理,曾国藩从古今的历史中参透了这个道理,左宗棠运用高明的逻辑理性,悟到了宇宙的真谛,所以两人能够表里如一,真正清廉。

 

如果没有站到思想高度上自行想明白这些道理,清廉的人,很可能是装出来的,是做给别人看的,是靠不住的。李鸿章既没有想明白这些道理,他也不想伪装,所以大摇大摆地积聚遗产。他的情商跟智商超高,所以在1895年前,他的官职是一路升升升,根本没遇到过真正的大挫折。他甚至连自己怎么成功的,也没有想明白,所以他自述晚年对照读《资治通鉴》,将自己一生做过的大事跟历史上成功的名臣去对照,再去发现跟总结其中成功的道理。如果人生可以重新来过,李鸿章以晚年的反思跟发现再走一遍曾经的路,他很可能不会重蹈覆辙。我们看他1896年出使欧美的心得,他是真心实意盼望中国强大起来,国民富足起来,而不是追求成为大清国的第二个和珅。

 

问题12:您近期的创作打算是什么?

 

作家徐志频: 

 

本次访谈由《济南时报》2022-04-17 日节选发表。

发表内容见https://news.e23.cn/jnnews/2022-04-17/20220417000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