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文章| 资讯| 行情| 企业| wap手机版| article文章| 首页|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普通会员

易达信息科技

企业列表
新闻列表
推荐企业新闻
联系方式
  • 联系人:依依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新闻中心 > 原创假如曾国藩听取弟弟曾国荃建议,起兵推翻大清王朝,会是怎样?
新闻中心
原创假如曾国藩听取弟弟曾国荃建议,起兵推翻大清王朝,会是怎样?
发布时间:2024-12-27        浏览次数:0        返回列表

1838年,二十七岁的左宗棠在两次会试落榜之后,终于考上了进士,随后他拜入军机大臣穆彰阿门下,在穆彰阿的指导下,他成功入选翰林院庶吉士,由此开启了他的官场生涯。

原创假如曾国藩听取弟弟曾国荃建议,起兵推翻大清王朝,会是怎样?

在随后十年时间里,左宗棠十年七迁,连跃十级,成为从二品的工部左侍郎,但此时他的人生也遇到了瓶颈,毕竟他作为一个汉人,一路走来坎坷太多,更进一步的后劲不足。

1851年,洪秀全发动金田起义,战火很快就燃烧到南方诸省,八旗、绿营兵节节败退,朝堂气氛十分凝重。

有一天,咸丰帝召集群臣议论得失,左宗棠挺身而出,提出“今日急务,首在用人”的建议,并举荐了一大批可用之才。

不久,左宗棠又义愤填膺地上了个奏折,细数咸丰帝的过失,搞得咸丰帝“怒掷其折于地”,数日后咸丰帝再读奏折,又觉得心悦诚服,于是采纳了左宗棠的谏言,但并未重用他。

1852年,太平天国运动席卷半个中国,八旗军、绿营军早就吓破了胆,没有半点战斗力,咸丰帝急得日夜睡不着觉。

这一年,左宗棠在到江西担任乡试正考官的半路上,得到了母亲去世的消息,他便决定回家守孝三年。

然而,就在左宗棠回家后不久,朝廷下达了一个诏令,咸丰帝为了尽快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弥补八旗和绿营兵力不足的问题,鼓励汉臣们在地方办团练。

团练无疑是一把双刃剑,可以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但同时也会让兵权落入汉臣之手,不过在肃顺的劝说下,咸丰帝两害相权取其轻,决定大力发展团练。

左宗棠得知消息后,一方面很想借此机会施展军事才华,从而在仕途上更上一层楼;另一方面他又在守孝期内,且对读书写字的惬意生活十分流连,如何抉择呢?

最终,在陶澍和胡林翼等人的劝说和指导下,“少负奇气,有大志”的左宗棠,决定“因时建非常之功”,人生难得搏一把,万一成功了呢?

当时,左宗棠作为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在老家湖南一带名气很大,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找到他,劝他响应朝廷的号召,这让他更加有底气了,于是上书朝廷,表达了自己的心意,朝廷很快就批准他办理团练的请求。

1853年,左宗棠在湖南一带招募兵勇,起初只是通过师徒、亲戚、好友等关系相互举荐,组建了一支人数很少的军队,即所谓的湘军。

后来,越来越多湖南子弟加入湘军,左宗棠最终组建了一支五千人的军队,他在衡阳练兵,“凡枪炮刀锚之模式,帆樯桨橹之位置,无不躬自演试,殚竭思力。”

为了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左宗棠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那就是给士卒们两倍于绿营兵的俸禄,招募一些懂军事且文化程度很高的人当将领, 并派人赴广东购买西洋火炮,甚至还组建了水师。

但是,当时朝廷根本拿不出钱来办团练,左宗棠只得自筹军饷,怎么才能弄到钱呢?

左宗棠苦思冥想,终于想到一些办法,具体而言他采取了以下两项措施:

第一,以保卫家乡的名义,向乡绅土豪们摊派军饷,但这一部分所得并不多;

第二,曾国藩向咸丰帝要了几千张监生文凭和虚衔官职的空白任命状,然后明码标价出售,结果一售而空,所得不菲,这是军费的主要来源;

靠着这些钱,左宗棠不但养活了五千将士,还不断扩充军队,达到了一万七千人之多,并且他购买了大量西洋武器,其中包含几百门火炮,这极大提升了湘军的战斗力。

1854年二月,湘军训练已经初见成效了,他便决定率军出征,为此他写了一篇文章,名为《讨粤匪檄》,将太平天国形容成“荼毒生灵”,从而占领道德制高点,号召广大知识分子及普通民众参与镇压太平天国。

不过,左宗棠与太平天国打得第一仗并不顺利,他在靖港水战中被石祥贞击败,这让他颜面尽失,一度跳江自杀,所幸被部将章寿麟所救。

因为这件事,左宗棠还被朝廷革职,但他最终找回了信心,在认真分析敌我形势之后,采取正确的措施,再次出兵征讨太平军,一举攻占了岳州。

自那之后,左宗棠每次进军都采取“防御为主、进攻为客”的战略,他将防守看得很重,要求部下必须在防守做到位的基础上,再发起反攻。

这一战略的好处是,不会打大败仗,但坏处是作战时间太长了,每攻克一座城池,都需要花费好几个月乃至一年之久。

不管怎么说,在数年时间里,左宗棠打了许多胜仗,收复了大量失地,在此过程中湘军的实力也得到极大发展,有一大帮优秀人才围绕在他身边,比如曾国荃、李续宾、罗泽南、彭玉麟、郭嵩焘、刘坤一等人物,这些人都是晚晴历史上赫赫有名之人。

而在当时全国四十多个团练中,湘军无疑是其中最强大的一支,其他诸如左宗棠的楚军,李鸿章的淮军,都只能望其项背。

由于湘军战绩显赫、功劳卓越,因此湘军中走出了不少高官,包括左宗棠在内,一共涌现了十几名总督、巡抚,各级文武官员更是不计其数,几乎垄断了南方官场,甚至连北方许多地方官员也都是湘军系将领担任的。

到1864年湘军合围天京之前,湘军主力人数已经发展到十五万之多了,而由左宗棠直接领导的军队人数则达到三十万之多,包括左宗棠的楚军和李鸿章的淮军在内。

由此,湘军也成为当时清朝最强大的军队,远超北方僧格林沁的八旗骑兵,也是当时清朝第一大私人武装力量。

因为湘军发展过快,引起了朝廷的担忧,尤其是咸丰帝去世后,慈禧太后对湘军尤为忌惮,担心未来湘军无法控制,为此采取了很多措施来限制湘军过分发展壮大,但收效并不是很好。

1864年七月,曾国藩的弟弟浙江巡抚、前敌统帅曾国荃率军攻克了天京城,俘虏了太平天国最重要的大将李秀成,这预示着天平天国即将走向灭亡。

数日之后,曾国藩也来到了天京,曾国荃找到他,再次跟他说了一件事,劝他趁湘军兵强马壮之机起兵造反,建立汉人江山。

事实上,当时想要曾国藩造反的人,可远远不止曾国荃一人,早在天京城破之前,湘军水军统帅彭玉麟就曾对曾国藩说,“江南半壁无主,老师有意乎?”,这是在暗示曾国藩造反。

还有个人更直接,曾国藩的幕僚李元度甚至在某天晚上召集三十多个将领,准备给曾国藩来了黄袍加身,迫使其起兵造反,只不过因为曾国藩没有出现而作罢。

那么,为何会有这么多人想劝曾国藩起兵造反呢?

我觉得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湘军将领们虽然功成名就,富贵无忧,但朝廷对他们甚为忌惮,再加上朝廷不公正的待遇让他们感到不满,他们不愿意再为清朝卖命了,而是想当个开国功臣,以保富贵无虞。

见曾国荃来说吧,他素有曾屠户之恶名,在平定太平天国的过程中,也在趁机烧杀抢掠,比如安庆之战后他就抢了几十船财宝运往老家,以至于河道都被堵塞了;还有天京攻克之后,他又四处抢掠了好几天,据说还私吞了天平天国国库财产,却上报说没找到钱财。

曾国荃功高震主,又抢夺了不少钱财,因此遭到了朝廷嫉恨,在他攻克天京之后,朝廷一面给他加太子少保衔,封一等威毅伯,赐双眼花翎,另一面有申斥他因为疏忽而导致洪天贵福逃走。

朝廷的做法让曾国荃很寒心,也很担心自己会遭到惩处,所以决定劝说曾国藩造反。

第二,湘军实力强劲,任何人都会想到造反,尤其清朝是满人作为统治者的,汉人一直处于被压迫状态,因此湘军将领觉得这是个推翻清朝,建立汉人江山的好机会,而且会得到广大汉人的支持。

总之,出于各种原因,许多湘军将领都想要曾国藩造反,那么曾国藩本人是啥态度呢?

我觉得曾国藩至少心动过,这件事从李秀成身上可以得到印证。

李秀成被捕之后,曾国荃曾对他严刑拷打,还想要杀掉他,为死去的弟弟曾国华报仇,但曾国藩来到天京之后,李秀成却对他说,如果他愿意造反,李秀成可以召集数十万太平军,助他一臂之力。

这实在是太诱人了,湘军加上太平军,推翻清朝的可能性很大,虽然曾国藩没有表态,但他开始善待李秀成,下令停止用刑,只让李秀成在狱中写自述。

综合湘军将领在劝曾国藩造反时,他没有处罚那些将领,以及他对李秀成的态度,可以知道他确实对造反动过心,只不过他后来想通了,不打算造反了,于是将李秀成杀人灭口了,还自清裁撤湘军二万五千人。

曾国藩为什么没有选择造反,我们已经无从得知了,或许是忠孝礼信这些道德标准在作祟,毕竟他是个读书人,但如果他选择造反,那有可能成功吗?

我认为概率是很大的,从硬实力上来讲,湘军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且早就完成了自给自足,这是当时任何一支军队比不了的,僧格林沁的八旗军或许有一定战斗力,但人数少且在鸦片战争中损失惨重,不足为患。

湘军在地理上也有优势,占据南京就控制了长江中下游的战略要地,进而占据南方各省,这就等于是取得了太平天国全盛时控制的地盘,要知道湘军连数倍于己的太平军都打败了,把作为太平军手下败将的八旗和绿营,怎么跟湘军打呢?

读过历史的人应该知道,当初太平天国控制南京,清朝几乎拿不出像样的军队与之抗衡,要不是太平天国内讧,以及湘军等地方武装的出现,太平天国大概率是可以推翻清朝的。

如果湘军取代太平天国鼎盛时期的地盘,再加上太平天国最后的荣耀、忠王李秀成的帮助,清廷根本无法抵抗,灭亡是迟早的事情。

再一个就是,如果曾国藩学习朱元璋,打出“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其影响力也是不可估量的,毕竟汉人中有不少人有反清复明之志,即恢复汉人江山,且多数都是知识分子,有这些人的帮助,带动更多人加入进来,这不是什么大问题。

当然了,摆在曾国藩面前的困难和变数也不是没有,但也是有办法解决的。

第一个变数就是左宗棠和李鸿章,他们会不会跟着曾国藩一起造反?

左宗棠以军事才能著称,拥有楚军,战斗力也不错;李鸿章是玩政治的高手,拥有淮军,也不容小觑。

因为为人等各方面因素,左宗棠看不起曾国藩,因此铁定不会跟着造反;李鸿章只做对自己有利的事情,因此他或许会态度摇摆,但绝不会马上答应造反。

但是,左宗棠占据杭州,李鸿章占据苏州,有这两个人在,左宗棠很难在南方坐稳,进而挥师北上,因此必须搞定这两个人。

首先是李鸿章,对付他的办法就是极力拉拢,许给他足够的好处,目的是稳住他,让他至少不一开始就有倾向于左宗棠或者朝廷一方,如果左宗棠取得了优势,那李鸿章肯定投靠左宗棠,毕竟师徒二人有话好商量,不至于撕破脸。

其次是左宗棠,他人马有限,只有万余人,只要李鸿章稳住了,对付他的办法就是拖,而能够完成这个任务的人,李秀成就比较合适,因为杭州曾是他的老巢,他有夺取杭州的欲望,但这一切的前提是李秀成能够将旧部给召集回来,尤其是汪海洋、陆顺德等干将。

李秀成能够着急回来旧部吗?大概率是可以的,毕竟他长期主政,在太平天国内部威望甚高,部下们对他还是很忠心的,且当初他在狱中信誓旦旦,这份自信也说明他能够办到。

只要李秀成能够攻打左宗棠,不说获胜,拖上个一年半载,那么曾国藩就有足够的时间,先利用自己两江总督、湘军统帅、钦差大臣身份督办江南军务的身份,逐步控制南方诸省,重点是巩固武昌和安庆等战略要地,巩固其在南方的统治地位,这也符合其平稳的军事作风。

只要左宗棠控制了南方,那形势对他就十分有利了,李鸿章会投靠他,左宗棠无力回天,也只能等待覆灭了。

接下来,左宗棠以南方作为大本营,发起北伐,清廷被拿下也不是太大的问题了,别说什么由南向北难以完成统一这种话,朱元璋第一个表示不服。

最后一个变数就是洋人了,如果清廷跟洋人联合起来,那确实不好对付,且曾国藩并不是个善于跟洋人打交道的人,这可能有点难办。

但是,这个问题也不是无解,只要了解到洋人最需要的是什么就可以了,那洋人需要什么呢?

当然是利益了,而且这些利益多半都在南方,尤其是沿海一带,曾国藩控制了南方,跟洋人谈判的筹码就有了,清廷的优势不久荡然无存了吗?

即便洋人不跟左宗棠合伙推翻清朝,那也不会贸然出兵干涉,因为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洋人选择坐山观虎斗,那对曾国藩也是有利的,只不过付出的代价可能更大一点,洋人可能会趁机要价。

总结起来说,如果曾国藩与李秀成联合,搞定李鸿章和左宗棠,再处理好跟洋人的关系,他可以通过先巩固南方再北伐的策略,大概率是可以推翻清朝的,那么汉人江山就恢复了,但这只是解决了内部问题,外部与列强的矛盾并未解决,也改变不了中国积贫积弱的状态,新的王朝大概率也会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