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文章| 资讯| 行情| 企业| wap手机版| article文章| 首页|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普通会员

易达信息科技

企业列表
新闻列表
推荐企业新闻
联系方式
  • 联系人:依依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新闻中心 > 揭开曾国藩和左宗棠“失和”的幕后真相
新闻中心
揭开曾国藩和左宗棠“失和”的幕后真相
发布时间:2024-12-27        浏览次数:0        返回列表

下面这封信是左宗棠安排儿子孝威前去给曾国藩吊孝而写。左宗棠人在甘肃,连妻子的葬礼都无法主持,曾国藩的葬礼,当然更没有时间亲自参加。

揭开曾国藩和左宗棠“失和”的幕后真相

但这是一个敏感且略带尴尬的差事。1864 年7 月,左宗棠自向朝廷举报湘勇'吉字营'放走了幼天王洪天贵福,'曾左交恶'已成为人尽皆见的事实。

其后8 年,两人虽私下仍有间接往来,但公开场合不见书信。无论官场还是文化界,多数认定两人已势成水火,不可能再有交集。

左宗棠在湖南巡抚衙门主政的8 年,曾多次有恩于曾国藩。举其大端有:1853 年曾国藩受鲍起豹、陶恩培多方刁难,差点内部火拼,多亏左宗棠从中把控调解,才没有给湘勇造成大的伤害;1854 年曾国藩在靖港跳水自杀,左宗棠将他及时骂醒,并接过军事布防,避免了人亡事息的悲剧;1856 年到1858 年,湘勇在江西遭遇断粮、断饷,全靠左宗棠通过湖南东征局送去的295万两白银,避免了数万军队饿困甚至哗变的危机。

曾国藩对左宗棠的帮助,感激由心,早年大约也想过回报。1854 年湘勇收复岳州,曾国藩在保举名单里将左宗棠的名字放到前面,向朝廷保举左氏为知府,并要求朝廷赐左氏蓝顶花翎。

左宗棠获知后勃然变色,写信给刘蓉,毫不隐讳地批评曾氏:仗在岳州打,我在长沙。岳州与长沙相隔三百多里,战场胜利我没有一点儿汗马之劳,之前也没有参加任何战前军事会议,混在保举名单中,让我何以处己、让曾氏何以服人?方苞说,男子汉大丈夫,升迁自然要有堂堂正正的升官之道,何必要靠那些弄虚作假、浑水摸鱼的小动作?我认为方苞这话说得极对。涤生兄'以蓝顶尊武侯而夺其纶巾,以花翎尊武侯而褫其羽扇',既不合诸葛亮本人的意愿,也让我这个以'当代诸葛亮'自称的人徒惹世人讪笑。如果他不是对我怀有深仇大恨,断然不会这么做。曾涤生为人质朴厚道,这种事情绝对做不出来。为什么还是发生了呢?我猜是胡林翼怂恿,罗泽南跟刘蓉密谋出来的。我劝你们三人赶紧与涤生兄商量,将无故加在诸葛亮头上的蓝顶花翎去掉。否则的话,我将披发入山、誓不复出!

这事从表面上看,曾国藩有恩于左宗棠,细究之下,二人属相互帮衬。谁也不欠谁人情,因为楚军出山之后,左宗棠给曾国藩的实质性帮助更大。

其后一年,左宗棠凭楚军的强大实力守住江西、保住安庆,尤其在1861年4 月21 日的乐平一战中,以5000 人胜10 万兵,打通湘勇的救命粮道,让身陷祁门绝境的曾国藩得以大难不死。曾氏感激左宗棠的救命之功,其后竭力保举他担任浙江巡抚,客观地说,两人此时完全是互相帮助,彼此成全。

但曾国藩的军事战略短板,这时也逐渐暴露无遗。将两江总督府驻扎在祁门本是他一个人拍脑袋并霸蛮坚持下来的。其失误连学生李鸿章都看出来了:徽州城一旦失守,祁门顿成前线,祁门属盆地,是敌人可以一锅端的驻军死地,作前敌总指挥部尤不适宜,建议改驻东流。曾国藩碍于面子,置之不理。但这话说过不到一年,李元度果然遭遇守徽州城失败,曾国藩差点儿困死祁门,死里逃生迁移东流。

曾国藩习惯'扎硬寨、打死仗',左宗棠对他的笨拙,有种说不出的着急,但大多数时候也只是哀其不聪,怒其不明。

如何与诸多方面不如自己,但又有恩有情于自己的朋友相处?在这封信里,左氏说出了自己为人处世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君臣朋友之间,居心宜直,用情宜厚。'意思是说,与朋友交往,用心要正直,对方有缺点必须指出来,但用情要深厚,指责朋友的缺点与错误不能影响自己对他的情谊。这是一种'受人滴水之恩,必当涌泉相报'的做法。

虽然公开'交恶',但两人私下其实一直并未断开联系。1865 年,两江总督曾国藩探寻改革两淮盐政之方,一时没有主见,想起两淮盐政改革始于前两江总督陶澍,而作为陶澍的亲家,左宗棠将陶澍家的宾朋书信与臣工奏稿全部看过,称得上是这方面的权威专家,曾氏当即去信闽浙总督府,向左氏虚心请教。

书信往来渐无,另有一个原因,曾左之间确实有互竞高下的心理。

回想1858 年农历六月曾国藩复出,他第一件事跑到长沙拜访左宗棠,要左宗棠用篆书为自己书写一副对联:'敬胜怠,义胜欲;知其雄,守其雌。'曾国藩试图借对联表心迹,用意很明确:左宗棠是雄,第一,自己是雌;第二,这话出自曾氏之口,便成了'伟大的谦虚'。

左宗棠何等聪敏之人,当即领会他的用意,为表明前段时间写信寄去湘乡批评他,不是图争个雌雄高下,便换赠一联:'集众思,广忠益;宽小过,总大纲。'这里是引用诸葛亮的话提醒曾国藩:欲成大事,不能刚愎自用,要团结人;要立大功,不能临事畏逃,要忠心正直;要带好部队,须宽容部下小错小误;要凝聚八方人才,需战略上立准方向。

在左宗棠看来,这是比'黄老药方'更有效的灵丹妙药。曾国藩之前正是因为没有做好这12 个字,所以既得罪了江西官场,又交恶地方乡绅,还惹恼了咸丰皇帝,弄得自己在江西待不下去。

在左宗棠看来,凡是困难,都可以通过智慧找到最恰当的解决办法,主帅之所以发生失误与错误,是因为自己智力不够或方法错误带来的。有了困难,逃避不是办法,'黄老药方'也只是借口,正确的办法,应是在反思自己与思考解决方法上下功夫,方法找对了,困难便可迎刃而解。

曾国藩在这一年去世,双簧没有必要再唱下去,怎么掀开笼罩在两人之间的这层层虚掩的纱幕?

左宗棠想到用一副情真意切的挽联以释世疑:

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辅;

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

左宗棠此时大概已经想到了,后世会有人了解两人之间的是非恩怨,哪里会知道私下里到底有多少弯弯道道?也许会反过来怀疑,他对曾国藩的态度转变何以会如此之大!

所以他在这里试图要儿子先为自己解释一句:我的观点从始至终没有变过,用'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这两句话褒奖曾国藩,在历年来给朝廷的奏折中已多次写过,并不是在他死后才突发奇想冒出来的。

俗话说,吊死问生,无非人情。左宗棠安排孝威带上父亲书写的挽联以及在长沙准备的猪、羊礼品,外加四百两白银前去吊孝,并要他亲做一篇祭文追悼,这已是朋友之间比较隆重的礼节了。

曾国藩的家教此时起了作用,曾纪泽根据父亲的遗训,丧事只收礼品,不收分文礼金,孝威带去的四百两白银退了回来。

事实上,两家后人之间完全不存在过节,这一点,从后面两家的关系可以看出来。关于曾国藩的满女曾纪芬与满女婿聂缉规求助左宗棠并得到接济、赏识与提拔的事。但眼下孝威对父辈之间的恩怨,确实还不太清楚。孝威之前在家信中陆续读过父亲对曾国藩的一些评价,印象中,总体评价似乎不高。他当然也知道父亲举报曾伯父漏掉幼天王之事,但不解内中曲折原委,所以担心到了曾家,遭遇白眼与唾骂。

左宗棠这里意在将曾国藩比作杨嗣昌,将自己比作黄道周。以杨、黄类比,左氏一定经过深思熟虑。晚清内忧外患,随时可能被颠覆,与晚明确实极为相似。

但颇有趣味的是,杨、黄的官职,与曾、左比较,则调了个位置:左宗棠后来官至东阁大学士,与杨嗣昌一样;黄道周获武英殿大学士,又与曾国藩一样。杨是'行动派'起家,黄是'学院派'起家,这点与曾、左比较,也反过来了。最根本的不同是:杨、黄'不和',换来大明灭亡;曾、左'不和',带来同光中兴。

左宗棠年轻时曾自题挽联,预言一生'为樵为渔,访鹿友山中,订鸥盟海上,消磨锦绣心肠,逍遥半世',推测自己毕生可能成为著书立说的隐士。这个想法并没有实现,倒是黄道周如愿以偿。如果清王朝在光绪初年放弃对外主战,黄道周晚年的归宿,也许是左宗棠的彩排跟预演。

历史有时会有惊人的重复,但没有相同与重叠。左宗棠与曾国藩都是特定历史时期才同时偶然出现的。左宗棠天资奇高,太平时代,更有可能完成进士学习,做个科班'学院派';曾国藩守拙尚勤,中人之资,更接近民间'行动派'。但遭遇乱世,一切都戏剧性地颠倒了。左宗棠因读'实学'耽误八股,意外沉寂底层,却因祸得福,锻炼出一流的办事能力;曾国藩苦读理学,凭运气加关系,骤然入仕,又因办事才能欠缺,在官场内摸爬滚打,锻炼出一流的情商。

这是早年科场与官场一路绿灯的杨嗣昌、黄道周关系中所没有的。或者说,是与之完全相反的。

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完全相同的历史人物,也不可能再次出现。

-

END

文:徐志频

图:《左宗棠:家书抵万金》插图、网络图片(侵删)


从跨越32载的160封家书,揭开晚清一代名臣修齐治平心路历程,著名作家唐浩明亲笔作序,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杨东梁教授推荐,左宗棠嫡长玄孙提供大量珍贵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