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雪球App,作者: 单仁行,(https://xueqiu.com/2898142044/323636198)
01
尽管我们在昨天的单仁行讲到了正在悄然蔓延的“DeepSeek式焦虑”。
但我想,这种焦虑可能还会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放大。
因为过去这几天,中国的各大企业包括政府部门都在不约而同的做着同一件事。
什么呢?
接入或者是部署DeepSeek。
我们从应用层面、硬件层面和AI竞争者这三个纬度去仔细观察。
02
首先是应用层面。
从2月开始,、电信、联通三大运营商接入DeepSeek,再是深圳龙岗区各部门上线DeepSeek-R1大模型用于办公。
紧接着,的智能云、华为云、阿里云、云、360各个平台都上线DeepSeek大模型,还有车企也在产品中融入了DeepSeek。
但是,这些要么就是企业对DeepSeek进行本地化的部署,把开源的大模型放到私有化的环境中,根据特定的场景和需求,给自己的员工使用,这就叫部署。
要么就是其他企业直接购买调用DeepSeek的API,也就是把DeepSeek的原版买回来,再开放给用户,类似于分销商。
在这种情况下,使用DeepSeek的日活跃用户达到了3000万。
但是,接下来发生的事,可能会让DeepSeek达到日活过亿的国民级水准。
因为在昨天凌晨,微信开始灰度测试了AI搜索,已经接入DeepSeek-R1大模型。
上一个灰度测试的还是去年12月的微信送礼功能,现在已经成为了每个用户的标配。
那么,按照这样的顺序,DeepSeek会很快成为微信这款国民级应用的标配功能。
它的意义就非同一般了。
微信本身的用户体量,在2024年第三季度达到了 13.82亿的月活用户,日活跃用户虽然没有直接披露,但我们推测是9亿左右。
可想而知,微信一旦全面接入DeepSeek,那么这就会是一次指数级的AI裂变。
我们可能会很快从认识AI,过渡到全面使用AI进行日常的搜索和对话,也就是在C端实现AI的普及。
当然,B端垂直领域的应用和服务可能还不会那么快,但是,随着AI普及率上升,有了更多的数据和用户行为的改变,2025年一定会是AI在B、C两端开始应用爆发的元年,这也是我们单仁牛商接下来在营销领域着力发展的方向。
03
在硬件方面,今年也会出现一次大的变革。
在2月13日,董事局主席蔡崇信宣布,在和中国多家公司进行交谈后,最终选择与阿里进行合作。
就像我们当初猜测的一样,对文心大模型的表现不太满意。
希望AI能够根据用户手机上的使用习惯和数据给出个性化的答案,但只能从搜索引擎和对话历史中进行推理,也就是只能给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通用答案。
这一点其实是的强项,因为阿里是拥有中国消费者个人数据最丰富的企业,比如说用户的购买记录、支付习惯和消费偏好。
同时,自己也在研发AI模型,已经对这些数据进行了训练,可以帮助给中国用户提供更多的定制化服务。
当然,也保持了权衡供应链的习惯,也没有完全放弃。
所以,今年在中国的产品,包括iPhone,iPad 和Mac都会搭载和的AI大模型,完成硬件的AI化升级。
我们也可以从侧面看到硬件AI化的效果。
在1月31号公布了2024年第四季度的财报,营收1243亿美元,同比增长4%,净利润363亿美元,同比增长7%,这也是苹果历史上最好的季度财报。
核心原因就是在2024年10月集成了OpenAI大模型的AI硬件,取得明显的销量上涨。
像美洲地区营收526.48亿美元,同比增长4.4%,欧洲地区营收338.61亿美元,同比增长11.4%,日本营收89.87亿美元,同比增长15.7%。
唯独在没有推出AI服务的中国,成为在全球唯一营收下滑的市场,同比下滑7.7%。
并且,在2024年四季度,iPhone在中国的销量同比下降了18.2%,已经被用上AI功能的华为和超越,掉到了第三名。
要知道在2023年,还是中国销量排名第一,并且独占高端手机市场的品牌。
从这些直观的数据对比中,我们其实能够看到两点。
第一、未来产品之间的硬实力差距会越来越小,传统创新的空间会逐步面临瓶颈。
即使强如,今天也很难在自己的硬件上做出明显的提升,或者说即使有了提升,但用户对这样的硬件提升没有多大的感知,很难保持过去在硬件创新中独一档的特殊地位,特别是在中国。
第二、新兴创新来自于AI技术的赋能。已经初步展示了AI大模型对硬件产品带来的销量提升,用户愿意购买新产品的原因,就是因为AI能够带来更加个性化的服务和体验。
我想,未来任何产品都能借助于AI的赋能实现更高的用户价值,从数字化走向智能化、AI化。
04
在AI竞争者方面,DeepSeek给了同行非常大的压力。像在2月13日,Open AI的CEO山姆·奥特曼宣布会在未来几个月内推出GPT-5,融入语音、绘图、搜索、深度研究各种功能,用户可以在标准智能的情况下无限使用GPT-5进行对话。
在中国,之前第一的AI产品还是字节旗下的豆包,字节的CEO梁汝波在2月13日的全员会上也给2025年提了AI的重点目标。
1、追求 “智能” 上限,相比追求某个具体产品的数据指标,字节会把智能本身作为最重要的目标做更多尝试,包括今年会发布新一代的视频生成模型,字节内部还在进行对AGI的前沿研究。
2、探索新的交互,主要是更容易穿戴、更便携、更自然的设备,也就是硬件产品的AI化。
3、加强规模效应,引导越来越多的人习惯去使用各种AI产品。
所以,从中美之前“第一名”的态度来说,可以说AI行业也要进入到加速内卷的状态,AI摩尔定律会更快的演变,也就是每隔一段时间,即使在价格不变的情况下,AI的功能、模态、应用、使用人数和效率都会翻倍。
至于这个时间具体是多少,老摩尔定律是18-24个月,但AI摩尔定律可能会更快。
回想一下在2022年OpenAI刚刚发布ChatGPT的时候,我们能够想到今天AI已经发展到这样地步了吗?
所以,在技术革命面前,唯一不变的是变化本身。
今天的商业世界正在被AI用肉眼可见的速度一步步改写,同样,我们对于AI的理解和运用,也需要加速度了。
—
责任编辑 | 罗英凡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 免责声明
本文涉及有关上市公司的内容,为作者依据上市公司根据其法定义务公开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临时公告、定期报告和官方互动平台等)作出的个人分析与判断;文中的信息或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商业建议,市值观察不对因采纳本文而产生的任何行动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