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预测了可能消失的专业,比如翻译、传统新闻学、会计基础这些,主要原因是AI的冲击。反过来,这也说明AI相关的专业会很吃香,AI技术人才需求增长快,尤其是年轻化、高学历的人才,所以人工智能专业肯定是一个重点。目前,不少国内顶尖院校开设了人工智能专业,说明高校已经在重点发展这个方向了。
01
核心方向:人工智能工程、机器学习、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
高校调整趋势:顶尖院校(如清华、南大、哈工大)已开设人工智能实验班,课程体系融合数学、计算机科学和神经科学,强化算法设计与系统架构能力。
就业前景
AI工程师、算法研究员、AI产品经理等职位需求旺盛,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薪资领先。猎聘报告显示,家电行业的AI人才需求增长率达93.75%,硕博学历占比超70%。
02
核心方向:数据科学、商业分析、统计学、运筹学。
驱动因素:企业依赖数据驱动决策,AI工具(如预测性分析、用户画像)的应用提升了数据分析的效率和价值。传统市场营销、会计等岗位向数据化转型,需掌握Python、SQL及AI辅助工具。
就业前景
金融、零售、医疗领域的数据科学家年薪普遍超过50万,具备跨领域能力(如“数据+金融”)的复合型人才更具竞争力。
03
驱动因素:老龄化加剧(中国2035年老年人口将超4亿)和AI医疗技术(如医学影像分析、个性化治疗)的普及,推动医疗健康行业规模扩张。
就业前景
04
驱动因素:全球绿色转型加速,中国“双碳”目标推动下,新能源车、光伏、储能领域投资激增。国际能源署预测,2025年新能源车销量占比超20%。
就业前景
05
驱动因素:数据泄露和AI滥用风险加剧,各国立法强化数据隐私保护(如欧盟GDPR)。Edge AI的普及要求本地化数据处理与安全防护。
社会需求:AI伦理成为新兴研究方向,涉及算法公平性、AI决策透明性等议题,高校开设相关课程应对技术伦理挑战。
就业前景
网络安全工程师、AI伦理顾问、区块链安全专家年薪普遍超60万,政府与金融领域需求尤其突出。
06
核心方向:金融科技(FinTech)、数字孪生技术、智能城市规划。
驱动因素:行业边界模糊化,企业需要既懂技术又懂业务的跨界人才。例如,“AI+金融”需掌握量化交易与机器学习,“智能建造”需融合工程与物联网技术。
就业前景
复合型人才在头部科技公司(如蚂蚁集团、华为)薪资溢价显著,金融科技分析师年薪可达80万以上。
07
核心方向:交互设计、数字媒体艺术、用户体验(UX)研究。
就业前景
此外,基于对专业前景和行业发展趋势的预测,DeepSeek还给出了如下建议:
一、自我评估与定位
理科生:优先评估数理逻辑(数学/物理成绩)、编程基础(是否接触过Python/C++)、实验动手能力(如生物/化学竞赛)。适合选择人工智能、数据科学、新能源工程等。
1. 瞄准“技术+行业”复合赛道
AI+X:选择与实体产业结合紧密的方向,如:
AI+医疗(华中科技大学、浙江大学智能医学工程);
AI+金融(上海交通大学金融科技班、中央财经大学量化金融);
AI+制造(哈工大机器人工程、同济大学智能建造)。
数据+X:结合具体行业的数据分析,如数据+零售(中国传媒大学计算广告)、数据+交通(北京交通大学智慧交通)。
2. 关注政策红利领域
新能源与碳中和:优先选择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院校(如清华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西安交通大学储能科学与工程),重点关注长三角(上海电力大学)、珠三角(华南理工大学)等新能源产业聚集区高校。
智能医学与老龄化服务:选择附属医院资源强的医学院(如首都医科大学智能医学工程、南方医科大学健康服务与管理)。
3. 警惕“伪热门”陷阱
避免盲目报考名称时髦但课程陈旧的专业(如部分院校“大数据”专业仅教Excel基础);
三、择校核心原则
1. 产业区位 > 学校排名
人工智能/芯片:优先长三角(上海交大、南京大学)、粤港澳(华南理工、香港科大)等半导体与AI企业密集区;
金融科技:瞄准北京(清北人央财)、上海(复旦、上财)、深圳(港中深)等金融中心;
新能源:合肥(中科大、合工大-比亚迪联培)、西安(西安交大-隆基合作)等产业链基地。
2. 校企合作资源比“985/211”标签更重要
查看高校官网“产学研”栏目,选择与龙头企业共建实验室/定向班的院校,例如:
华为“鸿蒙班”(武汉大学、电子科技大学);
特斯拉新能源联合研究院(上海理工大学);
腾讯优图实验室合作院校(中山大学、厦门大学)。
3. 文科生重点关注“技术赋能型”院校
传统文科强校(如人大、武大)开设**“法律+AI”(智能司法)、“新闻+数据”(计算传播)**等革新课程;
艺术类院校转型方向:中国美术学院(元宇宙设计)、北京电影学院(AIGC影视制作)。
四、志愿填报实战技巧
■“专业梯度”设计
冲:选择未来5年爆发期专业(如量子信息科学、脑机接口);
稳:瞄准当前高需求领域(如网络安全、数据科学);
保:保留基础学科(如数学与应用数学、统计学)作为转型跳板。
■利用“新设专业”信息差
教育部新增专业(如2023年生物统计学、未来机器人)往往报考竞争较小,但符合前沿趋势;
参考《高校招生专业目录》,筛选近3年开设**智能+、数字+**前缀专业的院校。
■“保研/出国”通道预规划
目标深造的学生:优先选择本硕博贯通培养项目(如浙江大学图灵班、北航未来空天技术学院);
五、长期发展建议
■ 避免“唯技术论”误区
未来高薪人才需兼具技术硬实力+人文软实力,例如:
AI工程师需理解医疗伦理;
新能源政策制定者需懂环境社会学;
大学期间选修哲学、社会学等通识课程。
■ 关注“抗AI淘汰”能力
强化人类独特优势:复杂谈判(法律)、创意叙事(设计)、情感关怀(护理);
谨慎选择高度标准化、易被AI替代的专业(如基础会计、外语翻译)。
—— 总结与建议 ——
核心公式:兴趣特长 × 行业趋势 × 院校资源 = 最优解
建议考生制作“三维评估表”,横向对比专业前景、个人适配度、目标院校实力,优先选择能提供产业导师、真实项目实训、头部企业校招通道的高校。记住,没有永远的热门专业,只有持续进化的终身学习者。
翻译/小语种专业
AI翻译技术已在日常场景中实现95%的准确率,覆盖中英、日、韩等多语种,大幅减少基础翻译岗位需求。普通高校的小语种专业因就业对口率低(仅14%)和高阶翻译人才门槛提升,可能逐步被淘汰,仅顶尖院校保留高端研究方向。
未来趋势
翻译专业可能更注重跨文化沟通、专业领域翻译(如法律、医学)以及AI工具的使用。
02
图书馆学与信息管理
数字化和AI技术的普及使得传统图书馆管理需求减少,自动化系统能够更高效地处理信息检索和资源管理。图书检索、分类、借阅管理等流程已实现智能化,可高效处理海量数据。
未来趋势
03
传统新闻学
AI写作工具和自动化新闻生成技术的兴起,减少了传统新闻编辑和记者的需求。深度报道虽仍需人类记者,但基础岗位需求锐减。
未来趋势
04
会计学(基础方向)
AI和自动化软件(如智能财务系统)能够高效处理记账、报税等基础会计工作。90%的基础财务工作(如记账、出纳)可通过智能软件自动化。
未来趋势
可能向财务分析、战略咨询和AI审计等高阶方向发展,传统会计课程体系面临重构。
05
基础计算机编程
未来趋势
06
传统市场营销及广告策划
未来趋势
07
基础摄影与摄像
AI图像生成技术(如MidJourney、DALL·E)和自动化编辑工具的普及,降低了传统摄影的技术门槛。
未来趋势
摄影专业可能更注重视觉叙事、创意设计和AI工具的结合。
08
公共事业管理
未来趋势
随着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该专业将更加注重数字化、智能化和跨学科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而言,掌握数据分析、政策分析工具以及跨领域协作能力将成为竞争力的关键。
09
传统外语教育
未来趋势
10
基础人力资源管理
AI招聘系统、自动化绩效评估工具和员工管理平台的普及,减少了传统HR的工作需求。
未来趋势
需要强调的是,即便这些专业在未来真的“消失”了,也并不意味着相关领域的终结,而是其核心技能和知识体系将融入更高阶或跨学科的领域。未来教育将更注重培养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和跨学科能力,以适应快速变化的技术和市场需求。
DeepSeek的预测
你认为合理吗?
你的专业被点名了吗?
你有不同看法吗?
往期推荐
▶ 与AI相关的专业迎来就业红利!
监制 | 吴文建 余新花 责编 | 陈显婷 编辑/制作 | 占尘雪
本文根据DeepSeek生成内容综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