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距离小米首款电动汽车正式上市已满一周年。这个曾被质疑“外行造车”的科技企业,以全年交付20万辆的成绩刷新行业纪录,市值突破1800亿美元,跻身全球汽车产业前三甲。雷军也特别发出微博感谢大家的支持。
这场由雷军押上全部声誉的“人生最后一战”,正在颠覆外界对跨界造车的想象。
2021年3月,雷军宣布小米进军智能电动汽车领域,称这是“人生最后一次重大创业项目”,并承诺十年投入100亿美元。
彼时,质疑声如潮:从手机到汽车的跨界鸿沟、高端品牌认知缺失、红海市场的激烈竞争,每一个问题都像横亘在小米面前的险峰
但雷军用行动回应了质疑。在2024年3月28日的上市发布会上,他坦言:“过去的三年,每天战战兢兢,但内心只有一个声音——向前!”
这场发布会不仅标志着SU7的诞生,更被雷军视为“人生最后一战的开篇”。如今回头看,这场豪赌已悄然改写行业格局。
的突围之路充满戏剧性。首年交付20万辆的成绩背后,是供应链管理能力的极致考验。雷军曾在微博透露,团队通过AI算法优化生产线效率,将零部件供应周期缩短40%。
而随着安徽超级工厂二期投产,2025年交付目标已上调至35万辆,剑指的全球市场份额。
值得关注的是技术路径的选择。不同于新势力车企普遍采用的代工模式,小米坚持自建工厂、自研电机和智能驾驶系统。这种“软硬一体”的战略,延续了小米手机的生态思维,却也令研发投入陡增。
从“性价比”标签到高端智能汽车的品牌重塑,小米完成了一次惊险跳跃。SU7系列平均售价28万元的定价策略,既保留了小米生态的用户基础,又通过800V高压平台、固态电池等技术创新树立高端形象。
站在一周年的节点回望,雷军的“终局思维”愈发清晰。在近期内部信中,他提出“智能出行生态”的构想:汽车将与手机、家居设备实现无缝互联,车内空间成为“移动的智能终端”。这种生态化反的战略,或许正是小米区别于其他车企的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