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新闻中心 “息屏24小时”之后呢?
发布时间:2025-04-17 浏览次数:2 返回列表
彩云网评特约评论员 陈长 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姚明建议未成年人开展“息屏24小时”行动,让更多的青少年走向运动场、贴近大自然,走进真正的社交场景,成长为身心和意志品格都健康的下一代。这一建议迅速冲上热搜,引发广泛关注和讨论。 据《第6次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调查报告》显示,我国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已增长到97.3% ,未成年网民使用智能手表的比例接近一半。长时间与屏幕相伴,“小胖墩”“小眼镜”“小豆芽”“小焦虑”等现象在青少年群体中愈发普遍。此外,北京姚基金公益基金会主持的《关于未成年人使用电子产品及相关态度》调查也为这一现状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在16834份有效问卷中,78.2%的人群“希望”自己减少使用带屏幕电子产品的时间;83.7%的教师群体赞同学生减少带屏幕电子产品的使用;96.4%的家长担心孩子过度使用带屏幕电子产品。也因此,建议得到了很多网友的支持,毕竟大家都意识到了青少年过度使用电子产品问题的严重危害,也期待能有切实可行的办法来改变现状。 然而,要想让未成年真正实现“息屏24小时”也面临诸多难题。比如,现代教育越来越依赖数字资源,完全禁止使用电子设备可能会导致学习资源获取不便,学生和家长可能会因担忧学习效率而放弃落实;对于自控力较弱的孩子来说,突然让他们远离电子产品24小时,期间拿什么来填补“空白”,他们可能会产生抵触情绪;而且仅仅依靠每学期一天的“息屏”,也难真正改变青少年对电子产品的依赖习惯……正如白岩松所说:“我们需要的不是简单的息屏,而是重建与世界的真实连接。”不是孩子们不愿意放下手机,而是现实世界给他们的选择太少。我们需要做的,不是简单地让他们“别玩手机”,而是创造一个更有趣、更丰富、更值得他们投入的现实环境,让他们愿意主动离开屏幕。毕竟,当现实比虚拟更精彩,谁还会愿意一直盯着屏幕呢? 因此,“息屏24小时”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协同发力,共同探索标本兼治之策。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应以身作则,减少在孩子面前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带领孩子多参与户外运动、阅读、参观博物馆等有益活动,让孩子在现实生活中感受到乐趣和温暖。学校则应完善校纪校规,严格控制教师使用电子产品布置作业,避免学生过度依赖电子设备完成学习任务,同时丰富体育比赛、社团活动等课外活动,减少学生对虚拟世界的依赖。社会也应营造良好的氛围,比如加大对公共体育设施、文化场所的投入,加强对网络平台的监管,防止不良信息对青少年的侵蚀等,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息屏24小时”之后,要让青少年既能享受屏幕下的知识和乐趣,又能投身对真实世界的感知和热爱。期待各方共同努力,让孩子们的生活中既有电子屏幕的精彩,也有蓝天白云、绿树青草和真实社交的温暖。 彩云网评所登载的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欢迎关注彩云网评,投稿邮箱yncywp@163.com,稿费从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