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九日,两江新区礼嘉智慧馆,第六届山水城市可持续发展国际论坛举行。记者 张锦辉 摄视觉重庆
城市要实现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数字技术这个新动力。目前,我市正全力推动数字重庆建设开好局、起好步,如何以数字化赋能现代化新重庆建设?
6月9日,第六届山水城市可持续发展国际论坛在重庆举行,国内外院士、行业专家为代表的“智脑”们汇聚一堂,围绕“数字化引领区域城市一体化”主题,为重庆城市高质量建设献计献策。
打造山水名城,数字技术大有可为
“重庆名山众多,水资源丰富,水环境优良,具有建设山水城市的独特优势。”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原副主席赖明认为,应做好智慧城市建设的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创新智慧城市的建设模式,实现标准先行、资源共享,让更多先进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智慧城市发展提供支撑。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科学技术部原副部长黄卫看来,重庆的建桥史就是一部生动的城市发展史。未来更应抢抓数字技术这个机遇,坚持科技与人文并蓄、创新与内涵齐抓,进一步塑造山水城韵。
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教授王建国表示,数字时代为城市设计提供了生态整体优先的绿色技术方法及实施路径。近年来,重庆进行了富有诗意和有节制的城市建设。未来应该更加注重城市的绿色设计,让城市在数字化时代实现跨越式发展。
用大数据智能化手段优化资源配置
论坛上,院士、专家们还纷纷建议,要用大数据智能化手段助推资源共享,从而在城市建设中达到优化资源配置的目的。
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邓文中认为,数字经济正推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深刻变革,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的关键力量。数字技术的影响不应只是商业行为,在工程、制造等领域也有深刻影响。
中国工程院院士、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周绪红表示,“双碳”背景下,风力发电成为我国发展清洁能源的重要选择,要注重以数字技术为支撑,加大装配式施工、工业化生产等智能建造技术在风电工程中的应用,研发钢—混凝土组合结构与混合结构等技术不失为明智之举。
在重庆山水城市可持续发展中心理事长杨进看来,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日益成熟,在现代城市建设中,人们应该积极利用大数据、智能化手段加强区域间的协同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
营造更多可感、可及的美好生活
数字重庆建设,不仅需要推广先进科技,更需要以良好的生活环境为市民营造更多可感、可及的美好生活。本次论坛上,院士、专家们还为重庆建设更有温度、更有质感的城市贡献了“金点子”。
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亚洲开发银行知识管理和可持续发展原副行长Bindu N. Lohani认为,城市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重视环保问题,构建绿色、环保、气候友好、韧性以及宜居的城市。
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英国伦敦大学学院交通研究中心主任Nick Tyler表示,城市规划中的人性化因素,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未来,算力的进步将使更多技术在减少气候危机对人类的影响、对城市的影响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新加坡宜居城市中心原主席、新加坡市区重建局原局长兼总规划师刘太格表示,关注智慧城市建设,要注重规划的精准性。城市功能完善了,环境好了,就能赢得市民和游客的认同。
院士、专家访谈>>>
中国工程院院士、科技部原副部长黄卫:
城市可持续发展要注重三大原则
重庆如何以绿色低碳行动助推城市可持续发展?中国工程院院士、科技部原副部长黄卫提出,重庆作为城市绿色低碳发展的先行者,要进一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应当注重三大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打造“美丽经济”。推动城市集约型内涵式高质量发展,持续加强城市建设的集约化规划导向,形成城市生活产业、生态、人文、安全的有机结合,实现绿色低碳与城市建设相向而行。
优化创新发展,培育战略科技力量。坚持科技引领、创新驱动,为知识与技术架起创新的桥梁,让创新赋予城市建设的动力,保证科技引领与技术创新的核心地位,保证科技创新网络的开放与共享,以高质量的创新平台、高效率的协同机制、高水平的创新主体激励全社会创新创业。
坚持关键技术攻关,使降碳行动落到实处。要在智能微电网建设、绿色电力的管控、区域碳排放的监控、固废循环利用及其配套综合系统搭建等领域强化攻关,探索出一套完备的减碳排放关键技术,助力城市可持续发展。
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邓文中:
用好数字孪生、元宇宙技术赋能数字经济
建设“数字重庆”,如何夯实数字经济“底座”?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邓文中认为,目前数字技术中数字孪生和元宇宙比较热门,用好上述技术,可以让世界更好地互联互通,为数字经济发展赋能。
邓文中说,随着通信等技术不断发展,电脑的内存和速度增强,人们利用多维BIM(建筑信息模型)、CIM(城市信息模型)和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就能实现管理、设计、施工和运营过程一体化。
数字孪生技术是利用数字创造一个孪生的虚拟空间,邓文中认为,这种技术对桥梁、建筑、公路等领域的运维帮助很大。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我们在重庆可以约上在南非和德国的工程师,一起去体验一次美国旧金山金门大桥在大风下的振动。这就是数字技术赋能的结果。”邓文中说,元宇宙是一个半虚拟的、可以与其他人互动的场景,未来元宇宙的技术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中国工程院院士、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周绪红:
发展智能建造技术有利于风电产业降本增效
风力发电是重庆能源结构转型的重要抓手,如何实现降本增效?中国工程院院士、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周绪红表示,运用数字技术研发钢—混凝土混合结构推动风电工程的技术创新,可以促进风电资源的高效利用。
周绪红介绍,随着我国陆上风电面临单机容量不断增大、轮毂高度显著提升、叶片长度持续增加,塔架结构成为保障风电机组安全运行的关键,风电发展必须解决支撑结构的关键技术问题。
如何解决这个关键技术问题?周绪红表示,重庆大学借助数字技术,创新研发了钢管混凝土塔筒转接结构和预应力钢管混凝土格构式塔架。上述塔架上部采用纯钢结构,下部采用预应力钢管混凝土格构式柱,实现了工业化制作、装配化安装。初步测算显示,新型结构与混凝土圆形塔筒相比,可降低成本约15%,后期还有很大优化空间,是实现风电产业降本增效的重要途径,对风电进入“平价”时代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建国:
重庆要做好绿色城市设计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教授王建国看来,一座城市要发展壮大,一定要依托自然环境、人地和谐,因此一定要基于生态环境承载力划定城市发展底线,做好绿色城市设计。
如何做好绿色城市设计?王建国认为,绿色城市设计根植于地域性的生物气候条件,遵循生态学的适应与补偿原理,提倡不同城市因具体时空位置和生物气候条件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结构、形态和建筑特征。过去,重庆人顺应当地的地形地貌和气候条件,打造了独一无二的城市形态和建筑风格,这些城市建设的经验和智慧,在今天的重庆城市建设乃至绿色城市设计时,依然可以将之容纳、吸收进去。
他建议,重庆在推动城市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一定要考虑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系统的和谐与协调,顺势而为。既不能简单地“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也不能一味建造高楼大厦、玻璃幕墙等现代化建筑。“形式追随自然”、“以水定城”、“形随流定”等“生态足迹确定城市规模”的原则,应成为重庆等地进行城市设计的重要原则。
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Nick Tyler:
借助“数智之力”打造人性化城市
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英国伦敦大学学院交通研究中心主任Nick Tyler表示,重庆应借助“数智之力”,打造人性化城市。
Nick Tyler表示,数智时代,人们每天都会收到来自世界各地的百万级数据。人们的大脑能够快速地就数据作出解读,实现人类与城市、社会、环境的有效互动。
城市能不能像人脑一样,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及时作出反馈?Nick Tyler认为,城市设计应该注入人性化的思考,为城市安装一个有力的“大脑”,让城市实现跟人与环境的沟通,在此过程中数据的分析、运用非常关键。随着大数据智能化技术的进步,高效的数据处理系统完全可以充当“城市大脑”,深度广泛探索城市与外界环境的互相作用。
Nick Tyler表示,“借助‘数智之力’,构建城市‘大脑’,将进一步丰富城市设计的含义,让城市设计的规划中更多体现人性化的因素,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李晓江:
着力提高城市建设的安全和韧性
“城市建设要‘居安思危’。”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李晓江指出,提高城市韧性,是每个城市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重庆如何提高城市建设中的安全和韧性?李晓江建议从三方面发力:
改变城市的发展方式,对城市的选址、扩展等进行充分论证。中国特大、超大城市的数量特别多,人口和建筑密度很高,中心城区的范围非常大,一旦发生灾害,关联性影响、后果就会特别严重。
完善城市建设和管理,在城市的规划编制过程中做足安全风险分析,加强应急避难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比如,在城中村和自建房等重点区域,一定要重视建筑的安全性和应急避难等场所的建设问题。
提高救灾应急保障能力,特别是加强对供水,供电、通信、食物、基本生活品的保障。例如,要在城市洪水还没有形成的时候及时应对,避免大面积的停电停讯的风险。
新加坡宜居城市中心原主席刘太格:
把城市当成一个“家族”来系统规划
“把规划设计做好,每座城市都能实现更好的发展。”新加坡宜居城市中心原主席、新加坡市区重建局原局长兼总规划师刘太格表示。
在刘太格看来,一座城市要实现好的发展,首先政府要制定明智的政策,做好城市发展规划,把城市的功能做好,然后再谈城市的形象、历史街区的改造、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作等。
重庆如何做好城市规划?刘太格认为,首先不要把城市当成一个“人体”,而要把它当作一个“家族”来处理。城市是一个“家族”,最上面是城市,下面分成若干片区,再下面就是小区等。如果把“家族”的理念放在城市图纸上,城市规划就是一个系统性项目,而非拼凑的项目。
刘太格还认为,要做好城市规划,应当尊重规划的科学性和精确性。他表示,重庆有非常好的山水资源,可以用来打造亲水岸线。打造亲水岸线,既要适当做一些人工项目,也要最大限度保持自然状态。如何实现两者之间的平衡,就需要政府做好科学规划。
(本报记者 廖雪梅 黄光红 唐琴 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