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动态
解码北京时间样本:广链接 深服务 强运营,加快建设首都新型主流媒体
2024-12-03 01:16

北京时间是北京广播电视台打造移动优先战略的重要新媒体平台,是北京首个市级融媒体平台,定位为全网用户提供综合服务的智慧融媒体平台。不仅获得国家广电总局广电媒体融合先导单位、“新时代·新品牌·新影响”广电媒体融合平台品牌等荣誉,而且获得中国新闻奖首次设立的应用创新类唯一的一等奖。

解码北京时间样本:广链接 深服务 强运营,加快建设首都新型主流媒体

融合十年,焕新出发,主流媒体如何继续笃行致远?全国德艺双馨电视艺术工作者、中视协电视文艺委员会执委,原北京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主任兼北京新媒体集团总经理、北京时间总经理潘全心,以北京时间为融合样本,为我们归纳总结了“北京时间”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的生成密码。

全国德艺双馨电视艺术工作者、中视协电视文艺委员会执委,原北京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主任兼北京新媒体集团总经理、北京时间总经理潘全心

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主流媒体如何破题?

十年前,习近平总书记作出“加快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重要指示,主流媒体转型发展风起云涌,互联网成为新闻宣传主战场,移动端成为舆论工作主阵地。“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做好宣传思想工作,加快新型主流媒体建设,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构建符合时代发展和自身禀赋的模式和路径,并着力解决三方面问题,即为何融,何为融,何以融。

首先,为何融?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指出,“伴随着信息社会不断发展,新兴媒体影响力越来越大。移动互联网和各类社交媒体成为很多干部群众特别是年轻人的第一信息源,而且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信息源。所以,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就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我们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是要做大做强主流舆论,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和舆论支持”;“我多次说过,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新闻舆论工作面临新的挑战”;“我们要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使主流媒体具有强大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形成网上网下同心圆,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让正能量更强劲、主旋律更高昂”。其中的关键词“思想基础”“精神力量”“舆论支持”“国家安全”“长期执政”就是媒体融合的主旨,不仅关乎主流媒体职责使命,而且关乎党和国家安全。

对于主流媒体来说,时代有要求,行业有使命,领导有期望,自我有压力,唯有从“融合”主旨出发,加速奔跑,让主流媒体真正成为“主流”,方能不负职责与使命。纵观北京时间发展脉络,2016年4月上线时包括移动端、网站,初期由于网站影响力远超移动端,并未抢得移动优先的先机。如何在滞后的情况下反超,首先需要解决的不是方式方法而是价值观问题,即为何融,做强自有平台的根本目的是什么?领会了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就明白建设首都新型主流媒体的核心本质就是要筑牢共同的思想基础,稳固党和国家政治安全。解决了价值观问题才轮到方法论,要在众多可能中找准定位,承受压力,忍住寂寞,坚持正确方向,保持高效执行。

作为北京台自有新媒体平台和北京首个市级融媒体平台,北京时间于2021年初重新明确定位,即为全网用户提供综合服务的智慧融媒体平台,立足首都资源,聚焦京津冀协同,服务现代化综合治理,参与智慧城市建设,搭建发展振兴生态,致力于打造融合新闻资讯、政务通达与民生服务于一体的新型主流媒体平台。

2021年4月26日北京时间客户端和网站依据新定位全面升级,充分发挥首都主流媒体优势,以内容为传播筑基、以科技为生产赋能、以服务为经营扩容、以信任为产业蓄势,努力打造具有广泛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探索具有鲜明特点的融合发展路径。截至目前,北京时间客户端下载量达4788万,2022年获得第32届中国新闻奖应用创新类一等奖,系全国所有媒体中应用创新唯一的一等奖;北京时间融合平台、北京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分别于2021年、2023年被国家广电总局评为全国广电媒体融合先导单位;北京时间融合平台还荣获2023年媒体融合“平台品牌”称号,旗下短视频品牌“时间视频”获评新闻品牌;此外北京时间还荣获“TV地标”(2021)中国电视和网络视听综合实力年度优秀广电新媒体客户端,被评定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第二,何为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融合发展关键在融为一体、合而为一。要尽快从相‘加’阶段迈向相‘融’阶段,从‘你是你、我是我’变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进而变成‘你就是我、我就是你’”;“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不是取代关系,而是迭代关系;不是谁主谁次,而是此长彼长;不是谁强谁弱,而是优势互补。要坚持一体化发展方向,通过流程优化、平台再造,实现各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有效整合,实现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管理手段共融互通,催化融合质变,放大一体效能,打造一批具有强大影响力、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

笔者在北京台工作28年,深感从传统电视人转型新媒体是艰苦的,但也是幸运的,艰苦的是一切从头开始,要做的事并不容易;幸运的是在推倒重来之后,找准适合模式和自身优势,可以形成区别于其它媒体和商业平台的能力。

北京台2021年制定了《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构建了“1+2+4+N”一体发展架构,“1”是北京云融媒体市级技术平台;“2”是“北京时间”、“听听FM”新媒体平台;“4”是垂类客户端和产品,包括京视健康app、卡酷app、京8app、i生活商城;“N”是媒体账号矩阵。台里出台大小屏融合互促机制,北京时间设立专项融合资金激励优质内容产品向移动端汇聚,在移动端为大屏设立10个垂类频道,大屏端向北京时间供稿量环比提升56%,稿件访问量增长3.6倍。

这样的融合是内部融合,是小融合,解决现实关键问题更需要大融合。在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这场深刻激昂而又广泛艰巨的主流媒体自我革命中,如何打好这一仗?如何在商业媒体、自媒体的重兵之下成功突围?如何在赓续迭代中准确上升、快速挺进?如何让“主流”二字更加名符其实?思考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搞懂弄通“融”的真正含义和价值。

“融”,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炊气上升,固体受热变软或成为流体。这个释义非常精准地概括媒体融合就要像水一样和用户、行业、城市、整个社会融为一体,以新闻+、媒体+连接用户,连接千行百业,连接社会资源,连接城市发展需要。这样的融,才是真融合,才是大融合。

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是一项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系统工程,因此要把系统观念这一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运用好,做到统筹谋划、综合施策、整体推进,破解媒体融合发展中各方面、各层面和各环节的问题,打造汇聚资源、对接需求、赋能治理的服务型全媒体,实现媒体与党政部门、人民群众的相互奔赴,以“新闻+”形成“融服务”,创造主流媒体“新价值”。

去年以来,主流媒体融合发展进程明显加快,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着眼全球、布局全网,省级广电方面湖南、上海、四川、河南等分别以卫视与长视频网络双平台深度融合、“四川观察”公司化运营、以 “中国节日”IP激发商业价值等方式推动深度融合发展。不管是体制机制、自有平台、技术创新还是产业体系,各家都有自己独特的优势、既定任务和目标,展现出的形态也各不相同,但底层逻辑是共通的,即以自身优势资源融汇党政资源、社会资源、商业资源、基层资源、数据资源等,最广泛地与人、行业、社会、城市产生连接,最大化地拓展用户边界并满足用户需求,在参与城市建设和基层社会治理过程中实现媒体职能与价值提升。

第三,何以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多次说过,正能量是总要求,管得住是硬道理,现在还要加一条,用得好是真本事。媒体融合发展不仅仅是新闻单位的事,要把我们掌握的社会思想文化公共资源、社会治理大数据、政策制定权的制度优势转化为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的综合优势。要抓紧做好顶层设计,打造新型传播平台,建成新型主流媒体,扩大主流价值影响力版图,让党的声音传得更开、传得更广、传得更深入”;“推动媒体融合发展,要统筹处理好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中央媒体和地方媒体、主流媒体和商业平台、大众化媒体和专业性媒体的关系,不能搞‘一刀切’、‘一个样’。要形成资源集约、结构合理、差异发展、协同高效的全媒体传播体系。”“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推动形成良好的网络生态”。

作为首都主流媒体,北京时间正在做的绝不仅仅是打造一个网站、客户端、做几个网络产品、把广播电视或报纸内容搬运或二次分发到移动互联网。本着对党负责、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北京时间在三个方面重点发力,一是推进主力军全面挺进主战场,壮大主流价值的影响力版图;二是拓展社会治理的全新空间,打造新时代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三是抓住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带来的机遇,以信息化促进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推动产业化,以此加快现代化进程。

在这个过程中,实践表明广电媒体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中具有三大优势,一是广电品质+互联网技术/运营,形成供给侧改革能力;二是互联网运营和平台能力,提供了媒体主业之外的拓展能力,即“新闻+”的服务能力;三是广电媒体对党忠诚、群众信赖的特质,在政府和群众两端均形成强信任,其间蕴含的巨大连接能力和链路可以广泛而有效地整合资源。这是主力军全面挺进主战场的战斗能力,方向正确,守正创新,笃行致远。现以 “北京时间”为样本,分析其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生成密码。

以广电品质+互联网技术/运营,

形成供给侧改革能力,以优质内容构筑流量高地

随着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内容供给创新成为主流媒体紧迫课题。北京时间把内容建设作为媒体融合发展的重中之重,充分发挥“广电品质+互联网技术和运营”所形成的供给侧改革能力,构筑可感可触的主流价值传播新格局。

在新的传播环境下,流量是一种稀缺资源,比流量更为稀缺的是能够吸引用户、服务用户、引导用户的优质内容。把正能量和大流量结合起来,是主流媒体的使命所在、职责所在。围绕“新闻+内容”,北京时间进行了四个方面的探索:

一是强化大小屏融合。北京时间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出台了《关于深化电视端与北京时间大小屏融合互促实施方案》,新媒体考核占比50%以上,推动大小屏相互关照、相互支持、相互宣推、相互引流;优化全媒体绩效考核机制,出台了《北京广播电视台(北京时间)媒体融合资金分配法》,三年设立2000万元融合资金,将奖励直接发放到团队和个人,激励采编人员主动向新媒体平台提供优质稿件。此外,强化融合生产机制,为全台各频道搭建移动端的内容货架,上线了快讯、法治、味道、金融等十大垂类频道专区上线,首次规模化实现了北京广播电视台“大小屏”融合传播一体化格局,两年间,大屏端向“北京时间”供稿量环比提升了56%,稿件访问量增长了3.6倍。

二是强化内容供精准度。当下广播电视内容供给主要矛盾已经不是“缺不缺、够不够”的问题,而是必须把重心放在“好不好、精不精”上。北京时间持续增强内容供给的精准性、契合度,聚焦建党百年、党的二十大、北京冬奥会等重大主题,在首页首屏开设《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等近百个专题专栏,多个话题阅读量破亿,有效扩大了主流舆论声量。高效执行了《2022首届北京文化论坛》宣传片、《首届“大戏看北京”展演季》、《北京人艺建院70周年大型活动》、《纪念北京冬奥会成功举办一周年纪念活动启动仪式》、《“双奥之城·看典”》等全市重点融合项目,服务首都“四个中心”建设,全面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

三是以内容运营提升全网影响力。北京时间以智能互联时代用户需求为导向,重点打造“时间”系列品牌IP。北京时间旗下官方端外账号70余个。时间视频微博粉丝量1040万,是BRTV首个微博粉丝过千万的账号,荣获国家广电总局“新时代·新品牌·新影响”广电媒体融合“新闻品牌”;北京时间微博粉丝量772万,抖音粉丝量728万,公众号和视频号总体观看量突破3.1亿次。

端外大号的成功孵化让北京时间与各频道、频率中心的合作方式正在发生迭代——从最初的“传播向”合作到如今的“制作向”“资源向”多方位融合。打破大小屏壁垒后,不仅扩大了优质内容的传播,让受众数量成倍增长,同时通过对内容的多元开发,呈现方式的创新交融,让台网深度融合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有效提升了北京台优质内容的影响力。在优质内容的支持下,“时间直播”累计直播超9000场次,全网观看量近12.6亿次,粉丝量近3500万,在央视索福瑞“省级台-网络直播账号指数”排行榜中位列全国第七;“时间视频”矩阵粉丝量超2300万,凸显了主流媒体客户端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四是让主流价值可感可触。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普通的信息已经不再稀缺,但思想深刻、见解独到、内容权威的优质内容依然稀缺。笔者在负责新媒体之前做了14年电视新闻、10年电视文艺,曾创办日播新闻节目《晚间新闻报道》,带领团队创作北京台春晚,连续八年获得省级卫视同时段收视率和互联网核心数据冠军。电视新闻与电视文艺所要求的记者思维与导演思维在推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工作中可以发生化学反应,因为新闻捕捉社会热点的能力与文艺以视听手段表现热点的能力是抓住人心和获得情感共鸣的一体两面,新闻需要敏锐,文艺需要共情,媒体融合需要共鸣带来连接。

实践中,主流舆论传播需要比传统端掌握更多新媒体内容运营技能,比商业机构更了解主流传播渠道和需求,这就需要广电媒体以广电品质做保障,从内容生产到全媒体传播的全链条一体推进。

作为主流媒体的新媒体平台,首先要担负媒体职责,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审美趣向,传播主流声音,彰显主流价值。以服务报道北京冬奥会为例,2023年2月4日是北京冬奥会成功举办一周年的日子,北京时间承接了纪念活动的启动仪式,调配国内最好的导演团队、制片团队、舞美设计、灯光、音乐、音响、艺人统筹、外联外宣,上演了令所有北京冬奥参与者和建设者动容的一台仪式性主题晚会。首都广电独家的“广电品质+互联网技术和运营”所形成的供给侧改革能力,让北京时间与北京冬奥会共同创造了历史。

以互联网运营和平台能力,

形成媒体主业之外的拓展能力,即“新闻+”的服务能力

跨出媒体做媒体,运用新媒体运营所获得的平台能力,拓展媒体主业之外的“新闻+政务+服务”能力,是“北京时间”推进媒体融合,建立全媒体传播体系的重要做法。媒体融合发展到今天,几乎所有从业者都明白,没有内容是万万不行的,只有内容也是不行的。中国互联网普及率已经达到75.6%,网民的数量超过10.67亿。很多网民手机里都下载了为数众多的App,如何让用户打开我们的客户端呢?

刚需、高频服务是首选。只有选择或抢占人无我有的服务,寻找还未开发的服务,才有可能带来下载量和活跃用户。北京具有得天独厚的部委资源、科教文卫资源和自然地域资源,这是首都新型主流媒体在全国范围进行差异化布局的核心优势。围绕“新闻+政务+服务”,北京时间深耕本地资源,拓展了四个层面的联结:

一是与首都城市建设联结,服务基层社会治理。北京时间自上线以来,不断拓展“新闻+政务+服务”模式,为城市建设提供深度服务。推出的北京首家视频接诉媒体项目——北京时间接诉即办融合应用,荣获第32届中国新闻奖应用创新类一等奖,是全国媒体中唯一一个应用创新一等奖,该平台由“北京时间”自主研发,拥有独立知识产权,开创了主流新媒体平台政务服务新模式。

二是与公共服务联结。天安门广场作为北京的地标,是向世界展示中国形象的重要窗口,也是全国人民向往的地方。2021年10月,天安门广场参观实施预约,“北京时间”成为预约入口之一。“北京时间”端内还搭建了以广场预约服务为核心的应用产品——“我爱北京天安门”服务平台,涵盖信息发布、升降旗查询、地区导览地图以及天安门地区周边文旅信息介绍,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一站式综合服务。

三是与社会服务联结。面对最难毕业季就业季,北京时间联合市区两级人社局、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等单位共同打造“就等你来”带岗招聘促就业新闻行动,通过“图文+视频+直播+活动”的形式,打造“融媒体+公共就业服务”的品牌IP,截至目前共推出82场直播,发布就业岗位7.9万个,相关资讯、直播浏览量超7000万。

四是与民生服务联结。面向群众的服务功能是互联网时代媒体的基本功能之一,也是在服务群众中引导群众、连接用户的有效手段。北京时间积极构建以新闻服务为基础的多元服务生态,向内与全台垂类资源深入融合,向外与北京各委办局和行业广泛联结。除了接诉即办、就业服务产品,北京时间连同寻人救助、康养、文博等垂类方向,同向发力服务属性,打造 “百姓身边的民生服务平台”,做用户身边贴心服务的连接者、提供者、聚合者。

目前,北京时间陆续上线了“时间+法”法律服务平台和社会保障、教育资源、社区便民、劳动就业等80余项民生服务,推出的首都名中医挂号预约服务平台汇聚300多位中医专家,每周可面向全国用户提供2000多个三甲医院的优质号源,该平台获评第32届北京新闻奖。从单纯的新闻传播到拓展“新闻+政务服务+综合服务”,“北京时间”客户端的下载量较三年前增长了6.2倍,用户黏性实现了有效跃升,在国家广电总局新品牌评选中获评“平台品牌”,入选全国“媒体+”创新案例。

依靠提供更垂直多元的服务聚合用户,是主流媒体实现融合发展较为可行的途径。实践表明,主流媒体如果只是资讯内容的生产者和传播者,很容易被替代。如能形成新闻+、媒体+模式,不断与用户、政府、社会产生联结,把民生、政务、商务等公共服务入口嵌入自身平台,可以直接有效地使用户形成平台依赖,汇聚大规模高黏性用户,带来更大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以技术引领夯实转型底座,

形成推动媒体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支撑能力

技术不仅是媒体融合的驱动因素,更是引领因素,每一次媒体飞跃均是在技术大变革下实现的,从黑白到彩色,从模拟到数字、高清、超高清,从平面到网络到移动端,技术飞跃引领媒体从形态、传播到与用户发生连接的方式发生巨变。当下人工智能扑面而来,生成式人工智能所具有的能力已在包括媒体在内的诸多领域运用,主流媒体唯有不断拥抱技术实现内容产品与用户的新连接,利用新技术不断拓展使用场景,才能完善媒体生产与运营全链路的打通与互融。作为首都新型主流媒体,北京时间以先进技术夯实转型底座,让先进技术成为首都媒体融合转型的发动机和提速器。

北京时间组建了专业技术团队,每年投入相应资金确保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自主研发的融媒生产发布平台集合大数据运算、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集成了30多种生产工具,可实现内容审核、直播拆条、多渠道发布等功能,极大提高了生产发布效率。北京时间独立自主研发核心系统及应用42个,拥有发明专利8项,取得软件著作权、商标著作权30多项,被认定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为媒体融合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

在元宇宙元年,北京时间紧跟技术发展前沿,依托北京时间客户端推出了全国首个广播级智能交互真人数字人“时间小妮”,采用世界一流的人工智能视频合成技术,集人工智能、深度学习、卷积神经网络学习技术于一体,通过采集北京广播电视台主持人徐春妮的形象和声音素材合成,与真人相似度高达97%,还包含了AI视频交互和智能应答场景等功能。

区别于全国广电与网络视听行业以播报功能为主的数字人,AI数字人时间小妮主打用户服务,为用户提供线上线下一体化、在线在场相结合的全新体验。在短短一年半小妮已经成长为全国首个参与首都智慧城市建设的多语种数字人、全国首个主打“智能服务”的多语种广电数字人,入围2022全国文化中心十大事件评选。此外,“时间小妮”还担任了北京市政务服务局“接诉即办”推广大使,获评包括“总局第二届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人工智能应用创新大赛”数字虚拟人技术应用类一等奖在内的7项大奖。

在技术支撑方面,2022年6月,北京时间与歌华有线网络公司合资成立了北京云有限公司,全面运营“北京云融媒体市级技术平台”,重点服务市区两级媒体融合发展、服务全市宣传业务统一指挥调度,以此强化首都全媒体传播体系,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北京云作为技术底座,是全市媒体融合的“融合枢纽”,统筹协调各级媒体,并从技术、内容、服务、管理等多方位为区融媒体中心和市级媒体融合发展赋能。

媒体融合十年来的种种经验表明,未来的媒体一定是平台,而平台一定是多边经济、多边资源聚合的空间和场所。新型主流媒体作为“城市大脑”的运营载体,把资源更加便捷和全面地采集和汇聚起来,必将在打通全域数据资源的基础上产生全新的认知判断能力,在这个过程中也会产生巨大的用户黏性,为自身发展带来持续的动力。

以主流媒体对党忠诚、

群众信赖的特质,形成广泛有效地整合资源能力

当前,主流媒体正处于媒体融合和经营转型的关键期,主流媒体对党忠诚、群众信赖,在政府和群众两端能够形成强信任,这种链接能力和其间众多链路可以广泛而有效地整合资源,这也给予主流媒体功能重塑、角色转型、链接资源、为我所用的机会。北京时间围绕“新闻+商务+产业”,将这种信任转化为与政府、企业和个人的强链接,提高发现社会变革的能力,逐步打造平台型的商业模式,提升自我造血能力。不仅展现出媒体融合的韧性与活力,也形成了全新的产业链条。

一是拓展政府资源形成产业基础,与北京市农业农村局联合建设“北京市城市动物智慧服务平台”,上线“爱宠频道”,共建城市文明生态。用户在北京时间端内为宠物完成注册后,可生成宠物免疫身份证,获得宠物免疫信息、走失查询等服务。以伴侣动物的免疫为抓手,建立联通宠主、动物医院、动物免疫职能部门、政府管理部门的全链条服务,以“新闻+服务”“互联网+产业”参与建设健康城市、投身广阔的市场空间,为撬动京城百亿规模宠物市场奠定基础。

二是以互联网+产业形成可持续发展模式,与北京市顺义区联合打造“BRTV北京时间数字文化产业基地”,以“互联网+商务+产业”放大媒体融合效能。目前已与多个行业和头部企业形成联盟协作,以电商、职业培训、政企服务为引擎,拓展出展示空间、交流空间、数字空间和文化空间,打造多场景交互服务,做数字经济的孵化器和牵引者,探索数字经济新蓝海。

在文创空间上,与首都博物馆共同打造具有文博特色的综合文化空间“BRTV首博食间”,提供文创展示、文化传播、餐饮休闲等多功能文化服务体验,成为媒体+文博服务用户的新亮点,为“北京时间”后续开展文化空间合作、拓展商业运营模式提供了经验样板。

三是跨媒体、跨地域、跨行业形成协作,致力于通过推动跨行业、跨领域、跨区域要素资源融合共享,形成打造内容兼融、资源融通、异地共生的跨地域生态系统,融通资源融合共赢。

跨媒体合作方面,北京时间与全国26家主流媒体客户端共建“主流媒体创新运营实战云平台”,全网用户超过8亿+,已多次联动开展大型主题报道,全网阅读量从首次合作的1741万次攀升至2.2亿。平台将在四个方面继续发力:打好“优质内容生产”王牌,理好“新闻+公共服务”新牌,创好“新闻+商务”品牌,抓好“传媒+元宇宙”机遇牌。

为推动跨区域深度合作,北京时间与沈阳广播电视台共同推出“‘北京时间’北方中心”和“‘云盛京’北京中心”,两大中心将深化新闻、政务服务及康养、美食、公益等民生服务方面的合作,以“北京时间”和“云盛京”为立足点,共同开发融媒产品和市场资源,为主流媒体平台资源融通、宣传互融、跨域共融做出积极探索。

结合新视听发展需要,北京时间与新京报客户端、沈阳广播电视台云盛京客户端以及百度、京东方、神策网络科技等高科技企业共同成立的“新视听协作体”,以“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为组织革新,共同搭建起一个资源协同、价值共生的生态平台,探索融媒体建设运营的协同作战模式,建设视听产业协作互联的生态枢纽和价值高地。

当好融媒改革排头兵,继续答好时代问卷

为何融、何为融、何以融回答的是为什么做、做什么、怎么做,也是笔者近三年带领团队在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中所做的实实在在的探索和实践。广电媒体是主流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说文解字》对“流”的释义,我们可以更形象地认知新型主流媒体应该有的样子。“流”从水从㐬,㐬表示突忽,与水合在一起意为水急速涌出,描绘出水急速奔涌的样子;主流是水的干流,引申为占据主导或中心地位,是事物的发展趋势。

主流总是能够顺着地形落差在江河中运动,有质量、有高度、有速度,凝聚动能和势能,涵养生态。广电媒体通过加快推动媒体深度融合,将愈发展现主流之势、之姿、之能量,发挥天时地利人和之优势笃行致远。唐代诗人元稹在《寒露九月节》中说,“因知松柏志,冬夏色苍苍”,这也是主流媒体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心灵写照,无论酷暑和春夏,始终郁郁葱葱的志向永不改变,始终服务党和人民的行动永不停息。

来源:CMNC—主编温静

    以上就是本篇文章【解码北京时间样本:广链接 深服务 强运营,加快建设首都新型主流媒体】的全部内容了,欢迎阅览 ! 文章地址:http://xiaoguoguo.dbeile.cn/news/2218.html 
     资讯      企业新闻      行情      企业黄页      同类资讯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多贝乐移动站 http://xiaoguoguo.dbeile.cn/mobile/ , 查看更多   
最新新闻
赴日本留学大热!北京哪些学校开设日本项目?
置顶关注哟 和4.5万择校家长一起,随时关注择校信息,记得置顶关注哟! ~ “51上私立“→ 点击右上角“...”→ 点选“设为星标
高考:未来5年,最吃香的6个专业,考生可以参考查阅
很多过来人说,选错专业毁一生。大学选错专业要痛苦四年,很多熬过来的学姐和学长提起自己的专业,满满的都是泪,可见选到对的专
长期赴日生存宝典之:去日本都要带些啥呢?
很多同学是第一次长期出国,去日本要带啥?如何丝滑入境?行李超重怎么断舍离?到了日本怎么生活?……对这类问题可能会倍感棘手
留学必知|日本高等教育学位·院校分类详解(附教育部认可院校名单)
与国内类似,日本的高等教育是从完成初等教育(小学6年)以及中等教育(初中3年,高中3年)这12年之后开始的。留学生可以入学的
中国认可的日本大学有哪些?
这是众多准备前往日本留学的中国学子经常咨询的问题。由于日本高等教育质量极高,其严谨的学术研究精神和实践教育理念深受国际学
100个短缺职业排行来了!这个职业排名第一;女生毕业薪酬最高的24个专业!
长按二维码进入福建省2022年高考群获取最新福建省高考政策信息↓高等教育数据与咨询机构麦克思,就女大学生毕业后的薪酬进行统计
日本留学基本生活指南
【#日本留学# #日本留学基本生活指南#】日本留学是很多学生向往的经历,但在留学期间,如何应对基本生活问题也是需要考虑的。
女生最吃香的十大专业2023:女孩子首选十大专业
当今社会,传统观念行业都在面临转型升级,原本许多工作环境差、工作时间长的传统机械行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技术的升级
眼视光学专业怎么样_眼视光学专业就业方向及前景分析
专业名称专业代码院校名单院校代码专业排名等级眼视光学101004上海交通大学10248A+眼视光学101004浙江大学10335A+眼视光学101004
赴日打黑工15年,他衣服如乞丐,却凭一堆纳税单,获日本民众尊敬
一个人的气度够大,才能容下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一个人的眼光够远,才能看开人生里的风吹雨打。无论出身如何,只要勤奋努力,就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