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推荐
国宝大熊猫的“独行侠”式育儿
2024-11-04 17:30  浏览:100

国宝大熊猫的“独行侠”式育儿

大熊猫是不折不扣的“独行侠”。野外生活的大熊猫,都是独来独往,即使在生育幼崽后,大熊猫爸爸也不承担养育的责任,这是这个种群进化百万年得到的最优生存方案。大熊猫这样“独行侠”式的育儿行得通吗?

在群居动物中,繁衍是形成群体的重要因素之一,都是以家庭或家族为单位生活在大自然中,比如狮群和“家庭观念”很强的企鹅。父母共同育幼,可以提高幼崽的生存质量,但是大熊猫在进化中选择了独居。对于圈养大熊猫来说,如何让这些准爸爸、准妈妈养育儿女,是迎面而来的又一道难关。

1963年9月,北京的早晚有了秋天的凉爽,可是,北京动物园一间狭小的大熊猫兽舍中的饲养员们却大汗淋漓,目不转睛地看着舍内的状况。此时,一只雌性大熊猫正在分娩。它一只前爪按在地上,身体倚靠在墙上,呈半蹲动作。工作人员看着它的肚子一鼓一鼓地在使劲儿,心里也在暗暗加油。

终于,大熊猫妈妈顺利产下一对双胞胎。就在大家欢呼庆祝的时候,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这只大熊猫妈妈在极度虚弱的状态之下,将其中一只幼崽直接压死了,另一只也被压伤了。饲养员迅速展开救援,但来不及了。另一只幼崽仅存活了几小时,就因压伤而身亡。起初,研究人员认为这只是偶然现象,但是数年之后,这样的情况频频发生,他们意识到,这是大熊猫妈妈本能的反应:弃崽。

这一发现是研究大熊猫繁殖行为重要的一步。大熊猫雌性的产崽数就相对较少,无论是野生大熊猫还是圈养大熊猫,普遍的繁殖规律都是一胎产一崽或两崽。人工授精的大熊猫中,一胎产两崽的情况非常多。到目前为止,只有1975年上海动物园一只大熊猫妈妈一胎产三崽的情况。

大熊猫的产崽率相对于其他哺乳动物来说是较低的,幼崽的存活率也不乐观。张和民想找出原因。他认为,可能是圈养大熊猫在分娩时受到人类的影响,因惊吓而延长了生产过程,使幼崽在产道中窒息而亡。1980年,北京动物园就发生过这样的悲剧。当时大熊猫“岱岱”羊水已破,准备分娩,但研究人员没有意识到人类的行为对其分娩是一种干扰,致使它在破羊水后38小时才产出幼崽,此时大熊猫宝宝已经死亡。

而另一种可能是这些初为熊母的大熊猫妈妈不谙养育之道,在哺育幼崽的时候,因为不小心而失去自己的孩子。但是,野外生存的大熊猫在产下双胞胎时,会精心哺育其中的一只。圈养大熊猫却时常发生弃崽的行为,当然,有些大熊猫妈妈不舍得抛弃幼崽,但在之后的哺育中也十分艰难。有时两只幼崽会让大熊猫妈妈手忙脚乱,使它在疲惫慌乱中顾此失彼,误伤了幼崽。而野生大熊猫在育幼能力上,稍强于圈养大熊猫,但在保护幼崽和防御天敌的方面也缺乏经验,所以大熊猫宝宝时常被猛兽叼走。因此,圈养大熊猫和野生大熊猫的幼崽存活率是相似的。

在大熊猫基地正式研究之前,国外的马德里动物园以及墨西哥动物园都尝试过人工哺育大熊猫。20世纪80年代,对国外的研究有详尽的报道。这两家动物园先后人工哺育过3只未吃过母乳的大熊猫幼崽,其中存活时间最长的仅为3天,因感染导致并发症死去。

1980年,北京动物园展开人工哺育课题,到1991年,11年间只有一例成活的大熊猫幼崽。那是1986年出生在卧龙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的一只雌性大熊猫。这件事情是大熊猫保护事业的里程碑,消息瞬间传遍全球。世界自然生物基金会主席英国菲利普亲王亲自为它取名为“蓝天”。

张和民及其他科研人员在摸索中找到了希望,在次年计划人工培育一只被弃的熊猫幼崽,它就是“绿地”。1991年9月7日下午,卧龙保护区的“冬冬”开始分娩了。这是“冬冬”第一次做妈妈,张和民不知它能不能顺利完成生产。大家通过视频监控看到一只粉色的小生灵从产道口挤出来时,热烈地鼓起了掌。“冬冬”将它的宝贝紧紧地抱在怀里,开始舔舐它粉色的皮肤。没过多久,“冬冬”产下第二只幼崽,它就是之后的“绿地”。

大家以为“冬冬”依旧会舐犊情深,但结果出人意料。此时“冬冬”已经筋疲力尽,没有力气再去抱第二只幼崽。它直接转过身去,不理会这只刚出生的幼崽。“绿地”只好在妈妈的周围爬着,叫着。但是,“冬冬”转过身去,不予理睬,甚至几次试图用身体压在“绿地”的身上。张和民立刻判断出“冬冬”要弃崽,立刻开始实施营救。

    以上就是本篇文章【国宝大熊猫的“独行侠”式育儿】的全部内容了,欢迎阅览 ! 文章地址:http://xiaoguoguo.dbeile.cn/quote/437.html 
     行业      资讯      企业新闻      行情      企业黄页      同类资讯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多贝乐移动站 http://xiaoguoguo.dbeile.cn/mobile/ ,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