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轻导演在思考的是下一部作品怎么样才能更成熟,但对我而言最重要的是保持自由和独立。”在祝新30岁前的计划里,还有一部关于奥林匹克精神、一部关于粤语音乐和一部关于模特和服装商贩之间故事的电影,这个年轻导演的创作丰沛。同时,他也愿意尝试更多可能性。“因为年轻,我还有试错的资本,也因为年轻,我有无限可能。”
首发:“新华每日电讯”微信公号(ID:xhmrdxwx)
记者:新华每日电讯段菁菁、朱涵
沉寂两年之后,24岁的祝新即将完成他第二部长篇电影的编剧工作。4年前,他用3万元成本拍摄的处女作《漫游》——一个神秘主义叙事下的杭州故事,征服了釜山、柏林等国际电影节的观众。
异常闷热的夏天,南方城市酝酿着一场阵雨。女孩李森林的暑假作文迟迟没有灵感,母亲的旧友秋秋阿姨意外来访,说起十年前的运河往事……祝新的影片《漫游》展现了一个“孩子”对杭州这座城市的记忆和想象。
用电影表达“我”
2018年10月,祝新带着《漫游》来到釜山电影节。这一年他22岁,利落的寸头、面庞瘦削,走上红毯的时候,他睁大眼睛、一脸严肃,并没有像身边的女主角一样露出笑容。
《漫游》在釜山电影节新浪潮单元全球首映。放映结束后,他请坐在观众席的剧组工作人员们起立,现场观众才发现,这个剧组几乎无一不是20岁出头的“小孩儿”。
这部“小孩儿”拍的电影在釜山惊艳亮相后,相继入围第17届摩洛哥马拉喀什电影节主竞赛单元以及第69届柏林国际电影节论坛单元,备受国际影展青睐。然而跟众多参赛影片相比,《漫游》是粗糙的,甚至是简陋的。
“可能因为《漫游》比较‘奇怪’,也可能大家看惯了精致的东西,再看粗糙的东西有新鲜感。”祝新没有想到这部影片会有观众,甚至有机会走上大银幕、走进国际电影节,他最初只是想通过画面记录下自己的童年幻想。
祝新的童年是在杭州主城区度过的。2000年后,他家附近有四五年时间都在修建地铁,童年的玩伴基本都搬到了自己不认识的地方,也很难联系上。上一辈的许多亲戚,本来是渔民,也因为环境变化等原因不得不上岸。“我的母亲在湖州出生,小时候坐船离开,就再也没有回去。我就想象这个场景像历史车轮滚滚向前,这对人的情感是非常剧烈的冲击。”
在祝新看来,“城市变迁”是一个宏观的词,而相比宏观的社会和城市发展,他更关心个体的感受。为了记录这种感受,2016年暑假,在中国美术学院影视广告专业读大二的祝新问父母借了两万元,和杭州“拍电影兴趣小组”的朋友们一起,开始创作自己的第一部长篇电影。
电影开拍时,祝新刚满20岁,还未受过正统电影训练。现在回忆起来,祝新觉得自己像个勇者,完全在凭直觉去创作。“最初的剧本很短,只有30场戏,而且很多细节需要临场发挥,并没有被当成一部长片去创作。”祝新说,他想以小孩的身份拍一部电影,不裹挟成人的视角和技巧,在遗忘之前看清童年的世界。
祝新讲述的是一个带着诸多困惑的故事,这来自他自身的童年经历——他身边一个家庭的独子因车祸意外去世,父母又生了一个女孩,并以她逝去的哥哥命名。女孩长大后,她是否会对自己个体的独立性产生怀疑?是否会觉得自己的生命仅仅是哥哥的延续?
有趣的是,很多给《漫游》打出高分的观众,恰恰是从中接收到了童年的信号,并获得千丝万缕的共鸣:“佩服能拍出童年感受的导演,放下成人世界约定的现实与梦幻的边界,真诚地面对这片混沌。”“这是对童年少年时代一次懵懂的回望。”
《漫游》的英文名叫“Vanishing Days(消失的日子)”,在祝新看来,其实就是“消失的童年,消失的古老生活”。影片中,祝新选择以一种未经尘染的稚气和干净,去捍卫儿时的杭州记忆和生活方式,绕开了对现实的直接刻画,以更私人、更直觉的方式,将自己的故乡用最简单的方式展现出来。
这或许也是《漫游》备受国际影展青睐的原因之一。跟众多参赛影片相比,《漫游》粗糙、简陋,恰恰和成熟电影形成鲜明对比,用一种极其纯粹的方式征服观众。
让祝新印象深刻的是在摩洛哥马拉喀什放映时,几个当地观众看得非常激动。虽然有着语言、文化上的隔阂,但在电影结束后,祝新与他们拥抱、行礼,这让他“感觉特别奇妙”。
“以前是从‘我家’望国外,在此之后,我可以从国外望‘我家’。”祝新说,他很珍惜四处参展的这段经历,与不同地域、文化的观众对话,让他对创作有了新的认识。
在成长中寻找“我”
“你父母看懂《漫游》了吗?”
当抛出这个话题时,祝新犹豫了一下。“我父亲会偷偷到电影院看我的电影,我妈则通过在网上看我的访谈、影评去理解我,但很遗憾,他们没有看懂。”
作为一名独生子,父母是祝新最亲近的人,但两代人间无法消失的隔阂,又难免让他感到困惑和孤单。从小他和父母的关系并不亲密,甚至会产生“也许该离开,去找自己‘亲生母亲’”的想法。
因此,他主动拉开了与父母的距离。比如,他虽然与父母都在杭州,但并不生活在一起,只是一周见一次面。祝新认为,这让他有一定的自由来选择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95后”一代独生子女作为家里的“独苗”,往往受到家庭的全部关注,承担着家长的深切期望。祝新的父亲是铁路工程师,母亲是初中历史老师,在祝新看来,他们是“传统的”,希望孩子能够选择像老师这样稳定的职业,而做导演无疑是危险的。“就像炒股,一不小心就可能血本无归。”
但在富足环境中长大的“95后”一代人具有很强的自我意识,他们似乎无所畏惧,乐于冒一点险,更乐于成为最与众不同的那一个。就像祝新在刚满20岁的时候,即便知道自己不太懂电影,手上也只有向父母借的两万元钱,但还是决定“先拍了再说”。
在一连串“意外”中成为“我”
祝新从小对设计、广告创意相关领域很感兴趣,年少时曾希望做一个漫画家或者做游戏开发者,结果一连串的“意外”让他踏入了电影导演这条路。
祝新说自己的学习生涯一直在画画中度过,直到大二的一天,被学校告知要在画画之外再寻找自己感兴趣的事。他拿起摄影机,意外发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
参加国际电影节同样有“意外”。刚刚从大学毕业的一年,祝新忙着跑各地电影节,抽空创作。最开始,他认为参加电影节主要是让大家认识自己,直到在摩洛哥马拉喀什放映时,几个当地观众看得非常激动,甚至在电影结束后与祝新拥抱、行礼,他突然意识到,即使表达的是个性化的情感,观众们的注视仍让他体会到倾诉和交流的乐趣。
这激发了祝新进一步深入探讨对亲情的理解,便有了他的第二部长篇电影《未来信》——2019年秋天的杭州,一群亲戚为了向病重的母亲隐瞒她远在国外的儿子去世的噩耗,共同杜撰了儿子的家信,信中一个为父寻仇的追凶故事渐渐展开……
在业内看来,祝新作为近年成长起来的电影新锐之一,为行业带来一股新鲜而蓬勃的力量。面对时代的变革、故土文化的变迁,土生土长的年轻电影人用自己的镜头,记录下历史与人文的侧面。
以上就是本篇文章【“95后”导演祝新:拍出一代人的孤单和成长 | 草地·观影】的全部内容了,欢迎阅览 ! 文章地址:http://xiaoguoguo.dbeile.cn/quote/735.html 行业 资讯 企业新闻 行情 企业黄页 同类资讯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多贝乐移动站 http://xiaoguoguo.dbeile.cn/mobile/ ,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