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板3:交流式
什么是交流式开头?这里的“交流”是指作者与读者间的交流,用在开篇,可以拉近作者与读者的距离,使读者觉得读文章的过程就像在和老友交谈般亲切和愉快。
只讲定义是有些生涩,我们不妨来看几个例子。这也是大家在文章开头可以借鉴的句式:
你有没有……
我不信你……
你相信吗?……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这几个句子的共同特点,那就是它们都含有第二人称“你”,就是这一个“你”字,可以轻轻松松营造一种与读者面对面交流的效果,读者觉得亲近,也就会顺着作者的思路往下看,而且这种面对面交谈的感觉也更容易使读者产生共鸣。
大家可以看看这篇影评——《再怎么吹爆李安都不过分》所使用的“交流式”开头,它同样来自公众号“Sir电影”。
过完元旦等过年的Sir,仍然满满工作的动力(你信吗)。
反正,看着那些为抢票在朋友圈气急败坏刷屏的人们。
Sir突然也有点想家了。
甚至想马上就坐到家里的饭桌旁。
这篇文章用元旦引出话题,以朋友唠家常的口吻开头,仿佛是在和朋友诉说自己的思乡情,从而引出“饭桌”,而“饭桌”正是该文章要评论的“李安三部曲”的共同内核了。
这就是交流式开头的直接效果,它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增加亲切感,像是你在与读者面对面交谈,无形之中拉近了读者与你的文章的距离。
第二,加强感染力,把读者快速带入场景、融入角色,跟着你的节奏继续下去。
这种开头方法在日常写作中比较常见,特别是在销售类文案中频频出现。比如,我的微信朋友圈里有一些卖货的“宝妈”,我经常看到她们发的朋友圈文案是类似这样的:
你是否曾经为约会时,衣领上都是头皮屑而感到尴尬难堪?
你有没有想过,相对于你的素颜,对方更爱看化了淡妆的你?
你一定有过这样的烦恼:明明已经很胖了,却还是克制不了自己吃货的本性?
所以,多用“你”字,你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模板4:自白式
“自白式”就是以故事主人公的口吻来表现人物特征,比如“我这个人怎么样”、“我要干什么”等。
以“自白式”的方式开头,能让读者感觉就像与故事主人公在同一个次元里,正面对着他,听他讲述他的故事,身临其境,从而更能传情达意、感染读者。
“自白式”开头的关键是,你要给大家一个关心你的故事的理由,也就是让读者对“我”即主人公的故事感兴趣,这就需要以下两个技巧。
第一个技巧是进行自黑和自嘲。
我看过一篇文章叫《珠海富二代的中场战事》。当时看到这篇文章时,立刻被它开头的第一句话吸引了:
广东最不缺的就是富豪,像我这样的人,充其量也就是活着的条件好一点而已。
看完这句话后,你是不是和我一样,瞬间有了继续阅读的兴趣呢?广东很多富豪吗?这个故事的主人公生活条件是好还是不好呢?30来个字,简短精妙,留下了很多悬念。这句话如果是放在文章的中间,效果可能就会稀松平常了,但是用在文章开头,立刻就会给人截然不同的感觉。
自白式开头的核心要点就是短、爆,像钩子一样,抓着读者往下读。
第二个技巧是你做的事情很特别。
我二十一岁时,正在云南插队。陈清扬当时二十六岁,就在我插队的地方当医生。我在山下十四队,她在山上十五队。有一天她从山上下来,和我讨论她不是破鞋的问题。
这个开头来自王小波的《黄金时代》。作者以第一人称“我”开头,介绍与陈清扬的相识。本来平淡无奇,就是最后一句——“和我讨论她不是破鞋的问题”,一下子就把读者的胃口吊起来了。更何况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搞破鞋”岂止是特别的事,简直是不可想象的事。为什么陈清扬要和“我”讨论这个?发生了什么?“我”和陈清扬什么关系?之后“我”和陈清扬的关系会怎么发展?“我”是怎么回答陈清扬想讨论的破鞋的问题的……一连串疑问在读者脑海中不断浮现。仅仅一个词——“破鞋”,就让这个开头足够特别。通过“我”做的特别的事,引起读者的注意力和好奇心,让他按照你设定的路线一步一步阅读下去。
模板5:呼应标题式
呼应标题式是指文章的开头与文章的标题形成呼应。简而言之,要做到呼应标题,就需要让文章起始几段中有与标题的主旨相呼应的地方,最简单的做法就是扣住文章标题中的关键词。
我在微信公众号“爱格”里读过一篇文章,叫《第三人称》,它就是以“呼应标题”的方式开头的:
从今以后,我只是她生命里的观众。偶尔她提及我,只会用最疏远的第三人称——他。
标题为“第三人称”,文章开头只有两句话,就这短短的两句话,点出来标题——第三人称,使读者大致明白了“第三人称”这个标题的含义:作者在接下来的故事里讲的“第三人称”其实是讲作者自己成为那个“她”的“他”,是要叙述自己和“她”的故事。
我们再来通过一个例子来理解“呼应标题”这种手法。我在2018年国庆节前写了一篇阅读量超过10万+的文章——《国庆朋友圈鄙视指南》,这篇文章的开头也使用了“呼应标题”的手法,是这样写的:
十一假期,比人山人海的景点更好看的是争奇斗艳的朋友圈。
自由行的,觉得,参加旅行团的,只是走马观花;
出国玩的,觉得,在国内旅游的,都是土鳖一把;
宅在家里的,刷着景区,人挤人的新闻,呵呵一笑;
在公司加班的,却默默,成了最大赢家。
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的朋友圈万里挑一,
其实,在别人眼里看来,都是千篇一律。
最精彩的,永远不是度过假期的方式,而是,每个人发朋友圈时,对别人的鄙视。
这篇文章的标题是“国庆朋友圈鄙视指南”,结合了国庆节,很符合当时的时间节点,是一个很吸引人的热点。但是,“国庆朋友圈鄙视指南”这个标题也会让读者心生疑惑:国庆节的朋友圈鄙视链是什么样的?哪个层级最高?哪个层级最低?这确实不可能一眼看透。于是,文章的开头就充分紧扣“朋友圈鄙视”这个标题关键词展开,对标题进行解释:原来,国庆节朋友圈分为这几个等级——自由行的、出国玩的、宅在家的、在公司加班的,等级依次从低到高排列,既解答了读者看完标题之后的困惑,也充分与标题形成了呼应,加深了读者印象。
这种呼应标题式的开头的一个好处在于:通过文章开头与标题的呼应,分析标题情绪等级,考虑读者读完标题后的内心感受,从而来解答他们心中的疑惑,并且文章的整体感也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