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刊》2024改版以后,新增加了“数字诗界”栏目。以“数字诗界”扩容原来的“E首诗”和“中国诗歌网诗选”。下面图片就是《诗刊》2024第6期“数字诗界”目录,发表了23位诗人作品。
《诗刊》“数字诗界”栏目投稿邮箱:
skszsj@163.com
具体详情一定要耐心读懂以下征稿启事,一定要耐心!!!
延伸阅读
悬挂某个雨天的蓑衣| |张凡修
一块乌云搁置在墙上
雨便没有
可牵挂的事儿了
“草叶逐渐陈旧”。钉子
是新鲜的
——既是支撑也是拆散。
视线之外便开始磨损
当初
躲在蓑衣里的谨慎、慌乱
漫长的凝望。是否可理解为
透明的
玻璃,添一块补丁
——我们暂存我们的身体。
应该说,还有一场雨。落下时
我们会摘下、取走,慌乱中可张可驰的流逝。
杨林鉴赏:
诗歌强化叙述,是要求回到诗歌本体上来,呼应反映客观呈现这一主流趋势,这似乎已成为当下诗歌鉴定的一个标准。张凡修的诗歌就树立了这样一个典范。在读他大量作品,特别是这首《悬挂某个雨天的蓑衣》之后,我也得到了一个答案,诗歌的发展一定是趋向于客观的诗性表现,而诗歌的本质是抒情的。至于在表达方式、手段和语言技巧,是运用叙述还是抒情,是意象还是象征,是口语还是直接陈述,等等,都仅仅是诗性抵达的要素。正如中国传统诗歌的发展与西方传统诗歌的发展一样,抒情性与客观性在历史起伏过程中,都呈现了悖逆式发展趋势,这也印证了这一观点。
作为客观呈现的主流反映,诗歌的叙述方式得以被重视和运用,是基于诗写者必须回到诗歌本原上,让读者从客观叙事上获得诗意,而不是在诗人主观个性意象中猜测地接受、在诗歌泛滥抒情中被动地承受。诗歌的叙述,情节得以展开也同时是诗性的展开,否则,就容易步入散文化与说明文的覆辙。张凡修的蓑衣,就是绘声绘色地叙述过程,在这个叙述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将人的情感植于其中,并在客观呈现里呈现客观存在的“真相”,这个真相就是诗性意味。
他在叙述中,使用了“蒙太奇”手法,并摘取了“蓑衣”最诗意的片段。像“一块乌云搁置在墙上”,雨便没有可牵挂的事儿了。物与人相互印证,没有了“雨”,蓑衣“也形同死亡”。“蒙太奇”的叙述避免了繁杂与对想象的破坏,从而呈现出客观本身散发的诗意来。
他在叙述中,不仅仅是简单的叙述,而是加入了意象与象征。“草叶”陈旧,而“钉子”是新鲜的,人开始陈旧,而伤口是新鲜的----既是支撑也是拆散。正如悬挂的“蓑衣”,正如在风雨之后的人,失去了行走,也失去了奋斗的目标。
他在叙述中,开始“跳跃”、“转换”,从物象向意象的跳跃、从外部事物向人的内心转换,“视线之外便开始磨损”,当初“躲在蓑衣里的谨慎、慌乱”,这就是向往的磨损,就是当初在风雨里向往理想与实践过程中谨慎、慌乱心境的磨损。
他在叙述中,融合了抒情的同时加入了理性的思考。“漫长的凝望。是否可以理解为”透明的“玻璃,添一块补丁”,在等待重返现实、重返向往的凝望里,等于空洞、易碎的内心再增添了一块伤疤。
他在叙述中,从客观呈现揭示了人的内心、精神的真实观照,完成了诗性抵达。“----我们暂存我们的身体。/应该说,还有一场雨。落下时/我们会摘下、取走,慌乱中可张可驰的流逝”,他寄希望于余生不可预见的下一场雨的来临,等待自己、希望自己摘下、取走下一次慌乱,并在时间的流逝中保持张弛有度的平常心。
以上就是本篇文章【张凡修诗歌鉴赏100首【2】:悬挂某个雨天的蓑衣】的全部内容了,欢迎阅览 ! 文章地址:http://xiaoguoguo.dbeile.cn/news/2735.html 资讯 企业新闻 行情 企业黄页 同类资讯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多贝乐移动站 http://xiaoguoguo.dbeile.cn/mobile/ ,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