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喜欢的事才不会枉度此生,做有益的事会使你心情愉悦。”说这句话的人正是我们本期的《人物访谈》栏目的采访嘉宾,我院动力传动应用技术研究所的常务副所长郭齐江。很多人的工作经历都是围绕着一件事进行的,郭齐江就是其中的一位,让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人物访谈》,了解郭齐江和他的科技成果转化之路。 郭老师好,特别高兴您愿意在百忙中抽出时间,作为本期嘉宾接受我们采访,聊一聊您之前的经历和咱们动传所的一些近况,首先请您做一下自我介绍吧!
大家好!我是动力传动应用技术研究所的常务副所长郭齐江,很高兴和大家见面。我是1984年从清华大学电机系毕业后来津工作的,天津是我的故乡,清华毕业后回天津工作,对当时的我是非常期待的。在校时我是清华经管协会会员,深圳当时也是有很大诱惑力的,但我当时还是选择了天津。
在当时那个年代,作为清华大学的毕业生可以说是天之骄子了,回到家乡也为天津做贡献。那您毕业后的工作经历是什么呢?
我大学毕业后来津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天津市电机研究所,这个研究所本来是五十年代成立的,文革期间解散了,我毕业时又重新恢复重建,说是分配工作,其实对我们就是充满了挑战的创业历程。我们研究所汇集了电机设计及工艺专家开发产品和技术,我当时发挥自己在计算机软件方面的优势,编制了调速电机的计算机设计程序,把过去需要10天设计一个方案,缩短为1个小时。我们的技术不仅转让给上海先锋、天津电机、中海油等大型国有企业,同时在发展乡镇企业大潮中,我们在江苏、山东、河北扶持了很多乡镇企业,在乡镇企业要手把手教会企业怎么生产制造,甚至工人都要去培训辅导,这个阶段工作使我对科研成果产业化有了深刻的体会和理解。 我的第二份工作是在天津市焊接研究所,天焊所当时是我国三大焊接研究所之一,是机械部焊接辅机归口研究所。在焊接研究所期间,我编写了非晶铁心变压器计算机辅助设计程序,在国内较早开发用于焊接逆变电源非晶铁心变压器,通过绕线编织换位克服了集肤效应,有效降低了变压器温升;期间我还组织编制了焊接设备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自主开发了机械特征模块,大大提高了焊机设计效率。 我的第三段工作是从1995年到2010年期间,在天津市科委(现天津市科技局)系统。负责光机电一体化、先进制造技术项目的管理,组织实施了“天津市CAD应用工程”、“CIMS应用示范工程” 、“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工程”等重大应用示范工程,成立了天津市制造业信息化生产力促进中心牵头北方九省市的制造业信息化工作。 2010-2016年,我在昆山工业技术研究院建立了技术转移与孵化中心,并参与清华大学创建昆山产业创新研究院智库机构工作,服务昆山技术转移与产业发展。 工作虽然换了不少,但每段工作都是围绕技术转移这件事,虽然起初并不懂技术转移这个概念,所以我常说是“误打误撞”上了技术转移这条道。
确实从您之前的从业经历看,每一段都与技术转移和产业转化相关。那后来是什么样的机缘让您来到高端院的呢? 2016年底就来到清华天津高端院了。 说到来高端院的机缘,我想一个是清华的情缘,一个是家乡的情缘。听说清华大学在天津市建了高端装备研究院,当时也是希望把创新的成果在天津这个平台上进行产品化、工程化,让成果产生价值。另外,就是清华大学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在电磁传动领域有很多创新的研究成果需要转化,还有一些清华校友在传动方面的创新成果也有这样的需求。清华大学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的柴建云教授是这一领域的学术带头人,我们一商量就决定申请成立了动力传动应用技术研究所。 其实这条路很艰难,创新成果转化中会遇到很多问题,高端院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一个平台,助力我们在这条路上走下去。
看来我们每一个科研团队的成立背后都有一段机缘和故事,动传所成立至今也经历了4年的发展,现在研究所的主要研发方向和目标是什么? 这几年所里做的项目都比较聚焦的,重点围绕国家的经济发展、产业发展的需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进行。 习主席提出“2030碳达峰,2060碳中和”。中国承诺了碳排放要降低,要节能减碳,这个指标设定的比发达国家还要苛刻。能源革命的提出让中国响亮世界,“碳中和”目标让中国能源革命成为地球的坚挺保护者,节能减碳最后也要有装备进行支撑的,光伏、风电、氢能、电动交通将有大机会成为世界的超级领跑业。 国家围绕清洁能源投入有几十万亿,我们不能再把大部分的市场和高端装备都被国外占有了。最近我们拿出了一个“清洁能源装备创新谷”的一个规划,希望在这个领域有所突破,服务于清洁能源产业,为智能制造、生产创新提供技术支持。我们现在研发转化的设备没有跟在国外后边的,都是完全自主创新,至少目标上要优于国外最先进的技术,在这一领域里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有自己的长处,这样才有话语权。所里经过这几年的培育,也有了一系列的成果,不同的成果目前处在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正好请您在具体的介绍下这几个成果的产业化进程情况。 目前研究所主要围绕清洁能源装备和智能制造装备。 按照成熟度来说,离产业最近的,就是我们的港口岸基电源系统。 我解释下,船舶靠岸时,因燃油发电机而造成口岸空气污染严重。因此,消除污染的办法是关闭船上发电机改用岸上电源。 国际船舶用电频率通用标准为60Hz,而我国电源频率为50Hz。因此,船舶靠港若用岸电,就存在电源频率必须转换的问题。现有岸电系统多数采用半导体变流器来改变电源频率,因承载短路电流的能力有限,在发生短路冲击或过负荷运行时也极易造成功率器件的损坏,存在接入技术难度大、时间较长等诸多问题。 我们研发团队利用三相旋转电磁场换流调频技术,制作成变换电源频率和电压的核心装置,完成对停靠码头船舶提供岸电,一次性解决了之前岸电接入产生的所有问题。目前该装置已经通过原理样机试验测试,完全达到预期效果,已经具备了产业转化条件。 第二个技术就是我们开发的电磁行星齿轮,依据电磁感应原理实现与机械行星齿轮外特性完全相同的非接触传动,并可以实现无级调速。应用在风力发电中,可以使用同步发电机直接并网,提高风能使用率、改善供电质量,提高系统可靠性,所以在建造与运维成本上大幅度降低,如果可以大范围推广应用必将促进风电的快速发展。 除此之外,与清洁能源装备相关的分布式光伏发电、新能源动力传动装备、储能技术装备等也都比较成熟了,都在推进之中。 还有就是在智能制造领域。我们重点推进数字孪生技术和AI机器人视觉跟踪系统应用转化,这些共性技术应用在清洁能源装备制造企业,必将提升企业竞争能力,取得了很好的效益。
听了这几个成果之后感觉市场空间特别巨大,心潮澎湃的。
哈哈,是的,我们自己在讨论这些项目的时候也都非常兴奋。觉得这些事非常有意义,如果能应用成功,切实可以推动清洁能源装备产业的发展。
看来这也是研究所的目标了,那是不是与您个人的目标也比较一致呢?
我想我个人的目标还是围绕清洁能源、节能环保这些领域来做点有益的事情,使这些自主创新技术实现价值,这个价值不光是经济价值,更多的是社会价值。 其实,我现在的最主要的目标希望有更多的人加入进来。 我期望能够围绕清洁能源装备建立起一个创新平台,创新很多时候需要跨领域的合作,清洁能源装备也是高端装备的一个领域,希望把清洁能源相关领域的人都聚集到这个平台,有更多的人能够参与进来。这个市场体量非常大,把政府、企业的资源整合起来,尽量争取各种资源,切实的推动这个产业,就觉得非常有意义,心里也充满了希望。
我觉得您说的特别好,我们国家现在这么鼓励原始创新和自主创新,让这些创新的技术得以成功的应用,来加速这个行业和产业的发展,正式我们希望做的事情。一直在聊工作,最后能否介绍一下您的家庭情况,听说您女儿特别优秀,能否介绍下她的成长经历?
我女儿其实是属于做事比较踏实的那种性格,能够静的下心来钻研一些东西。她的中学是在耀华实验班上的,本科在中科大,博士和博士后都是在清华。我觉得子女教育首先是“身教胜于言教”,就像清华校训里说的“行胜于言”;其次,就是家长要“放手”让子女自己去做。自己体会,不一定对每个家庭都适合。
看来不光是踏实的问题,确实才华横溢、非常出众。最后再问您一个问题,就是人生中有没有什么特别事或者人对您影响特别大,影响着您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 有两个都是一起工作过清华的学长对我影响很大。一个是我们一起做海上采油平台变频装备的清华电机系毕业的陈尧学长,他当时只是一个企业的总工程师,但是克服重重困难终于促成当时的机械部和石油部联合引进先进的采油装备技术,使我更深刻体会什么是“位卑而未忘国忧”,平凡人也可以做大事情。再有就是清华大学的刘震涛老师,我曾经给他做过几年助理。他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人活着不做点有意义的事就相当于一台造粪机器。”他一生真是这样,就像蜡烛燃干,他生命中的每一分钟都发出光和热。 所以人活着要做有意义的事,接触过许多清华的学长都是我的榜样。
听了您的讲述对我的触动也很大,最后希望您在研究院的平台上实现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双丰收。最后我们摘取了布鲁斯特问卷的几道题,请郭老师简单的回答一下。
普鲁斯特问卷
1.您认为自己最伟大的成就是什么? 从来没有“伟大”的成就,有成就感的是能够持之以恒的一点一滴的“做积极性改变”。曾经做过的事情,都做成了!
2.您使用过的最多的单词或者是词语是什么? 谢谢!
3.如果可以改变家庭的一件事,那会是什么? 家居智能化
4.您最喜欢男性身上的什么品质? 谦虚、脚踏实地
5.您最大的遗憾是什么? 200年崇洋历史,国人的自信还没有树立起来!
随着国家“十四五”规划的布局,我国要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的目标明确,新兴科技行业接棒低端制造成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节能环保等诸多产业、行业也将迎来巨大的发展机遇期和市场空间,如何抓住历史机遇期,将自主创新的技术尽快实现产业价值、推动行业发展,在国际上拥有更多领先的技术和话语权,这些正是像郭齐江这样的团队带头人一直孜孜不倦的探索和追求的,最后祝愿郭老师在科技成果转化的道路上取得更大的成功。感谢大家关注本期的《人物访谈》,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