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中国式现代化是在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下进行的,而实体经济是支撑这一进程的根本所在。中国的经济转型、产业升级、民生改善、国际竞争力的提升,都离不开实体经济的发展。从国家的整体战略布局到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实体经济的建设和发展始终贯穿其中,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柱。
实体经济的重要地位与历史成就
实体经济指的是直接从事物质生产、物品制造的经济活动,涵盖制造业、农业、建筑业等行业,是国民经济最为基础的组成部分。对于中国而言,实体经济不仅是国家经济发展的脊梁,更是实现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发展经历了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根本转型,而这一切的根基正是实体经济。
中国经济的腾飞,离不开实体经济的崛起。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在物资贫乏、工业基础薄弱的情况下,通过优先发展实体经济,克服了极其艰难的挑战,逐步实现了国家经济的独立和自强。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实体经济的重视进一步增强,尤其是制造业的崛起,使中国逐渐成为世界的“工厂”,经济总量持续攀升。在这一过程中,中国成功走完了其他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到2023年,中国已是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大国和货物贸易大国,具备了世界上最为完整的产业体系。无论是机械、电子、汽车,还是轻工业、纺织品,中国生产的产品几乎涵盖了全球市场的所有领域,并且逐步由“世界工厂”转型为创新驱动的制造业大国,体现了实体经济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方向的转变。目前,中国已建立起了包括重工业和高端制造业在内的完整产业链,从原材料的开采、加工到最终消费品的生产,都形成了庞大的产业体系。中国不仅在全球经济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还通过长期的积累,形成了强大的产业竞争力,持续推动了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升级和重构。
实体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无可替代的地位。它不仅是国家经济增长的引擎,还是促进就业、保障民生、提升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基础。中国的经济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高速增长,得益于实体经济的坚实支撑。实体经济的核心部分——制造业,不仅在国内生产总值(GDP)中占据重要份额,更是推动技术进步、促进产业升级的源泉。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实体经济与人民日常生活的联系愈加紧密。无论是农业、制造业还是建筑业,各大领域都直接影响着民众的基本生活需求和消费水平。实体经济不只是工业和农业的总和,还包括了部分服务业,如物流、零售、餐饮等,这些服务也为人民的日常生活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支持。
实体经济在中国发展中的独特优势
中国的实体经济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除了完备的产业体系和强大的技术基础外,庞大的市场需求和政策支持也是中国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
中国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涵盖了从资源开采到制造再到销售的完整产业链,这为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中国的工业体系不仅全面,而且具有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尤其是在基础设施建设、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技术突破。同时,中国的制造业正在加速向智能化、绿色化和高附加值方向转型。大数据、人工智能、5G技术、物联网等技术的应用,正在推动传统制造业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推动着工业自动化、智能化,进而提升了产业的整体竞争力。中国正从“制造大国”向“智造强国”转变。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市场之一,随着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消费需求正由传统的基本生活需求向更加多元化、个性化和高品质需求转变。2023年,中国GDP超过126万亿元,已成为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消费潜力巨大。从电子产品、家居用品到化妆品、健康食品,民众的消费水平与需求结构不断升级,成为推动实体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动力。以消费升级为例,2023年,限额以上单位商品类值中,化妆品类、通讯器材类、体育娱乐用品类零售额分别为4142亿元、6814亿元和1186亿元,分别是2001年的26.9倍、93.6倍和21.1倍。这一趋势表明,随着消费升级的加速,国内市场对实体产品的需求正在不断增加,尤其是在中高端产品和服务领域。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不仅成为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货物贸易总额更是连续7年位居全球第一,尤其是在电动汽车、锂电池、电池等高科技、新能源产品的出口上,显示出中国实体经济的创新能力和全球竞争力。同时,中国的出口结构不断优化,出口更多高附加值、技术含量高的产品,推动全球产业链向中国倾斜。2023年,电动载人汽车、锂离子蓄电池、太阳能电池等“新三样”产品合计出口1.06万亿元,同比增长29.9%,展现了中国实体经济在全球市场中的强大活力和竞争力。
当前实体经济所面临的挑战
尽管中国在实体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面临的挑战也不容忽视。随着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国际竞争日益加剧,全球经济进入深度调整期,产业链和供应链本地化、区域化的趋势愈发明显。这种变化使得中国在全球市场中的竞争压力不断增大。
中国在制造业、出口等方面的优势虽然依然存在,但随着全球经济环境的变化,特别是技术竞争的加剧,中国的制造业在一些高技术、高附加值领域面临着更多挑战。在这一背景下,如何保持产业链的稳定和竞争力,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
传统粗放型增长模式已不适应新时代经济发展的要求,推动实体经济从“量”到“质”的提升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推动产业升级,提高核心竞争力,已经成为实体经济发展的关键。此外,环境压力和资源限制也要求中国实体经济向绿色、低碳、可持续的方向转型。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就必须优化产业结构,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推动绿色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中国必须坚持以创新驱动为核心,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是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先进生产力,它依赖于科技创新,通过技术突破来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加速培育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的新质生产力,将是中国实体经济发展的一项核心任务。特别是在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新能源等领域,中国必须加大研发投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从而提升在全球产业链中的话语权。通过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5G等新兴技术,推动传统产业向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实现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中国的实体经济发展不仅要注重总量增长,更要注重质量提升。未来,制造业应加快向高技术、高附加值环节进军,推动更多核心技术突破,形成更高价值的产业链。通过优化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布局、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中国可以实现从“量”到“质”的跃升,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提升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实体经济应通过深化改革,增强与国际市场的互动与合作,提升产业链的国际化水平。通过国际合作项目,中国可以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推动产业和市场多元化。同时,中国应加强对新兴产业和高技术领域的投资,抢占国际市场的制高点,提升全球竞争力,推动经济发展实现跨越式升级。
实体经济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是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关键。中国必须通过高质量发展实体经济,推动经济从“量”的增长向“质”的提升转型,以应对全球经济环境变化带来的挑战。随着全球经济形势的变化,中国必须增强创新能力,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通过深化改革、优化产业结构、培育新兴产业等方式,中国实体经济将在新时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基础。
实体经济不仅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基石,也是中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动力。只有坚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推动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中国才能在大国竞争中占据领先地位。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实体经济将继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