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 核心竞争力 就业观念 就业指导
0 引言
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一个热点话题,在历年的两会上这个问题总会出现在总理的政府报告中,而委员们也不断地为解决这个问题献计献策。同时,大学生就业问题是社会、经济、教育体制和个人因素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的产物,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深入分析我国当前的经济大环境形势如何,以及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现状,充分理解现阶段就业的形势,客观分析我国就业趋势的发展,从而不断地完善现有体制,积极、科学地引导大学生就业。
因为大学生就业问题牵涉到的群体太广,所以这也成为众多专家学者正想研究探讨的领域。而纵观诸多的研究成果,笔者发现绝大多数都是以教师、政府官员或者社会人士的角度去研究,而未发现从学生视角出发的研究。本文通过汲取专家学者先前研究的精华,通过日常生活的体会以及调研,从学生视角出发去探讨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1 当前的经济形势分析
2011年,我国经济在固定资产投资的驱动下保持了较快增长,其中民间投资的快速增长较为显著。在食品价格上涨的推动下,通货膨胀压力不断加剧。通货膨胀对居民实际收入的侵蚀以及城乡差距削弱了居民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导致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依然是投资驱动的增长。而这种增长存在着不稳定性,这也造成了就业市场的波动。
而根据新加坡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和新华社《经济参考报》主办的“中国宏观经济政策论坛暨中国季度宏观经济模型2011年秋季预测会”上的报告,今后一段时期里,我国GDP的增速将可能维持在8%至9%的区间内。同时,给定生成通胀原因的复杂性,稳定物价需要一段时间的持续努力。今明两年CPI可能还将维持在4%至5.4%的较高区间内。对通胀的潜在威胁切不可掉以轻心,而通胀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就业的困难局面。
同时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也直言:“当前国际国内的经济环境仍然十分复杂。从国际看,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风险挑战增多,一些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速下滑,一些国家债务问题突出;特别是一些国家失业率居高不下,成为社会不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从国内看,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形势是好的,但是影响经济稳定运行的不利因素不少,一些中小企业经营困难,就业总体形势严峻。”总体来说就是,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还没有消除,当前整个经济大环境不好,整个宏观层面就业形势还是很严峻。据国家统计局最新统计出来的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大学毕业生人数将创历史新高,有680万人,再加上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之大可想而知,而能提供的职位空缺毕竟是有限的。
2 当前大学生所面临的就业问题
类比失业问题,可以以性质来对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进行分类:一般性就业问题、结构性就业问题和个人职业选择性就业问题。就如摩擦性失业一样,一般性就业问题在我国乃至全世界都是普遍存在的。而根据专家学者的研究和现实中的情况,结构性就业问题以及个人职业选择性就业问题又日趋严重。
2.1 一般性就业问题
一般性就业问题是指缺乏足够的工作岗位而产生的就业问题,即人多岗位少,基本特征是“人找事”。从总体上来说,中国目前仍属人才奇缺的发展中国家。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我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仅占总人口的5.57%,与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非常大的差距。因此,从长远角度来说,我国对于大学生的需求还是旺盛的。
2.2 结构性就业问题
结构性就业问题是由于经济结构和劳动力结构不对应而形成的工作岗位与劳动者文化技术水平不相适应而产生的就业问题。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学历需求层次越来越高;学校的差异及专业之间的需求冷热差距相当明显;地区的环境及经济发展状况差异导致需求反差明显。
2.3 个人职业选择性就业问题
个人职业选择性就业问题是指由于个人出于对职业的选择未能就业而导致的就业问题。根据研究表明,其实当前大学生找一个工作并不难,但是过高的个人就业期望和择业期望,使得自己很难找到一个称心如意的工作。
3 大学生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
我们可以通过经济学知识以及作为学生自己的日常感受对这一问题进行一定的分析。首先,国内外的经济形势;其次,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再者,学校提供的就业信息及就业渠道;最后,学生自己的就业观和择业观。具体来说:
(1)2008年以来的金融危机的余威使世界经济陷入了低谷,由于我国以前实行的是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因此金融危机对我国的经济也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国内沿海地带大量的中小企业倒闭、迁移或缩小规模,可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减少。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一大批海归进入我国就业市场,也挤压了大学生的就业。
(2)高校扩招所带来的大学生人数的激增,使得就业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发生转变。虽然国家已经停止了扩招,但是这几年扩招的影响依然存在。200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为115万,2003年212万,2005年380万,2007年480万,2009年592万,2011年660万,11年增加了445万人。预计今年全国毕业的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将超过680万人,年年增加的大学生人数再加上之前未就业的大学生,可想而知竞争多么激烈。
(3)学生提供的就业信息匮乏及就业渠道不畅,目前的大学生所面临的就业渠道无非是学校推荐、校园和社会的招聘会、熟人推荐、专业性的就业网站、考公务员等。
(4)高等教育规模和社会市场需求相比,高校的专业结构设置和调整存在不合理,不能紧贴社会实际,盲目追求一些所谓的热门专业使得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严重的供大于求。
(5)不切实际的就业观和择业观,使得自己的期望很高,而承受力又低。
4 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建议
4.1 政府层面
(1)推进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完善鼓励和引导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和边远地区就业的政策和措施。(2)强化政府部门的服务意识,挖掘更多适合毕业生特点的就业岗位。(3)要加强宏观管理与指导工作,对用人单位和高校同样要加以指导和管理,尤其是对高校的专业调整要应该予以注意。同时要增加资金投入,为毕业生提供现代化的信息网络平台。
4.2 学校层面
(1)转变教育理念,搞好素质教育,多渠道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2)转变之前单纯的精专业教育,建立在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大专业教育。(3)建立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构筑网络化的就业平台。
4.3 大学生层面
(1)首先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要充分相信自己的实力,敢于通过竞争去达到理想的目标,同时要学会正确对待挫折。(2)做好自己大学阶段的规划,有目的地去学习生活。(3)认真做好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同时注重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4)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合理调节就业期望。
关键词:新形势;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
作者简介:李玲丽(1986-),女,浙江桐乡人,上海电力学院数理学院,助教。(上海?200090)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2-0126-03
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就业乃民生之本”。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始终困扰着高校、社会以及大学生本人。2009年由美国引起的次贷危机演变成了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实体经济产生了比较严重的影响。而由此造成的严重后果是中小企业相继倒闭破产;跨国公司及外资企业减少甚至不招收大学应届毕业生。这无疑对本已十分严峻的国内就业形势产生了更加不利的影响。时至毕业生就业高峰期,为了缓解就业难问题,各级政府及高校采取了多种多样的手段和措施力保大学生能充分就业。因此,解决好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大学生的前途与命运,更对我国的和谐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就业观的发展变化
从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我国的大学招生处于一个稳步上升的阶段。虽然国家已经开始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但是整个社会的大环境仍然是计划经济的状态,国家对于大学生毕业的分配采用统分统包的政策。这样以来,考上大学便意味着有了一份工作,一份保障。铁碗饭的概念根深蒂固。在当时的年代高学历是诱人的,它往往意味着高收入、高福利、高消费。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国家取消了统包统分的就业制度,终生职业的观念被彻底打破。大学生就业开始进入市场,实行双向选择。在市场经济不断深入发展的前提下,外资企业在中国蓬勃发展,民营、私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走向市场的大学毕业生要找一份工作相对还是容易的。就业去向开始多元化,许多大学生放弃了当公务员等相对稳定的工作,开始了自由化、个性化的就业之路。
1999年,中国开始实行扩招,使得中国的高等教育由精英阶段开始向大众化转变,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从进入新世纪以来就变得越来越突出。高中升入大学的比率大大增加,研究生的比例也大幅度的提高。而相对而言市场所能提供的岗位却没有相应的增加,这便加大了大学生在就业阶段的困难。然而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我国所特有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城市的发展远远好于农村。其次,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四个直辖市为中心的区域经济发展较好,而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再次,扩招带来的负面效果开始呈现。具体表现为:大学培养的人才质量不断下滑,研究生是放养式的培养,一个导师带几个甚至几十个学生,本科生则仍侧重于课堂教学,重理论轻实践。造成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差。最后,“80后”、“90后”的大学毕业生从出生、成长等各个方面与60年代、70年代的大学毕业生有着很大的不同,就业观点的差异也就不言而喻。工作稳定、收入高、福利好一度成为众多大学生的择业首选,而金融危机的到来使得新世纪大学生的就业观点变得更加理性。
二、大学毕业生就业总体情况分析
1.大学生就业意向分析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毕业生最想去的是电力、石化等行业,这些行业的待遇相对较高,且工作较为稳定,属于国家重点发展的行业,其次的则是金融、证券等行业,这些行业周期性较强,易受到国际大环境的影响,因此行业的不确定性是很强的,但是从长远看,这些行业还是大有可为的。近几年由于公务员待遇提高及工作性质比较稳定,出现了考公热的现象。有些热门职位甚至达到了几千比一,这不得不引起社会及高校的高度重视,考公热的背后,暴露出大学生片面的看待了公务员的性质,认为一旦考上便可以一劳永逸,这种不正确的观点导致许多大学生盲目的投入到公考大军中。综上所述,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意向呈多元化的趋势,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大学生在现阶段对于行业的选择方面还是做了一定的准备,能够将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进行有机结合,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高校就业主管部门应指导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相应的行业,进行合理的引导。
2.大学生对于专业对口的态度调查
从表2中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不再过分的强调专业对口,在金融危机下先就业在择业的观念深入人心,大学毕业生普遍倾向于工作一段时间,积累一定的经验在另做选择。
3.大学生就业途径的调查
从表3中我们可以看出,参加学校及社会上的招聘会,是眼下大学生求职的首要途径。其次则是从网站、报纸、电视上搜集就业信息。学生们反馈来的消息认为:就社会跟学校招聘会相比,校内招聘会的求职成功率较高。原因很简单,一般来校进行招聘的企业,都是由校就业办沟通过的,确有用人需求,真实性容易得到保证,就算用人单位出现单方面悔约的事情,还会有学校出面进行协调。学生的利益容易得到保让。而社会上的招聘单位则鱼龙混杂,管理部门不可能对每次来招聘的用人单位进行资质审查,从而导致有损学生利益的事情时有发生。
4.工作地及期望薪资调查
[关键词]就业形势;途径;充分就业
[中图分类号]F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5-0124-02
1 引 言
地方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巨大,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由于受到传统就业观念等因素的影响,新形势下地方大学生的充分就业问题未能得到解决。本文通过分析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特点,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希望为大学生的充分就业提供一些帮助。
2 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巨大,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根据教育部数据显示,2010年高校毕业生有630万人,加上往届没有就业的毕业生,2010年需要就业的大学生有700多万人,而2011年高校毕业生人数比2010年还超过30万人,达到660万人。由此可见,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之大可想而知,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由于传统的就业观念,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过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与企业需求之间的矛盾等因素的影响,造成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十分困难。《2010大学生就业蓝皮书》显示大多数半年前处于失业状态的毕业生还在继续求职,8个本科专业及7个高职专业连续三届失业人数最多。本科大学毕业生失业率最多的是法学、英语、会计学、电子信息工程、国际经济与贸易等相关专业,而高职毕业生失业率最多的是商务英语、计算机应用、物流管理、电子商务等专业。因此,地方大学生的充分就业问题应该引起社会的关注。
3 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特点及分析
目前,地方大学生的就业情况不容乐观。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特点主要表现为重城市、轻农村,重就业、轻创业;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过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与企业需求之间的矛盾严重等方面。
3.1 重城市、轻农村,重就业、轻创业
许多高校毕业生受到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在择业时重城市、轻农村,重就业、轻创业。偏远落后的西部山区、经济不发达地区以及其他落后地区人才缺乏,是大学生不愿工作的地方。但是由于激烈的竞争压力,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前景不容乐观。
《2010大学生就业蓝皮书》中强调直辖市、副省级城市成为毕业生就业的首选之地,1.2%的2009届大学毕业生进行了自主创业。本科毕业生进行自主创业的大多数是艺术设计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专业,其他专业进行自主创业的人少之又少。
3.2 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过高
现在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普遍过高,就业期望值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显著。很多地方大学生没有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给自己进行准确的定位,在择业时过于强调经济价值,而忽视了自身竞争力的提高。工资待遇低下,文化水平不高,地域偏僻的地方人才匮乏,严重影响了这些地域的发展。
首先,地方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过重影响了其就业率。2006年的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显示大学生的就业期望过高主要表现在薪酬、地域、个人发展机会、专业对口的要求、对行业的要求等(费小平)。《2010大学生就业蓝皮书》中指出2009届大学毕业生的工作能力及对工作的满意程度普遍都下降,其销售及营销等核心知识急需改善,动画等本科专业及临床医学等高职专业都被列入2010年中国大学生“红牌”专业。
3.3 大学生的综合能力与企业需求之间的矛盾严重
新形势下大学生的综合能力与企业需求之间的矛盾严重。许多大学生的综合能力过差,不能适合企业的需求。在择业时过于追求经济价值,而忽视了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
地方大学生不仅缺乏实践经验,而且其综合能力、自身素质及知识水平都与用人单位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从而影响了其应聘的成功率。大学生往往注重书本知识的学习,而缺乏实践经验,不能满足工作单位的要求。其次,地方大学生往往忽视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就业的稳定性较差,从而降低了工作单位对大学生的信任程度。
4 新形势下地方大学生充分就业的策略
为保证地方大学生的充分就业,学校应该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学习能力以及社会竞争力,提高其就业率。学生本身要转变传统的就业观念。
4.1 转变传统就业观念
传统的就业观念重城市、轻农村,重就业、轻创业,严重影响了地方大学生的充分就业。因此,大学生应该转变传统的就业观念,调整其心态。在初次就业时,大学生应该调整好心态,不能期望太高(费小平)。
地方大学生在择业时不能仅仅偏爱东部沿海等经济发达、环境优美、待遇好的地方,而歧视西部地区等偏远落后的地方。只要能充分发挥自我价值、实现自己人生目标的工作就应该予以考虑。大学生应该明白只要能为社会主义事业作出贡献,任何工作岗位都应该被平等对待,不能持歧视的态度对待任何工作、工作环境、工作条件等。
4.2 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
学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以保证大学生的充分就业。学校应该注重调整学生的心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及社会竞争力,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及就业单位的资料等。此外,就业指导是一项系统的工作,应该注重就业指导的连贯性及时效性(张瑜)。
社会应建立地方大学生的社会服务体系,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管理及监督,加强其就业的指导力度及效度,以保证其充分就业。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与学生自身的观念问题、社会原因及学校对培养目标的宣传教育引导不无关系(刘艳梅)。
4.3 增强大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其社会竞争力
当前,大学生应该增强其综合能力,包括生存能力、学习能力以及社会竞争力。学校应加强对地方大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以适应社会及用人单位的需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型人才。
除书本知识要牢固掌握之外,地方大学生应注重自己实践能力的提高以及工作经验的积累。学生本身要努力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素质,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来提高自身的社交能力及社会竞争力。学校要创造更多的实践活动及机会,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实习活动,引导学生发展社会关系,加强对学生的就业培训,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从而增强其就业的竞争力。
5 结 论
就业是一种积极的社会保障形式,充分的就业能够保障社会的稳定与和谐。为维护社会的和谐,保证地方大学生的充分就业已经成为当务之急。当前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过高,其综合能力与企业需求之间的矛盾突出,在择业时重城市、轻农村,重就业、轻创业,导致了大学生不能充分就业。
为保证地方大学生的充分就业,社会应该注重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提高其社会竞争力及综合能力等。
参考文献:
[1]费小平.高职院校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研究与分析[J].职教探索与研究,2008(4):53-55.
[2]蒋金康.发挥专业优势,引导学生积极创业――高职院校学生创业教育探索[J].职教探索与研究,2009(3/4):85.
关键词:满意度 西部就业 择业观 心理疏导
2013年的毕业季是一个难熬的时期,空前的就业压力笼罩着全国,这一年被冠以“最难就业年”的称号。据教育部网站消息,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在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推进会上表示:“今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为699万人,比去年增加19万人,再创历史新高。同时,由于我国宏观就业形势面临经济放缓、就业需求总量持续增加和结构性矛盾突出三重压力,针对高校毕业生的有效用人需求呈下降趋势,计划招聘岗位数同比平均降幅约为15%。”就业难成为2013年最揪心的社会性事件之一。
在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持续增长、就业压力居高不下的情况下,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就业呈饱和之势,相比之下,西部地区作为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多年来无法填补人才缺口。高校毕业生在西部就业的问题和出路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2013年7月,笔者一行组成暑期实践团,前往西部重要城市西安,深入高校、走访企业、走入机关、走上街头,针对西部毕业生求职、工作的实际状况,采用调查问卷、集体座谈、个人访谈等数据采集方法进行了调研,分析得出了一些结论。
一、高校毕业生西部就业现状
我国国土面积广阔,但发展情况极不平衡,久而久之,越来越多的人才资源集中流向东部地区,而西部愈加落后,解决人才缺口成为燃眉之急。2013年后,不少毕业生看上西部就业机遇,并展望西部未来发展,在此次调研中,我们面向大专以上学历的已毕业10年之内的西安青年人群体发放了调查问卷,回收了309份有效问卷,并对个别对象进行了随机采访,从中发现了西部就业的新情况。
1 西部工作机会对其他省市人才吸引力不足。我们调查的数据显示,95.5%的被调查人群生源地来自陕西省内,而来自其他省份的青年人屈指可数,分散来源于一些人口大省。而选择留在西部地区就业的人群中,49.85%的人坦言是由于家庭原因留在当地工作。可见,作为十三朝古都的西安,其对外省人才的吸引力较差,即使是就读于西安高校的省外毕业生,大多仍选择了离开西部。也正是因为看到了这一点,西部企业在全国巡招中,以西北籍的人才为突破口,招聘中设立了“返乡人才”简历投递专用信箱。甚至一些企业打出了“陕籍人才回家”的口号,大打亲情牌,可谓煞费苦心,更进一步说明了西部人才吸引力的不足。
2 西部工作岗位的挑战性差、稳定性高。毕业后频繁更换工作是众多人力资源部门对80后毕业生的普遍看法。但我们在调查中发现,西部地区的工作稳定程度极高,在所有的调查样本中,55.99%的毕业生自毕业后从未换过工作,分别有12.94%的被调查者在毕业后仅有一次和两次的工作经历。其中,五年以内未换过工作的人群为56.96%,五年内仅换过一次工作的有16.83%。随机访谈中,有被采访者认为,在西部工作,压力小,机遇少,在同一岗位上轻轻松松待上一两年惰性就产生了,心理上认同了这样的工作环境,一方面心理上不想面对压力,忙碌工作,另一方面,没有明显更好的工作机会吸引自己。
3 已就业毕业生对于西部的发展潜力十分看好。尤其是由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引进,在调查中,高新技术引进成为西部工作者看好西部前景的重要原因。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国际化企业将眼光投向了西安,500强企业中有80家在西安开设了分支机构,同时西安具有独特的基础科技优势,有1200多所科研院所,排名全国第三的高等教育优势以及国防科技优势。使得青年人群体对未来职业发展、生活水平提升抱有很大信心。
4 西部就业青年人群体对生活满意程度并不高。在调查的全部数据样本中,包括房价、基本生活消费等支出数额相对较低是明显吸引毕业生留在西部的原因。生活压力小了,幸福指数理应高于东部发达地区,但调查中,并没有被调查者对现阶段生活非常满意,同样对生活不满意的人数占0.32%,而46.6%分群体认为现在生活属于经济型,较为满意,36.89%的群体认为生活紧凑,质量一般。具体的访谈中,采访对象表示,西部地区不断上涨的物价水平与薪资水平明显不成正比,虽然表面看似物价不高,但生活压力正在一步步增大,而这正是造成年轻群体对生活满意度不高的重要原因。
二、为吸引毕业生所做的努力
多年以来,国家大举增加工作岗位、增加人才储备的同时,还积极实行“农村教师特岗计划”、“到村任职”、“三支一扶”、
“西部计划”等基层项目,力求缓解就业压力,其中,针对我国西部地区的政策力度不断加大。与此同时,高校、企业、毕业生的就业三角关系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下已连接得越来越紧密。依托国家西部优惠政策的西部地区高校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尽力挖掘自身优势,突破自身瓶颈,为高校毕业生创造更好的就业环境。
从高校方面来看,就业率的下降严重影响着高校的整体水平,为促进就业工作,高校不遗余力地采取各类措施,如设置必修课程引导学生就业,塑造正确的择业观;课程内容与企业需求的接轨,实习基地的不断扩建;大力引进校园专场招聘会,积极开展校际联合计划;开展毕业生就业心理疏导,为西部储备人才提供各类物资奖励等。
从企业方面来看,为了更好地吸纳人才,提升企业竞争力,维持企业生命力,企业在资金、人力、制度方面的投入也越来越完备,包括增加科研力度,吸纳高校优秀人才;提高人力资源匹配效率,帮助毕业生实现自身价值;从“坐等式”向“服务式”招聘迈进,努力争取优秀人才入驻等。不少企业举重金设置定向奖助学金,为人才引进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毕业生群体自身问题分析
从高校和企业的政策我们不难看出,买方市场正在步入专业化、服务化的道路,而高校毕业生自身面对西部就业新趋势,也暴露出了自己的问题。
1 过多依赖社会关系。毕业生在就业时缺乏独立自主的意识,过多地将期望寄予在学校、家庭身上。问卷调查结果显示:45.95%的已就业人群认为,在求职中遇到的主要困难是社会关系欠缺,相反,从业技能、求职信息、专业资质等因素所占比例则低于社会关系因素。可见,西部地区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习惯性依赖于社会关系的思维已影响广泛。采访中,不少求职毕业生抱怨社会不公,也有毕业生坦然承认“依靠家里就业”,大量受访者表现出不能正确看待自身不足,对企业需求了解不到位。
2 缺乏适当的职业规划。“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观已经成为高校毕业的普遍心态,而盲目就业的现象在新一届的毕业生中尤其普遍。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群体普遍忽视了职业规划对于求职的重要性。在采访中,不少受访者认为,在校生和毕业生对职业规划普遍重视不足,缺乏职业规划成为毕业生就业后一度跳槽的主要原因,大多数无规划的毕业生都或多或少地面临过就业低潮期,表现为无法适应、目标不明、心理落差等状态。
3 对自身了解不够,陷入从众误区。现在很多毕业生都不了解自己的特长、兴趣和专业,对热门职位趋之若鹜,表现出盲目从众,来自家长的意见往往决定了毕业生的职业选择,但不少家长仍旧停留在旧有的思维误区之中,“铁饭碗”、“求安逸”的思维惯性直接影响到青年学子的职业规划,而毕业生对一份“好工作”是否适合自己、是否有利于自己将来职业的发展根本无暇考虑。在走访西安某汽车传动公司时,人力资源部的工作人员反映,毕业大学生在刚入职时普遍有从众心理。该公司倡导技术岗位转为管理岗位的事业转型模式,但大多数毕业生急功近利,在技术水平尚不足的情况下就期望直接进入管理岗位,没有认真分析自身价值,盲目跟随他人选择,以致工作定位不恰当,在激烈的竞争中不堪巨大压力,降低了自身对工作的满意程度。
四、对大学生西部就业的建议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高校毕业生在选择西部就业时,存在明显的盲目,而政府、高校和企业扶持都需要通过毕业生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而实现。根据此次调查分析,我们认为,高校毕业生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就业能力。
1 准确衡量自身价值,制定适合的职业生涯规划。高校毕业生应当抛开天生的优越感,客观地衡量自身价值,正确地认识自己的能力和素养,汲取个人优势,同时也应当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避免对自己认识不到位,心理预期过高或盲目从众,“公务员热”、“银行热”、“扎堆北上广”等社会现象是毕业生盲目追求的体现。很多毕业生的自身水平与所求职位相去甚远,求职屡屡碰壁后心理严重受挫,一蹶不振,反而给家庭社会造成了一定的负担。因此,正确衡量自己身价是毕业生求职中不可缺少的。
2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避免盲目从众误区和单纯追求金钱。调查结果显示:影响大学生满意就业的企业因素中,位居首位的是个人能力的提升,依次是薪资待遇、升职潜力,人际关系、兴趣爱好,企业文化位居末尾。可见,西部地区大学生就业更看重的是工作前景和薪资待遇,而对个人兴趣关注较少。在择业问题上,高校毕业生应以个人价值的实现为首要目标,正确选择能够更大发挥自身优势、提高自身发展的职业。选择职业并非一时一刻的冲动,而是一个综合缜密的思索过程,职业生涯是一个需要长久坚持、不断学习提高的过程,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职业才能更好地打造自己的事业。
关键词: 新形势 大学生 就业过程 突出问题
在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大学生将面临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在新的大学生就业形势下,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其优势,帮助大学生解决思想困惑,加强职业素质训练,做好就业准备。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在就业形势异常严峻的现状下,一些高校毕业生存在就业价值观错位,自我评价缺乏科学性、全面性、客观性,盲目自大,脱离实际等情况。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加之市场经济负面因素的影响和西方文化思想和价值观念的冲击,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主要的突出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就业观念“功利化”
当今的大学生独生子女很多,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孩子需要什么就给什么,一些父母忽视了对孩子们思想道德教育,造成一部分孩子自私、狭~、唯我独尊的习惯;学校园里竞争日益激烈,学生面临着来自家庭、社会及经济等各方面的各种压力,身陷互相比拼的激烈“斗争”之中。
市场经济利益的驱动,使得部分大学毕业生以自身利益作为就业选择的首要依据,而社会利益只能作为自身利益实现后的补充因素予以考虑。他们往往把目光聚焦在高薪、高职位上,希望能够在大城市或热门行业就业,而不从现实的需要和长远的发展需求来考虑。他们在选择单位就业时过分强调金钱实惠,以工资高、效益好为唯一的择业标准,很少就个人的职业理想、职业规划进行考虑。他们的观点是“其他都不要,挣钱是第一”。可见,一些大学生就业目光短浅,就业观念功利化,就业期望利益化,只图眼前利益,缺乏对自己职业生涯的长远规划。
二、诚信意识“缺失化”
“以诚取信”是中国几千年来的优秀文化传统,然而,随着经济和社会的高速发展,社会的各个领域中都出现了种种不诚信的现象,这种现象给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了某种程度的“信用危机”,信用意识淡薄,主要表现在:一是就业推荐材料弄虚作假,修改学习成绩,伪造各类等级证书,谎称自己是学生干部,等等,严重违背和损害了就业过程中的公平原则。二是求职态度不端正,有些毕业生已经有工作去向了,但为了增加自己的经验,甚至只是想检测一下自己的能力,以及被社会和用人单位认可的程度,当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进行层层筛选,最终决定要和他们签约的时候,这些毕业生却开始以这些用人单位开出的条件不合适,或者认为凭自己的条件还能找个更好的工作等借口不去签约,甚至连个致歉的电话都不打。三是违约现象比较严重,一些大学生在面试过程中信誓旦旦,一旦拿到录用通知书却满口托辞,左挑右拣,签约不久又毁约或签约之后不去报到,随意撕毁就业协议书。还有一些大学生在择业时与用人单位签订了就业协议,事后又不履行就业协议书、合同规定的义务,更不愿意按章缴纳违约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毕业生人才市场的正常秩序和健康发展。
三、心理素质“问题化”
面对就业,大学生的心理是复杂多变的。通过几年的大学生活,他们在知识、能力与人格方面有了积极的显著发展,有着强烈的就业意愿和积极的就业动机。但在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和众多的竞争对手时,又难免出现种种心理矛盾、心理误区和心理障碍。大学生在择业、就业中由于职业目标上理想和现实的巨大反差,存在着种种心理困惑和不良的就业心理,主要表现为就业心理压力过大而产生的焦虑心理,择业中盲目比较而产生的攀比心理,自我期望值过低而产生的自卑心理及就业心理期望过高而产生的自负心理四个方面。
择业是大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的第一步,是他们人生中的一次重大转折。如何作出正确的抉择,是让每一个涉世不深、社会经验缺乏的大学生最为困惑的难题。他们在困惑面前无所适从,从而表现出焦躁、烦恼、困惑、恐慌等。在求职中,学生之间“追高比低”的现象也时有发生。一些学生在求职中经常相互吹嘘自己的职业待遇好、收入高,导致职业期望越来越高,求职变成了自我炫耀。
在激烈的求职竞争中,部分大学生由于自身条件不如他人,或者求职屡遭失败而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对自己评价偏低,他们总是以为自己的水平比别人差,单位要求很高自己肯定达不到,自己能力不行,等等。自卑的大学生不敢正视现实,在对自己的抱怨、贬低中失去了求职的勇气,严重影响了择业和就业。相反,有一些大学生是脱离实际地自大,他们既缺乏对自己的客观认识,又对就业市场、职业生活缺乏了解,一切都凭自己的主观想象。高期望驱使他们总是向往高薪水、高职位、高起点,渴求高收入、高物质回报率,并一厢情愿地对用人单位提出种种要求,将自己就业的目标定得很高,即使找不到合适的单位也不肯降低就业期望值,容易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并产生偏执、幻想、自卑、虚伪等心理问题,并可能导致择业行为的偏差。
四、创业意识“荒漠化”
很多大学生把接受高等教育看成是一种投资,多年的寒窗苦读后,他们渴求走上社会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实现自身的价值,这无疑有着积极的意义。
但是,目前的在校大学生基本上是独生子女,一些人从小就在优越的家境中长大,存在着依赖性强、怕吃苦、讲享受的现象。部分大学生思想道德观念、敬业精神、艰苦奋斗精神明显淡薄,尽管目前就业形势比较严峻,他们在就业时还是过多地为个人利益患得患失,在职业的选择上,盲目攀高,一味追求大城市、大公司、高收入、高福利、公职和干部身份,而不愿意到基层、农村、私营企业、民营企业去开创事业。
可见,在新形势下,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我们必须正视它,认真去分析存在的这些问题,从而为做好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增加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对性和实效性提供强有力的根据。
参考文献:
[1]何亦名,张炳申.高等教育大众化之后毕业生就业问题分析[J].高教探索,2006,(01).
[2]浦瑛瑛.大学生就业心理剖析及调适优化途径[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06).
[3]周甲禄.大学生就业难难在何处[N].经济参考报,2007,(06).
[4]李洪彦.大学生就业制度创新探析[J].交通高教研究,2007,(07).
[5]沈履平.高校毕业生就业中的诚信缺失及其对策[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8).
[6]杜祥军.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广场,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