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树银花落,万点星辰开。”
这是前不久在网上疯传的一条爆款视频。
传承千年的非遗绝技——打铁花,在视频里浴火重现,吸引了超过2亿人次围观。
视频里,一个纤瘦的年轻女孩抡起柳木棒,将1600度的铁水打上高空,化作漫天华彩,遍地生金。
这个女孩叫江寻千,被网友们称为“第二个李子柒”。
是位美食博主,也是“确山铁花技艺”的第一个关门女弟子。
打铁花是盛行于豫晋地区的民间传统烟火,已经流传了一千多年。
艺人们赤膊上阵,将千余度高温的铁水装在柳木槽里,用木棒从下方用力向上击打,呈现出璀璨星光,给乡民们带来无限欢乐。
但由于危险系数太高,如今这门手艺正面临失传。
两年前,江寻千偶然在网上看到了打铁花的视频,被极具力量美感的恢弘场面深深震撼,萌生了想要学习打铁花的念头。
一开始,团队里的几个小伙伴并不同意,他们觉得风险太高,“万一毁容了,团队就得散伙”。
拜访了国家级非遗“确山打铁花”的传承人杨建军师傅后,同样得到了否定回答:
“太危险了,女孩的力气不够,做不到的。”
“要是烧着了烫着了,那可是一辈子的事。”
打铁花时需要将铁屑打的又高又散,让铁水打出蒙蒙细雨的感觉,下落时才能尽快冷却,不容易烫伤人。
这一过程不仅是对技巧的考验,更是对力量的考验。
因此,千百年来只有臂力较大的男性才会选择学习这一技艺。
但,江寻千想试试。
力气不够,就技巧来凑。
那段时间,她举着大木棒子,打石头、打沙子、打水花。
整整两个月,她没给自己放过一天假,因为用力过度,有时累得连筷子都拿不住。
“甚至晚上做梦也在打铁花,吃饭的时候手都不由自主地打铁花。”
靠着长时间的重复练习,江寻千努力让手形成肌肉记忆,以求每一次都能精准命中凹槽正下方,提升铁水高度。
“无他,唯手熟尔。”
最终,她在广袤沙漠里,用绚烂的一击,还原了打铁花的极致浪漫。
视频拍摄结束后,江寻千的衣服被落下的火花烫出了许多洞,头发被烫掉了好几把,皮肤上也留下了密密麻麻的烫伤。
但听着伙伴们激动的欢呼声,看着师傅欣慰的笑容,江寻千觉得一切都很值得。
她做了千百年来,没有女生做过的事。
95后的江寻千曾是一名游戏原画师。
游戏是个辛苦的行业,很长一段时间里,江寻千从没在下班时看见天亮的样子。
“特别累,一点点磨灭着我对画画的热爱。”
生性热爱自由的江寻千觉得生活不该如此,决定换一种工作方式,辞职在家做自由原画师。
成为美食博主对江寻千来说是个意外。
为了让妈妈知道自己有在好好吃饭,她会将做饭的过程拍摄下来,上传到网站上。
没想到这个无意之举,吸引了颇多关注。
在江寻千的视频里,果冻猫咪Q弹可爱,萌化人心;
米饭小熊会乖巧地在瓷盘上酣睡,治愈温暖;
白糖能被做成晶莹剔透的水扇,再用画笔添上几尾小鱼。
阳光下轻轻摇摆,流光溢彩。
普普通通的食材到了这个女孩的手下,变得有趣别致,以烟火气息熨贴着粉丝们疲惫焦虑的心。
随着制作视频的熟练,自幼喜爱非遗文化的江寻千开始把目光投向传统手工艺。
在江寻千眼中,中国传统文化的“好东西太多了”。
为了学习糖画技艺,江寻千苦练两个多月,以勺为笔,融糖为墨,在白板上勾勒。
从2D变成3D,一件件糖画作品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淋漓展现着艺术的魅力。
不辞千里到贵州拜师学艺,制作苗族银帽。
日月星辰、花鸟鱼虫、飞禽走兽在她的一锤一打下,被刻进银饰。
十多斤白银凝练而成的这顶头饰,是风景,亦是信仰。
“花不凋零根不死,东篱岁岁茁新生。”
作为我国最早意义上的“永生花”,通草绒花曾是戴在大清皇后青丝间的心爱之物,美而不俗、贵而不奢。
为了传承这永不凋零的美丽,江寻千翻阅古书、观看纪录片,最终用千缕绒线还原了经典。
制作几近失传的龙凤花烛;
编织古代灯会的鲤鱼花灯;
描摹艳若桃李的京戏名伶;
她在用自己的方式,娓娓道来地向大家讲述非遗的故事。
在视频评论区里,“李子柒”的名字被频频提及,但江寻千并不认为自己是“第二个李子柒”:
“那些评论可能看李子柒不多,看我也不多,我们从选题、场景到视频表达方式没有一点相似的地方,我们唯一的相似点就是中国风。”
而谈到坚持做非遗内容的初衷,江寻千认为,现在其实有很多年轻人对于传统文化,尤其是非遗,是非常感兴趣的。
“只是他们往往缺少了接触的桥梁。”
只有被看见,才能被热爱。
所以,她愿意做那条“被看见”的桥梁,通过视频让更多人了解非遗,让古老的文化得到真正传承。
在大家的印象里,“非遗”两个字就像博物馆里古老的藏品,供人观赏,离我们的生活异常遥远。
跨越时间的距离感让很多珍贵的技艺正在被遗忘,面临失传的风险。
令人欣慰的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最近几年,有愈来愈多的年轻人满怀赤忱,愿意走进这片领域,把非遗推到时代的面前。
“面人郎”的第三代传承人郎佳子彧,从三岁开始学习捏面人。
与父辈不同的是,这位95后的非遗传承人在钻研技法的同时,不断尝试在作品中融入现代元素,用创意重构面人的形象:
抗疫期间的钟南山院士人物象、光怪陆离的山海经、网友们耳熟能详的葛优瘫……
郎佳子彧试图用与众不同的创意风格,在新与旧的交替之间,寻求“捏面人技艺”的新生。
指画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一种特殊画法,曾入选2006年辽宁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
但由于从事指画创作的人数较少,这一艺术形式鲜少被大众熟知。
被网友们称为“指画大神”的阿琨,以手代笔,蘸墨着色,将在纸上作画的视频上传到网站上,并参与“谁说国画不抖音”的挑战,掀起了一大批狂热关注。
甚至吸引了包括明星潘粤明、中国诗书画研究会副会长郑彦英在内的5万多名粉丝参与其中。
让原本无人问津的指画技艺在一夜间家喻户晓,广受喜爱。
90后苏绣技艺传承人杨雪, 大学毕业后创办了自己的苏绣工作室,并在网上免费教授了一年的苏绣课程,创下一节课超百万点赞、近千万人观看的记录。
“对于很多不了解苏绣的人来说,苏绣总有一种高阁之上的感觉。但我想把它绣出平凡大众喜爱的样子,让更多人感受到苏绣的美。”
拉近非遗和普通爱好者之间的距离,让传统手艺得到更广泛的传播,是杨雪的私心,亦是匠人的希冀。
每一项非遗,都曾是大众喜闻乐见的流行。
不管是江寻千,还是其他的非遗传承人,这些步履不停的年轻人,都在尝试着探索一条新的路径,让非遗以新的方式,重新连接生活。
当人们能从一项技艺中获取欢乐时,才会愿意去接触、去了解、去学习。
倘若有一天,非遗成了日常生活中触手可及的存在,便是对这些传统文化最好的传承。
点个「在看」,让这些“年轻的匠人”被看见,让非遗文化走进更多人的生活。
让非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