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则徐纪念馆内景(资料图)
林则徐的《十无益》
林则徐蜡像(资料图)
1839年9月,林则徐在巡视澳门后,针对世风日下的时弊,以54岁的人生阅历,写了类似格言的十句话,俗称“十无益”,现立碑于珠江边海印桥脚。这是林则徐的修身做人准则,也是他以德存世的范本。
“十无益”讲述了一些朴素的做人道理,既有实用主义精神,又充满思辨的光芒。它不但指导了林则徐的人生,对后人行为处事也有借鉴意义。
父母的言传身教产生直接影响
东南快报记者在网上查询发现,“十无益”不但传诵久远,还有多个版本,有的排列顺序不同,有的表述不甚准确,还有根据自己的理解而诠释。目前在福州市林则徐故居纪念馆,有供观瞻的林氏手书的“十无益”,标注为“道光庚子春日林则徐敬书”,并有林则徐阴、阳两具印章为证,应该是比较准确的版本。
“十无益”的全文是:“存心不善,风水无益;不孝父母,奉神无益;兄弟不和,交友无益;行止不端,读书无益;心高气傲,博学无益;做事乖张,聪明无益;不惜元气,服药无益;时运不通,妄求无益;妄取人财,布施无益;淫恶肆欲,阴隲无益。”
林则徐能提出“十无益”的做人准则,是跟他的人生经历有着密切关系的。
林则徐是福建侯官人,嘉庆年间进士。他也是一位虔诚的佛教信奉者。林则徐年幼时家中贫寒,父亲是私塾的先生,微薄的工资难以维持一大家子的吃穿用度。每到晚上,点一盏油灯,男孩子读书,女孩子则和母亲做一些女红来贴补家用。平时难保温饱,只有到了除夕之夜才能吃上一顿素炒豆腐。尽管如此,林则徐的父亲却很爱资助人,只要粮食多一点,林则徐的父亲就拿去送给别人,从来不收别人的钱,只当作布施给大家。一年春夏,青黄不接,林则徐的父亲将家中仅有的一点粮食借给了人家,自家人却饿着肚子,后来,林则徐的父亲和母亲挖回野菜让孩子们充饥。父母的言传身教对林则徐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因此林则徐一生都廉洁奉公,垂范后世。
后来,林则徐虽然身居要职,公务很忙,但还是坚持每日早晚功课。他将《金刚经》、《佛说阿弥陀经》、《心经》、《往生咒》等佛经写在四寸见方的小本子上,便于在旅途中坚持早晚课诵,从这点可见他精进修持之一斑。
林则徐早年曾修治黄河、白茆、浏河等水利,使一方众生免除水患、干旱之灾;曾力排种种干扰和压力,严禁鸦片,成绩卓著,使许多百姓摆脱迷毒之害;鸦片战争爆发又严密设防,使英军在澳门无法得逞,力使中土人民免于侵略者的奴役蹂躏;为了国家的强盛,民族的兴旺,曾派人翻译外文书报,编成《四洲志》,借此学习、借鉴外国人的一技之长。
要学做事,先学做人。鸦片战争前夕林则徐针对世风日下的时弊,也是为了规整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方式,于1839年9月巡视澳门后,在前山写了《十无益格言》,这其实也是他54年人生经历的思考和总结。
林则徐后代把“十无益”作为家训
林则徐纪念馆馆长陈继勇介绍,“‘存心不善,风水无益’开篇首讲‘立人’。人者,仁也,心存仁善胜过最好的风水。‘父母不孝,奉神无益’、‘兄弟不和,交友无益’讲的是‘待人’。如果连自己最亲密的父母、兄弟都不能好好相处,又何谈其他呢?”
“行止不端,读书无益”、“心高气傲,博学无益”、“做事乖张,聪明无益”讲的都是“处世”。“读书”、“博学”、“聪明”的前提是要学会做人。如果不能文明礼让、友善待人、和谐相处,那么即使学识再渊博,也终不为世人及社会所接受。
中国传统文化讲究“为人处世”,林则徐恪守的“十无益”,其实也是教你学会“做人”,然后再讲“处世”,这与林则徐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是相符合的。正因为林则徐有了这样的正确认识,才能在那个年代,抒写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壮丽篇章,也才有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宽广胸怀,成为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在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林则徐第六世孙女林祝光说,她从小就听闻父辈们的告诫,作为林公的后代,把“十无益”作为为人处世要遵照的家训,用实际行动为林公争光。后人们也谨记林公的家训,勤奋又低调,很少有人经商,大多从事科技、教育行业,或者在政府部门上班,都在自己的岗位上有所建树。
“十无益”传承中国传统士大夫文化
林则徐纪念馆工作人员表示,“十无益”不但深得为人处世宗旨,并且包含着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现实中常见这样的例证:著述等身却行为不端;痴迷于风水相助却不求自身长进;近不侍父母却远敬神灵……这些人都在用对身外之物的追求,而忽略和掩饰对自身的修养。一个人对给予生命和扶助成长的父母不事孝悌,必定手足不和,糠草不吝,焉能帮助和关心他人?一个依靠外在神力而幻想事业有成者,哪会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毅力?
林则徐的这种朴素的唯物主义观念在中国传统士大夫文化中是有传承的。白居易在读崔子玉的《座右铭》后,“余窃慕之,虽未能尽行,常书屋壁。”他在其后的《续座右铭》中写道:“无以意傲物,以远辱于人。无以色求事,以自重其身。游与邪分歧,居与正为邻。”就是说,不要一意孤行,傲气凌人,这才能远离他人的羞辱;不要用巧言令色的手段去谋事,以尊重自己的人格;交友时要远离奸邪的人,生活要与君子为伍。他还写道:“修外以及内,静养和与真。”强调内外兼修,静养使其祥和真诚。其实,自我的充实提高,远胜过风水和神灵的佑护。不必舍近求远,舍本求末,而应寻找和挖掘自身的能动性。
“妄取人财,布施无益;淫恶肆欲,阴隲无益。”靠欺骗和掠夺他人财富,即使乐善好施也不能抵消罪孽,事后行善而多积阴德(即“阴鸷”)也枉然无益。它告诫人们,不可以善小而不为,以恶小而为之。切记“乱花渐欲迷人眼。”
为官清廉全家落居在低洼地带
林则徐在“十无益”中,用他的观点来看,当今社会中有些人正在用真诚和执著,寻求这样的不良后果,在自身心理障碍的支配下,实施了错误行为。
“有欲刚则无,此际伏病根”是林则徐《答陈恭甫前辈寿祺》诗中的两句,揭示了“贪欲”是腐败的根源。位于鼓楼区文藻山与通湖路交叉处的林则徐故居,是林则徐为官清廉的见证。这里地势低洼,洪水季节常被水淹,历来是平民聚居之处。唯有林则徐,以“历官十四省,统兵四十万”的显赫,却让全家落居在这块极不起眼的低洼地带。为官期间,官府曾提出想帮林则徐重建故居,但被他拒绝了。林则徐在探亲、守制及告病返乡时均住于此,曾苦于洪涝,想另购住房,但无力购买。他没有现银分给儿子,只有价值三万两银子的田屋产业,每个儿子分得价值一万两银子的不动产。曾国藩曾对林公的清廉评价说:“闻林文忠公三子分家各得六千串,督抚二十年,家私如此,真不可及,吾辈当以为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