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左宗棠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1859年,左宗棠奉命回到湖南老家,招募了5000余人,组建了一支军队——楚军。由于军情紧急,楚军只训练了两个月,左宗棠就带着他们奔赴战场。
当时,曾国藩驻扎在安徽祁门,指挥湘军围攻军事重镇安庆。按照曾国藩的意思,是要左宗棠率领军队,直奔安徽。但是,左宗棠认为,“先将江西兵事饷事逐为经画,亦当务之急也”,便带领楚军从长沙取道醴陵,借道江西前往祁门与曾国藩会合。
在进军途中,左宗棠获悉太平军已经占领徽州,便经由南昌过乐平,于1860年12月进驻江西景德镇。后来发生的事实证明,左宗棠这一个举动十分高明。
从地图上我们可以看出,祁门是安徽的南大门,景德镇是江西的东北大门,两地直线距离还不到300里,景德镇相当于祁门的大后方。左宗棠认为,祁门扼守要冲,地理位置极为险要,是兵家必争之地,曾国藩将湘军大本营设在祁门,很容易遭到各路军队的围攻。景德镇为“江省前门,涤公祁门后户,傥有疏失,不堪设想”,因此,他一定要想方设法控制住景德镇,确保湘军大本营的安危。
从内心讲,曾国藩对左宗棠这支新练的楚军并不看好。他当初组建湘军后,与太平军作战时胜少败多,经常被太平军打得屁滚尿流,其中在靖港之战和湖口之战中,两次差点自杀殉国,引为一生憾事。他据此判定,虽然左宗棠在行军作战方面的确有一套,但毕竟跟自己一样,也是书生带兵,因此楚军在创建之初,一定会有同样的经历。
可是,出人意料的是,左宗棠率领楚军进驻景德镇后,10天之内与太平军打了3场战斗,结果三战皆胜,毙伤敌人数千,自己却只有1名军官受伤、2名士兵阵亡,还收复了德兴、婺源两城,取得了堪称辉煌的成绩。
这相当于是左宗棠送了曾国藩一份见面礼。
曾国藩闻讯,喜滋滋地说:“左季翁明日可到祁门,吴退庵昨日已到。贵溪股匪,已于二十三日被左军击败,杀贼近二千也。”
12月9日,左宗棠亲自来到祁门,拜见曾国藩。这是他们分别一年后的第一次见面。曾国藩远远地出来迎接左宗棠,亲热至极。两天后,曾国藩致信胡林翼说:“左帅来祁已两日,精悍之色更露,议论更平实,脑皮亦更黑。”
在那以后,左宗棠就驻扎在景德镇,成为祁门的一道坚实屏障。
太平军在江西与左宗棠交手后,认出了他这个老对手,不敢掉以轻心。不久,太平军大举进攻祁门时,专门安排了英勇善战的黄文金率领5万人马前来攻打景德镇。
在太平军的进攻下,祁门外围的屏障建德、彭泽、都昌、鄱阳等地纷纷陷落敌手。
12月15日,太平军从三面向祁门发起进攻,曾国藩惊恐万状,写下遗书:“余忝窃高位,又窃虚名,生死之际,坦然怡然。惟部下兵勇四五万人,若因断饷而败,亦殊不忍坐视而不为之所。家中万事,余俱放心……”
语调凄凄惨惨戚戚,大有生离死别的意味。
那时候,只剩下左宗棠驻守的景德镇还没有丢失,成为曾国藩最后一线生机。左宗棠率领楚军奋勇作战,在湘军悍将鲍超的配合下,实施前后夹击的计谋,终于击败了黄文金。黄文金身负重伤,含恨而去。
战后,曾国藩奏报朝廷,为左宗棠和鲍超请功:“逆首黄文金为著名枭悍之寇,自扑陷建德、浮梁等县。其时,臣在祁门,三面皆贼,仅留景德镇一线之路以通接济。该逆欲得甘心。赖左宗棠之谋,鲍超之勇,以守则固,以战则胜,乃得大挫凶锋,化险为夷。”
朝廷将左宗棠由四品京堂候补升为三品京堂候补。
这是左宗棠亲自领兵以来的第一场硬仗,不但打败了数倍于己的敌人,还拯救了曾国藩。
对左宗棠和曾国藩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晚清名臣曾国藩和左宗棠可谓是绝代双骄,两人都才情横溢,而且功绩突出。但鲜为人知的是,两人却是水火不容的死对手。下面,就来细数一下他们之间的恩怨。
左宗棠才华横溢,据悉,很多官场大僚都对他“一见即惊”。两江总督陶澍见到20多岁的左宗棠时,一眼就认定他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主动和他订下儿女亲家。云贵总督林则徐对他也是“一见倾倒,诧为绝世奇才”。
左宗棠年龄比曾国藩小1岁,但他却比曾国藩早2年考中举。然而,正当他对科举中榜信心十足时,却遭遇当头一棒——科举会仅入围“中第”,同时,当时湖南的名额已经满了,最终他名落孙山。遭遇打击,左宗棠痛定思痛后,重振精神,决定再重考科举。然而,三年后,他再次落榜了。而这时的曾国藩却被考中了。
而接连两次受挫,左宗棠失望之余,发誓从此不再参加科举考试。果然,之后左宗棠之回到家乡读书教书育人了。左宗棠在经历人生苦旅,但曾国藩却飞黄腾达,他在官场上青云直上,地位和权势那是一年要比一年好,仅用十年的时间就从朝中小官做到了礼部侍郎的二品高阶。
再后来,曾国藩更是趁着太平军肆虐湖南创立起湘军;并让湘军成为晚清镇压太平军起义的强力军队。自此,曾国藩就成了晚清朝廷的最牛大臣,而在他的带动下,汉族官员也开始崛起。
这期间,“大器晚成”的左宗棠也时来运转,成功进入了张亮基和骆秉章的湘军幕府,八年的幕府生涯让他声名四起,因为业绩突出,他的才能也慢慢得到了朝廷的认可。出人意料的是,朝廷想让他入朝为官时,他却拒绝了,原因很简单,对当年科举屡次不中而耿耿于怀。
再后来,曾国藩极力向朝廷为左宗棠推荐,清廷破格任命左宗棠为浙江巡抚。之后左宗棠开始发迹,渐成朝廷重臣。曾国藩除了对左宗棠有提携之恩外,还有两大恩。
一是“救命”之恩。左宗棠还在当幕僚时,嫉恶如仇的他曾经辱骂过朝廷命官,结果被人到朝中“打小报告”,这事如果闹大了,左宗棠是要掉脑袋的。幸亏曾国藩为他四处奔走请人为他到皇帝面前说情,才使得他得已平安无事。二是“帮助”之恩。左宗棠的楚军也是在曾国藩的帮助下才组建成功的。
按理说,左宗棠应该感谢曾国藩才对,然而左宗棠却非常瞧不起曾国藩。左宗棠总认为曾国藩只是运气逆天,才在官场上如鱼得水的。论才华,他比曾国藩强上百倍。
也正是因为这样,左宗棠非但不感恩曾国藩,还在背后捅曾国藩的刀子。一次,曾国藩借父亲病逝,打了辞职报告,此“撂挡子”来胁迫咸丰帝给他督抚实权,结果却得了“闲职一身轻”。以此,左宗棠非但不同情安慰他,反而在他的伤口上撒盐,到处说曾国藩的坏话。
对此,曾国藩并没有计较,后来曾国藩时业运转,重新出山时,还是极力向左宗棠示好,但左宗棠依然对他下黑手。后来,曾国藩所率的湘军经过长达10余年的奋战,攻破天京城,平定了太平军后,没有擒住洪秀全的幼主。
对此,曾国藩上表朝廷之时撒了谎表示幼主已焚烧而死。结果左宗棠立马跳出来揭发他,并把幼主逃走的危害扩大化。结果朝廷对曾国藩的作为给予了“严厉”批评,并劳苦功高的他很是猜忌。曾国藩后来无奈之下,只好主动撤掉湘军,并卸任两江都督之职,才得以保全性命。
而经过这一次,曾国藩也彻底和左宗棠决裂了,两人成了朝堂的政敌。其实,曾国藩之所以会“翻脸”,并不是他的气量不够,而是他有意为之,他做戏给朝廷看,他浴室知帝王最忌讳重臣抱团。他唯有左宗棠水火不容,才能保住乌纱帽和性命。
而左宗棠真正大放异彩是晚年,公元1873年,肃州城久攻不克, 62岁的左宗棠爱国心切,他不顾身体不适,抱病从兰州启程,前往肃州督战,很快厘清了整个甘肃。之后,左宗棠又决定收复新疆。左宗棠得到了军机大臣文祥等人的支持,清 *** 最终艰难地做出了出兵新疆、收复失地的决定。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还授予他筹兵筹饷、指挥军队的大权。
之后,左宗棠移驻肃州,开始西征之旅。到了1878年时,左宗棠已经收复了除伊犁之外的整个新疆。公元1880年,已是古稀之龄的左宗棠带领卫队,抬着一口黑漆的棺材前往新疆,抱定决心,不惜要与沙俄打一仗。就在他抵达新疆哈密,就地设立行营时,左宗棠在哈密忽然接到圣旨,2个字:回京。
年至七十,抬棺西征,却不得一战,左宗棠只能含泪而归。但左宗棠一直对曾国藩不服气的,因此,晚年他作的《铜官感旧图》的画序就表明了他心中所想,他认为当初曾国藩在靖港因大败投江自尽成功了,天下离了他还是会有救的;因为还有他左宗棠在。言外之意就是若曾国藩挡了他的道,若是他命陨这天下第一的功名就是他的了。
1885年,左宗棠病逝于福建福州,享年73岁。左宗棠病逝后,朝廷追赠太傅,谥号“文襄”,并入祀昭忠祠、贤良祠。然而,清朝文官最高等级的谥号,便是“文正”。清朝近300年时间,只有8名文官获得了“文正”的谥号,曾国藩便是其中的一个。而左宗棠的“文襄”谥号排在清朝文官的第二十三位,单从此来看,曾国藩和左宗棠已由此分出了胜负。
左宗棠和曾国藩第一次见面的时候两人就感叹英雄相见恨晚,一副惺惺相惜的样子,但其实左宗棠就已经看不起曾国藩了,在我们看来雄才大略的曾国藩在他看来却是才略平平。
第一印象就奠定了左宗棠对曾国藩是一辈子的看不起。曾国藩在当时已经是湖南籍的在朝官位最大的了,而且一直名声很响亮,明达干练。但是曾国藩气质却非常朴素,而且有点儒钝。很多事情都是深思熟虑之后才给出意见的,和当时侃侃而谈的左宗棠无法相比。再加上左宗棠这人向来刚愎自用,恃才傲物,却无奈一直不中举,成了他的痛点,因此他异常痛恨科举,经常批判那些中举的人,而和他同龄的曾国藩就是此类同痛恨的人,中秀才进士点翰林,不停地升迁官运亨通。因此让他从心里就对曾国藩特别不屑,不愿正视曾国藩的好。
再加上曾国藩的湖南团练一直需要左宗棠的的策略,导致左宗棠更加轻视曾国藩。
本文地址:https://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24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