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达 李浛芃 陈兆帅
“谨以白头之约,书向鸿笺。好将红叶之盟,载明鸳谱”“特此登报,敬告亲友”……行文简短却不失浪漫。结婚启事登报突然击中了当今年轻人的心。最近,为满足广大苏州读者的需求,《姑苏晚报》推出了“家有喜事”专栏,吸引不少新人争相宣誓爱情。为何这一颇具年代感的方式,成为新婚夫妇心中的浪漫“文艺复兴”?记者对此进行了一番调查。
用纸质版的浪漫“昭告天下”
媒体推出定制化登报服务
“纸质版的浪漫谁懂啊!”近日,#原来结婚也可以登报#等相关话题,冲上了各大社交平台热搜榜。《姑苏晚报》官方微信号后台也收到不少新人的咨询。记者在小红书、微博等多个社交平台上搜索发现,不少网友晒出自己在报纸上刊登的结婚启事,而且多为95后、00后年轻人群体。
在报纸版面上,这些启事一般只有豆腐块大小,但这种既复古又新颖的玩法,让很多人颇为羡慕。“我们觉得结婚是增喜气、添福气的一件大事,选择结婚登报,一方面觉得很有纪念意义,很有仪式感;另一方面,想向大家传递这份喜讯。”首对在《姑苏晚报》头版刊登结婚启事的新人冯琪欣、谈佳琪告诉记者。
如今,年轻人通过登报的方式,将结婚喜讯“昭告天下”,展示他们的爱情和承诺。同时,他们也将传统文化融入生活,表达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记者在一条点赞、收藏近5万的小红书笔记中看到,博主以“如何让自己的领证脱颖而出”为题,分享的第一条创意点子就是“登报结婚”,配以结婚启事的报纸照片。而以关键词“结婚登报”进行检索,记者也发现了很多网友晒出自己在报纸上刊登结婚启事的喜悦,以及分享经验和教学登报的流程帖。
年轻人对纸媒的追捧,也让不少媒体推出定制化的结婚登报服务,为年轻人提供设计制作个性化、特色化版面。按照媒体给定的模板填写信息后,选择刊登时间、次数,还能拿到当天出版的报纸留作纪念。
登报结婚并不新鲜
民国时期就风靡一时
实际上,结婚登报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在信息传播不发达的年代,许多人会通过报纸知会亲友自己的人生大事。
1912年,国学大师章太炎在42岁时为自己登报征婚,引起社会各界广泛讨论。他在《申报》上刊登了一则“征妻启事”,内容如下:“本人章太炎,男,四十二岁,身体健康,无疾病。现在上海居住,从事教育工作。因为没有妻子,生活不便,故想寻求一位合适的女士为伴……请来信联系,并附上近照一张。”这则启事在当时引起了轰动,有不少女士给他写信表达了爱慕之情。最终,章太炎与一位名叫王蕙芳的女士结为夫妻。
除了征婚外,结婚登报也是一种常见的形式。当时的社会风气比较保守,结婚是一件大事,需要经过家长同意、得到亲友祝福。因此,许多人会在报纸上刊登结婚启事,通知公众自己的婚姻状况,并表示感谢和祝愿。1927年,19岁的王映霞与郁达夫登报结婚,开始了中国现代史上一段著名恋情。他们在《申报》上刊登了结婚启事。值得一提的是,1939年,郁达夫又在香港《星岛日报》上登出启事——达夫与王映霞女士已于本年三月脱离关系,嗣后王女士之生活行动完全与达夫不涉,诸亲友处恕不一一函告。谨此启事。
登报结婚在民国开始流行,这与当时的社会变革和婚姻法不完备有关。民国时期,很多人主张自由恋爱、反对包办婚姻,但是由于传统观念和家庭压力的影响,很难得到父母和亲友的认可和祝福。因此,他们选择在报纸上公开自己的婚姻关系,既是一种通知和宣传,也是一种凭证和抗争。
从诗经风到搞怪邀约
展示浪漫和个性
在互联网发达的当下,为什么结婚登报这种复古的方式会在年轻人中流行起来?它有什么魅力吸引这些追求时尚和个性的新人?
对此,中国心理学会注册心理师覃小珊认为,当代社会,人们不仅追求幸福的生活,也注重生活的仪式感和纪念意义。“在这个快节奏、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往往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庆祝和纪念自己的重要时刻。”覃小珊说,结婚启事登报作为一种传统又新颖的方式,能满足当代人对于浪漫和个性化的渴望。通过在报纸上公布自己的喜讯,不仅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和传播,也能增加喜事的隆重性、礼仪性,让新人和亲友都沉浸在喜悦和祝福中。“婚姻是终身大事,是需要仪式感的,公开宣告喜事,对增强彼此的委身感有促进作用。”
在苏州民俗专家柯继承看来,婚姻是人生大事,素有小登科之称,就该热热闹闹、喜气洋洋。“由于是喜事,所以要公开。”柯继承说,结婚登报不单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也是一种传承创新,它体现了中国人对婚姻的尊重和祝福,具有永久纪念意义。结婚登报的内容通常包括新人的姓名以及一些诗词或祝福语,表达了新人对彼此的爱情和对未来的期待。“结婚登报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向社会公布新人的婚姻关系,也是一种具有文化意义的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