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有一种怪象在现实世界中不断蔓延着。360行,可能每一行都或多或少受到它的侵袭。今天我要说的就是这一种怪象。
先来谈一个名词:黑科技。这个词语最早出自日本小说家贺东招二的著作《全金属狂潮》,用以形容以人类现有的世界观无法理解的猎奇物。而在现实世界,一些“聪明人”却抓住常人的猎奇心理,借黑科技的外表,做着不少忽悠人的勾当。
这种怪象如果用中国几十年前的老话形容,不就是浮夸风吗?如果借用时髦点的说法,这些“黑”科技看似高大上,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令人费解的是,这些“黑”科技在很多行业都普遍存在着,始作俑者更不乏常人眼中的“精英”和“知名企业”,更有无数的小白被蒙在鼓里。
今儿,咱们就来吐槽吐槽那些“然并卵”的“黑”科技。
1. 读心术
想象一下,你看着朋友的眼睛或者他的肢体动作,就可以准确的猜出他潜意识的想法,这是不是很高大上呢?但现在医学界的一些学者却在痴迷一种更疯狂的研究,读心术。
在国外,有人试图通过新兴的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来分析大脑活动,并把大脑生成的反应逆向翻译成人类语言。这些专家还表示,“想象一下,将来如果有设备或手机,可以监测你是不是饿了,向你发送附近餐厅的优惠,这样的信息你愿不愿意接受呢?”
专家称如果这能应用于人类,便可用来操纵大脑,包括删除痛苦的回忆、制造精神药品和植入虚假记忆。
操控大脑,果然是脑洞大开呀。不过细细思量一下,大脑如此复杂和高级,如果完全被机器破解甚至操控了,甚至被用于商用,真的是一件好事吗?索性的是,这个所谓的“读心术”研究还处于婴儿阶段。更多的权威医学家则相信,这种所谓的读心术其实是天方夜谭,目前来看是不会成功的。
2. 生长激素抗衰老
这个“黑”科技的始作俑者则是美国抗衰老医学科学院,这个神秘组织近20年来持续鼓吹,给中老年人不断补充生长激素,就将会变得像青年人。然而,真的有不少有钱想活命的人,不惜花费上百万长期注射这种生长激素。结果自然是没有什么卵用,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没那么容易打破的。
而在美容行业,几十万元一针的羊胎素也很火热,也就是说把羊胎盘组织引入人体内来试图提高细胞活力,来延缓衰老。在科学上,这种做法被普遍认为是难以站住脚的,但依然有不少爱美人士趋之若鹜。事实上,这种注射异种细胞的做法具有非常大的危险性。
看了医学行业的两个例子,接下来咱们来看“黑”科技的重灾区——汽车行业。
3. 脑控驾驶汽车
在我看来,脑控驾驶甚至是超越无人驾驶的存在。而这项酷炫概念的提出者,竟然是国内汽车品牌长城哈弗。最近在长城汽车科技展,他们就展示了所谓的用意念开车。
也就是说,驾驶员首先要佩戴一只充满电且具有很多触点的特制头罩。驾驶员在第一次驾驶前,先要经过“培训”:即对着电脑进行模拟练习,必须想出“向前走”、“向后走”、“刹车”、“左/右转”四种电脑能识别的脑电波。电脑记忆这些操作电波后就会传递给驾驶系统。
这个噱头可真是要命了,试想一下,司机在路上尝试脑控驾驶的时候,稍一分心把后退当成了前进,麻烦可就大了。有意思的是,它还要求司机的头上不能涂发胶,避免影响脑信号传递。不过,长城汽车再傻也不会拿司机性命开玩笑,脑控驾驶也就是个demo罢了。
4. 宝马7系的三个噱头设计
其实我个人曾是宝马的铁粉,但看到宝马今年推出的全新7系后,实在是忍不住吐槽。因为宝马重点宣传的三项科技——激光大灯,手势控制,碳纤维车身,看起来很花哨炫目,却真心对于驾驶操作没有帮助,反而有可能会造成安全隐患。
按照宝马7的一些评测文章里说的,使用激光大灯是希望利用其照得远、穿透性好、体积小的优势提升照明效果。然而问题来了,开过车的朋友都知道,现在的汽车更多的使用氙气大灯,LED大灯也在逐渐完善。激光大灯虽然外表酷炫,但成本高昂;另一大隐患在于激光本身的辐射性,对眼睛比较有害。同时激光灯的所有优势LED大灯改进完善也可以实现,因此这个设计属于高成本,低效率的典型例子。
而宝马7系另一大设计,是把手势控制加入iDrive系统,作为人机交互的尝试。而这一设计带来的是高昂的成本,同时可能造成驾驶人员在行驶时分散精力,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很多驾驶员可能和我一样,依然是多功能方向盘的坚定拥护者。第三个是采用碳纤维车身设计,一旦发生碰撞变形,几乎是无法修复,同时维护成本也很高。
在我看来,汽车最核心的需求是驾驶,而驾驶过程最最重要的体验就是完善的安全保障。我觉得沃尔沃和奔驰做的更好一些。
时尚酷炫的外观设计固然重要,但汽车的“魂”依然是拥有一套足够强大的安全系统。前方短距探测,盲点辅助系统,自动巡航系统,自动刹车系统等这些使用在沃尔沃和奔驰上的安全科技,让驾驶变得更加安全、轻松,是值得完善推崇的汽车科技。希望宝马接下来的高端系列,不要再让粉丝失望。
吐槽完有钱任性的汽车厂商,再来看真正的科技圈江湖到底有哪儿些怪象。
5. 手机像素“缩水”的潜规则
超大光圈、2000万像素、单反级摄像功能......随着智能手机拍照需求不断旺盛,手机像素替代了跑分成为手机厂商拉拢用户的杀手锏。我们不断领略到,一些大企业渲染自家的摄像技术如何高大上,像素如何之高。然而事实上,很多手机的像素缩水和拍照质量不达标,却让各种炫目的摄像头设计回归了现实。
前几天央视就曝光了苹果、三星、诺基亚、联想等多款产品手机摄像动态分辨率不达标。其实,对于更多的国内厂商而言,手机像素缩水早已成为潜规则。而无数的手机用户对此也只能选择默默忍受。
这让我更加理解了周鸿祎在奇酷手机的发布会上,为何不厌其烦地对外界阐释奇酷的“彩色+黑白夜视智慧双摄”如何一步步实现摄像效果的最优化。敢于挑战行业潜规则,这一点还是要给老周点赞。
6. 智能电视体感操控
谈完手机,再来看智能家电。曾有一位朋友向我透露,他家里买了一台具有体感操控的智能电视,最大的好处是“可以减肥”。的确,这种设计让用户摆脱了用了几十年的实体遥控器,算是人机交互的一种。但从应用场景来看,你让用户在空中不断挥舞胳膊来操控简单的电视控制,是提升体验还是要帮忙减肥呢?毕竟看电视不是在XBOX上玩游戏,恐怕没人会坚持下来吧。
7. 可穿戴设备监测“心率”靠谱吗
既然谈硬件,自然绕不开时下爆红的智能可穿戴设备,其代表就是各式各样的智能手环。如果说统计运动情况是手环的本分,那么心率监测,甚至监测两性运动,就真的是脑洞大开了。
为了验证可穿戴设备能否准确监测心率,有不少专业人士做过验证测试。结果表明,想要在运动的状态下获得准确的心率数据,可穿戴设备就需要靠近心脏或者靠近指尖,戴在手腕上不可能准确。这从侧面揭露了,市面上的智能手环大肆渲染的心率监测功能还真的是噱头。
最后咱们再来看一起互联网领域的“大忽悠”。
8. 云视链造假
今年7月,号称天使轮估值超过6亿,将颠覆整个视频和广告行业的云视链被证明是彻头彻尾的谎言,也让整个互联网行业重新反思很多创业团队的技术造假问题。
云视链称该平台使用了“虹膜识别、瞳孔运动、物体搜索、自动交互的人工智能技术”,用户可以点击视频中的物品或人,实时获取与之相关的信息,可广泛应用于电商,科教,娱乐等领域。
与视频直接交互,这听起来很玄乎。然而媒体和专业的网友很快发现,云视链不仅涉嫌抄袭其他公司的相关技术,同时在实际的产品应用中没有实现诸如虹膜识别、视频中物体智能识别等功能,应用性很差。至此,这家公司陷入了抄袭门和造假门。
总结来看,这些然并卵的“黑”科技可以在这么多的行业里滋生甚至壮大,一方面是忽悠者耍手段,另一方面则是不健康、不健全的市场为他们创造了客观环境。尽管我们不断呼吁创新,也相信人类的想象力不应该被设限,但我们也不能忘了时代和科技发展的客观规律。
本文地址:http://xiaoguoguo.dbeile.cn/quote/1127.html 多贝乐 http://xiaoguoguo.dbeile.cn/ ,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