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例解析大学生就业难原因(通用5篇)
在平时的学习中,不管我们学什么,都需要掌握一些知识点,知识点也可以通俗的理解为重要的内容。为了帮助大家更高效的学习,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实例解析大学生就业难原因,欢迎阅读与收藏。
虽然我国一直强调男女平等就业,许多用人单位对已招收的男女大学生也是平等支付工资,但在录用和晋升时却有明显的性别歧视现象。据《女大学生就业供求状况调查》,在被调查的75家企业中有42家用人单位明确表示愿意招收男生,只有3家愿招女生,男女都愿招的企业26家。那么,为何会出现“好女难嫁”的现象呢?
一、导致女大学生择业难的原因
1、传统文化偏见的影响。在影响女大学生就业的诸多因素中,传统性别偏见与歧视,对男女的不同角色期待和双重标准是根本原因。尽管法律中明确规定男女平等,但数千年“男尊女卑”、“男强女弱”、“男主外,女主内”的历史文化已作为一种观念根深蒂固地存在于大部分人的头脑中。社会对女性的期待更多的是贤惠温淑、端庄持重、遵守传统、相夫教子。社会对男女两性不同的行为期待不仅影响到女性进入劳动力市场后的职业选择,同时也会影响用人单位的招聘行为,造成女大学生就业难。
2、用人单位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动机。经济学假定人都是理性的,每个人都在自己的资源条件下追逐个人效用最大化。对用人单位而言,即利用可获得的生产要素组合追逐利润最大化。总之,用人单位要全面衡量使用某种劳动力的“性价比”。由于生理因素、婚姻因素,以及生育保险费用和女工劳动保护费,等等,使得“女牌”劳动力的“性价比”低于“男牌”劳动力,这是女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3、近几年高校扩招的影响。从1999年起,我国连续扩大招生规模,使高等教育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据有关统计,200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115 万,2002年为145万,2003年达到212万,2004年是250万……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而社会上的人才需求增长则是缓慢的或与往年持平。整体就业呈现供大于求的形式,是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客观因素。
4、女大学生自身特点。首先,男女两性在生理上存在差异,大多数女性在体力和精力上往往不如男性,这是众所周知且无法选择的。男女两性生命周期的显著差异就是女性承担着生育孩子和哺乳的任务,由此必然造成女性职业生涯的中断。这种生理上的差异及由此导致的生命周期的不同,与传统的家庭角色观念相结合,造成了女性在就业中的不利地位。其次,女大学生本身受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据2002年5月对南开大学的一项调查表明,15.3%的女生同意“女研究生相当于男本科生”这种歧视女性的说法,自己就认为女不如男。这说明女大学生也未能摆脱世俗的男女性别观念,女性自身在这一过程中也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上述导致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因素不是各自孤立起作用的,它们往往交织在一起。并且,克服这四个因素有一定难度。
二、女大学生择业难的对策
1、转变观念,为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创造更好的文化与制度环境。全社会要致力于消除文化观念中的性别歧视和性别偏见,广泛树立公平竞争意识;特别是在制度方面,建立以“男女平等”国策作为唯一标准,广泛宣传男女平等等基本国策和女大学生就业的战略意识;传媒要加大对成功女性的宣传,树立成功,多样的女大学生形象,公正评价女大学生的工作能力,要改变社会对男女价值的评价体系,充分发挥女大学生的优势。
2、国家应制订相关政策,完善有关法律法规。针对用人单位对女大学生工作后一系列问题的担忧,国家应制订具有可操作性的两性平等就业政策,以切实保障女大学生的利益和用人单位的利益。可以借鉴挪威、瑞典、希腊等国的'做法,即通过立法对女性从业者达到一定比例的企业在税收上给予一定的优惠,从而鼓励企业吸纳女性就业,提高女大学生就业率。
3、积极发展家政服务业,促进家务劳动社会化。女大学生工作后面临结婚、孕期、哺育幼儿成长等事务,这占去了女性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也是用人单位不愿接受女大学生工作的主要原因。各国实践表明,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是加强家政服务工作的社会化专业化,使女性从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放在工作上,从而提高其在就业上的竞争力。
4、女大学生自身应该与时俱进、更新观念、自我完善。女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彻底摒弃“女子无才便是德”及“女性是弱者”等传统观念,不断用新知识、新理念丰富自己。在心理上要有自信心,要相信自己和男生一样有实力,要敢于竞争,克服自卑、胆小、怯懦等自身心理障碍,保持良好择业心态。女大学生要善于发挥自身优势,寻找适合自身生理特点的行业单位,开拓进取,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和职业道德,适时抓住成才的机遇。
总之,在劳动力市场上以及工作环境中存在事实上的不平等,它们对女大学生的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而克服这种不平等则需要个人和社会的共同努力。由于,女性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所以,减少这种不平等,将有助于女性和整个社会的发展。
学生仍然期望过高
大学生就业理念也存在一些误区,如“宁到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创业不如就业”,“就业难不如再考研”等。此外,据20XX年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显示,目前六成大学生月薪期望值低于3000元。但近八成的用人单位却认为大学生仍存在期望过高的现象,主要表现在薪酬、地域、个人发展机会、职位要求、行业要求、假期要求和要求专业对口等方面。
而不少大学生对此感到很委屈,由于低工资难以满足他的基本生存需要,也往往不能对他形成足够的工作激励,结果必然带来就业的多次选择和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戒备心理。
学生缺乏求职技巧
用人单位表示,部分学生在求职时往往表现得不够自信,过分紧张,回答问题时支支吾吾,表现不出自己的实力。更有一些求职者面试时弄虚作假,企图欺骗蒙混过关,谁知很快就被有经验的用人单位拆穿,不得不再次承受面试失败的惨痛教训。而这样久而久之,用人单位也会觉得大学生不诚信而丧失信心。
市场对白领需求不足
由于中国国际分工地位的处于国际分工的底部,新增加的劳动就业岗位,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就业岗位,使得中国就业上呈现“白领需求不足”的状况,这是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这一问题的存在,使得中国的大学生就业岗位与扩招之后的庞大毕业生数量之间,形成巨大的落差,而且还将因此降低大学生的谈判地位,引发其他严重问题。
文科教育质量低下
由于教学内容,几乎不针对中国的政治经济现实,学生经过大学数年的'学习之后,对于现实社会的状况仍然是十分隔膜,这也严重不利于学生的就业。大学扩招过程中间,教师的知识结构仍然是非常陈旧,授课内容政治化空洞化。
学生就业渠道不畅
目前的就业渠道无非是学校推荐、熟人介绍、校园和社会的招聘会、人才或就业网站、报考公务员,服务西部等。但是,学校推荐一般是学生干部或成绩突出者才有机会;报考公务员受专业、志趣、是否党员限制,这些只适用于特定人群。对大多数人来说,网站和招聘会才是最主要的就业渠道,还不能满足毕业生的需求。
企业用工制度不合理
一些私营企业用工制度极不合理,不但不和员工签订劳动合同,而且社会保险、养老金、公积金等一系列社会福利也没有。另外,起薪较低,升幅不大,并伴有苛刻的罚款制度,让大学生确实受不了。同时,用人单位还设置经验、性别等障碍拒绝应届毕业生。拒绝的理由有动手能力差、需花费培训费用、稳定性不高等等。用人单位在招人时追求实用和低成本,存在眼光短视和心态浮躁的情况。
高校专业设置错位
一些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有较大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供给严重大于需求。一些学校仍然沿袭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一些学生高分低能。不少学校专业划分过细,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
一些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缺乏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功底不系统,应有的动手能力也不强。而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学生缺乏就业培训机会
不少企业拒绝承担大学生就业后的“在岗培训”费用,招聘中普遍要求有“数年工作经验”。事实上,一个理工科毕业的大学生,需要在毕业后的工作岗位经过一定时间的继续学习,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工程师。要达到这一要求,只能是大学生个人和家庭承担,而如果把“在岗培训”转移到学校里面去完成的话,在时间和金钱上都将是非常不经济的。
一、高校扩招影响导致市场供需失衡
国家最近几年来在高校招生上的扩招对就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虽然现在已经停止进行扩招,但是留下的“后遗症”还在,每年的毕业季就会造成几百万人口的失业,而社会对岗位的需求人数却远远达不到每年毕业生们的人数,这也就造成了就业市场供需失衡的因素之一。
二、找工作容易,找好工作难
大学生就业理念也存在一些误区,如“宁到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创业不如就业”,“就业难不如再考研”等 。由于低工资难以满足基本生存需要,往往不能对如入职场的大学生形成足够的工作激励,结果必然带来就业的多次选择和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戒备心理。
很多大学生都有“眼高手低”的毛病,找一个工作容易,但是这个工作如果加上工资高、福利好、休息时间长等附加条件,就会变成难上加难的问题,这样一来,毕业生给自己的求职之路增设了一些阻碍,使得就业之路更加狭窄。
三、学校理论与社会实践差距较大
很多学校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忽视了他们的实际动手与操作能力,有知识储备而不会灵活运用已成为大学生的普遍现象。虽然有些学校开办社会实践课,试图让学生所学到的课本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但是安排的时间太少,或是去实践的单位很少提供好的实习机会,实践效果并没有达到,导致了大学生缺乏实践能力,只能纸上谈兵。而企业所需的确实能直接上手实践的工作经历,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读完四年的'大学生出来社会,却发现自己所学的一无所用。
四、高校的就业规划不科学
高校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不利于大学生就业。一些学校的办学方法和观念落后,没有市场意识,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大学生所学专业不符合市场需求,出现了供需的结构性矛盾。此外,部分高校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就业工作还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就业工作往往毕业前才进行,就业指导仅仅是一种职业介绍,而在某种程度上还是脱离实际的泛泛而谈。
五、企业用工制度不完善
企业起薪较低,升幅不大,并伴有苛刻的罚款制度,这让大多数大学生都难以忍受。同时,用人单位还设置经验、性别等障碍拒绝应届毕业生。拒绝的理由有动手能力差、需花费培训费用、稳定性不高等等。用人单位在招人时追求实用和低成本,存在眼光短视和心态浮躁的情况。
大学生就业难长期原因归结能力
8月6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关村人才论坛上,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曾湘泉表示,针对中关村人力市场中的企业、大学生、高校教师的问卷调查表明,大学生就业难的长期原因,都指向就业人群的能力原因。
曾湘泉介绍,在就业难的长期原因调查中,“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相比有很大差距”是大学生就业难最重要的长期原因。对此,企业的认同度高达55.7%,高校教师的认同度也达到35.7%。同时,在大学生中,认为能力问题是就业难长期原因的人数占40.9%。
曾湘泉认为,高校扩招造成了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就业指导缺乏使得大学生没有科学的就业指导,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长期原因。此外,就业信息不充分,以及片面的就业观念,也使得就业难问题日益突出。
曾湘泉建议政府要做好未来政策取向。“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是促进就业的积极政策。”他建议,“建立工资的正常增长机制、加大改革力度、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提高养老金水平、降低劳动参与率或延长退休年龄、增加劳动力供给等,都应是政府未来政策中重点考虑的内容。”
曾湘泉建议企业调整用人政策,加大对非青年劳动力的开发和利用,同时要重视员工培训和人力资本投资,缓解结构性矛盾。
《中国科学报》 (20**-08-08 第4版 综合)
高校投资和科研经费要用在培养学生身上,而不是发表论文!
国家要大力提高研究生的待遇和研究生专门研究经费以堵死经费不正当使用的恶劣行为! 一方面,本人三博三硕却无分文研究经费供其研究和生活补贴! 另一方面,国內学霸千万元进入小金库。结果是饿死一批,进监狱一批! 还是不能解决问题啊! 不给本人资金没关系但不能害了学生啊。我呼吁国家直接投资:每人每年博士生八万工资十万研究基金;硕士五万工资八万研究基金。三到五年雷打不动!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1.毕业生就业结构失衡
供给与需求矛盾突出,高校毕业生的总体供给与社会需求的矛盾实质是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与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所处的转型阶段不配置的矛盾。
首先,中国处于人口高峰期,存在大量的新增劳动力需要就业 "中国现有人口近13亿人口基数大 ,新生劳动力增长过快 ,远远超过经济增长创造就业岗位的速度 ,全国劳动力资源由20世纪90年代前五年的平均新增1 250万人预计到1996-2010年平均新增1 450万人 ,未来劳动力资源的自然增长每年可以建立两个海南省,这对大学毕业生就业产生一定影响 ,出现了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 而就业岗位增长缓慢 ,经济高增长与就业增长脱节的困难局面。
其次,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在短短几年内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高等教育大众化已成为一种必然,但一些问题也由此而带来。教育大众化要求中国普通高校进行大规模扩招,而扩招的直接结果之一就是高校毕业生的快速增长 "200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145万、 2003年212万、2004年达到280万、 2005年将超过300万。在社会人力资源需求没有明显增长的前提下,这种量的变化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影响是巨大的 ,大学生就业也从精英化走向了大众化,第三社会发展的区域存在不平衡,东部发达地区为毕业生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和较好回报发展的前景,成为人才输入省,在这些地区人才竞争激烈,很多学生未能有效就业。即使处于失业状态也不愿去西部地区就业, 在西部地区却存在大量的岗位找不到毕业生。
2.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所带来的就业难
首先,是大学生不合时宜的职业价值取向和就业观念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大学生作为公认的精英阶层,传统的儒家思想所编制起来的"精英情结"深深的束缚了他们的'观念 "北京社会经济科学研究所当代大学生就业状态研究课题组在《中国教育报》上公布了他们的调查,大学生目前的择业观念。
在单位的选择上:选择科研结构、党政群体、中外企业占总人数的63% 而选择乡镇企业、大中学校、集体企业的只有7%;
在地区的选择上:选择大城市的有20.8%,而选择小城镇、农村、老少边地区三项仅有5% 。其次,大学毕业生自身综合素质不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差,难以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一些大学生在学校里只满足所学课程 ,缺乏广博的知识积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加之语言表达能力不足 ,在应聘场合紧张、胆怯 不能充分展示自己 ,从而错过了许多工作机会。另外,大学生在择业时 ,缺乏对自己的清晰定位,择业缺乏目的性也导致成功率不高。
3.用人单位盲目设置的各种条件带来的就业难
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经验障碍。很多用人单位特别是企业动辄要求求职者二至三年的工作经验,许多应届毕业生往往因缺少实际工作经验而难以落实工作。 另外,有些用人单位盲目提高选才标准,追求高学历,相当多的用人单位存在着重学历而轻视实践的倾向。
4.高校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不利于大学生就业
一些学校的办学方法和观念落后,没有市场意识,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大学生所学专业不符合市场需求,出现了供需的结构性矛盾 。此外, 部分高校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 就业工作还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 就业工作往往毕业前才进行 ,就业指导仅仅是一种职业介绍,而在某种程度上还是脱离实际的泛泛而谈。调查显示,非常需要职业指导的大学毕业生对本校就业指导机构的了解程度多寡不一 。其中非常了解和比较了解的只有1/3的人有10%的人根本不知道学校有这样的机构,这说明大学职业指导工作还有很大的发挥空间。
5.社会壁垒
就业市场分割的现实加大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近年来,毕业生自主择业已成主流,然而户籍、档案等一些因素仍然是大学生就业的绊脚石,许多大学生在找工作的都有"非本市户口免谈"的痛苦经历 ,由于没有用人单位所在地户口,使大学生与许多好的工作机会失之交臂。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是有多种因素造成的,要解决这一社会问题 ,必须调动多种力量做出多方努力。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1.大学生自身作出调整和努力
其一 ,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新时期的就业观。大学生应从实际出发抛弃"社会精英"的情结, 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目前社会上还有许多空闲岗位。小城市、乡村等地急需人才,
小企业、私企业等还存在大量的用人要求。大学生还应树立基层意识,事业意识和奋斗意识到基层锻炼自己,挖掘潜能。还可以将眼光投向西部,到西部地区锻炼成才,逐步树立起“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职业选择策略,从现实出发选择自己的求职道路。其二,提高自身素质,掌握就业主动权,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生个人的素质、能力、专长和团队精神将是主导毕业生择业的重要因素,优胜劣汰是市场竞争体制下的规律,大学生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掌握过硬的本领,才能在就业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谋取自己理想的职位。其三,自主创业 ,依靠自身实力解决就业问题。大学生在一定的条件下, 找准商机 ,发挥一技之长 ,走自主创业, 自谋职业的道路,在解决自己就业的同时也为社会提供了新的就业渠道,缓解了就业压力。
2.高校的改革
其一,高校应根据市场需求。合理调整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调整专业结构,使之与招生毕业生的就业趋向相结合,加大社会急需专业的招生数量,并对教学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不合理的学校和专业,减少招生数量,直至停止招生。其二,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高校毕业生就业部门以及相应的管理人员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而不仅仅局限于临近毕业的同学。其三,
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高校就业指导队伍的整体素质对于推动整个大学生就业工作起着关键作用,这就要求对从事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专职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同时,积极吸收具有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信息学等专长的老师充实到就业指导队伍中来。其四,以就业为导向,加快高校的教育与教学改革。学校内部调整自身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变过去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培养模式,开设具有专业特点,实践性强的课程,使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关注社会发展对复合人才的需求,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3.政府部门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职责
首先,制定政策法规,完善就业市场体系。各级政府要从规范就业市场着手,建立健全法律、法规,逐步把毕业生的工作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还应继续完善毕业生就业政策,消除就业歧视,深化人事、户籍等相关就业制度的配套改革,打破由于户籍制度造成的市场分割问题 ,规范就业市场 。其次,加强宏观调控,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国家应采取必要的宏观调供措施,加以必要的行政、经济手段来实现人才的合理配置,鼓励大学生投身西部, 在西部地区安家落户。还应看到中国基层人才匮乏, 存有大量的用人需求 ,国家也应制定相关的政策,鼓励大学生投身基层实现就业, 锻炼成才。 另外,政府还应建立高校毕业生失业保障和培训机制,毕业生是中国宝贵的人力资源,毕业生失业是一种巨大的人才浪费。 从政府的角度来看, 应制定相关的法律规范,将未就业的大学生和失业的大学生纳入到社会失业人员的范畴 ,并给予相应的救济,这样既可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又体现了国家"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政策 。同时,针对毕业生未能及时就业的实际,有针对性的组织各种培训班, 加强就业指导,提高失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相信通过大学生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一定能够妥善解决 ,高校毕业生一定实现充分就业。高校毕业生作为中国巨大人口和庞大劳动力队伍中一支活跃的生产力,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一定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实例解析大学生就业难原因】相关文章:
实例解析大学生就业难原因05-12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10-03
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分析10-24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及原因06-18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分析10-15
大学生就业难原因之深层分析09-07
大学生求职陷阱实例解析10-13
就业难的原因究竟在哪里10-16
本文地址:http://xiaoguoguo.dbeile.cn/quote/4058.html 多贝乐 http://xiaoguoguo.dbeile.cn/ ,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