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企业  系统  中国  行业  公司  教师  设备    服务 

原创刘先银经典点说《道德经》老子的我本论,欧阳君山的礼本论

   日期:2024-12-25     浏览:79    移动:http://xiaoguoguo.dbeile.cn/mobile/quote/4499.html

刘先银经典点说《道德经》老子的我本论,欧阳君山的礼本论

原创刘先银经典点说《道德经》老子的我本论,欧阳君山的礼本论

注目礼:构建生态美学新地标

生活就是不断地寻找自我。

不断地寻找最好的自我。

注目礼,觉有马克思资本论的架构;

注目礼,欧阳君山的礼本论,

注目礼,老子的我本论。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时光的信使,能量的载体。

有的人,出现了就像礼物。

静静的冥想,智慧的欢愉,

感恩的善良,温暖的喜悦,

都源于自己的微微的念头。

生命的本质就是念头,

就是能量与信息的因缘聚合。

就是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与信息的传递。

宇宙的一切都是信息、能量、物质周而复始的运动变化。

而我能给予祢的最珍贵的礼物是什么呢?

那独一且唯一的,如果有这么一件我能称得上是给予祢的,

就是注目礼:那是我自己的内在的生命的美好。

这是自然之声,这是万物之美,这是我们大千世界生命的诗意。每个人心中都有独属于自己生命的诗意,它成于你的欣赏,随你的心而变化,最后归于你的灵魂。

—— 刘先银《注目礼的意蕴》

为什么人总是学好难,但学坏易?为什么有爱心会让人更有智慧和魅力?讲真话的火候如何拿捏?哪一种人际关系模式更有效?能人为什么还要向领导靠拢?能力一般的人又如何当好领导? 欧阳君山的《注目礼》——告诉你

继称注目礼学说基本演义演进之《“我”的价值利益最大化征程图》为“天图”后,在上海中心大厦与华金证券(上海)总裁黄锦煌先生的交流中,同济大学法学院教授朱国华先生灵感爆发,称注目礼学说为“礼本论”,可谓一语点睛。

为什么人总是学好难,但学坏易?为什么有爱心会让人更有智慧和魅力?讲真话的火候如何拿捏?哪一种人际关系模式更有效?能人为什么还要向领导靠拢?能力一般的人又如何当好领导? 欧阳君山的《注目礼》——告诉你

为什么人总是学好难,但学坏易?为什么有爱心会让人更有智慧和魅力?讲真话的火候如何拿捏?哪一种人际关系模式更有效?能人为什么还要向领导靠拢?能力一般的人又如何当好领导? 欧阳君山的《注目礼》——告诉你

为什么人总是学好难,但学坏易?为什么有爱心会让人更有智慧和魅力?讲真话的火候如何拿捏?哪一种人际关系模式更有效?能人为什么还要向领导靠拢?能力一般的人又如何当好领导? 欧阳君山的《注目礼》——告诉你

第70章的结构,《道德经》第70章有6句话,讲超凡入圣

第1句吾言甚易知,甚易行:老子说:我的话非常容易明白,非常容易实行。《道德经》是一部千古奇书,人人都读得懂,人人都读不懂。说人人都读得懂,像上善若水,功成不居,大器晚成,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些名言警句,人人都读得懂。

第2句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老子说:可是天下没有人能明白,没有人能实行。千古奇书《道德经》,又是人人都读不懂。说人人读不懂,像谷神不死,宠辱若惊,两千多年来没有人能读得懂;像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需要现代科学来解读,由于时代的局限,两千多年来也没有人能读得懂。

第3句言有宗,事有君:宗,宗旨;君,依据。老子说:我说的话句句都有宗旨,讲的事件件都有依据。老子讲的都是真话,实话,言之成理,持之有据,没有一句妄言。

第4句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老子说:只是天下人无知,也就不认识我。老子感慨世人无知,不识庐山真面目。两千多年来,读懂老子的能有几人?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传统文化要发扬光大,读懂老子,已经是诸缘具足,水到渠成。

第5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希,同“稀”,稀少;则,效法。老子说:能了知我的人非常稀少,能效法我的人更为可贵。可贵到什么程度?可以超凡入圣,做圣人。

第6句是以圣人被褐怀玉:褐,粗布衣服;玉,比喻最珍贵的东西。圣人是身穿粗布衣服而怀揣美玉。圣人是一介布衣,磻溪一叟,黄石一公,以貌取人,不识圣人。

孟子说:“人皆可以为尧舜。”王阳明说:“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毛主席说:“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人人都能做圣人,这是治国的终极目标,也是今天我们学老子的愿想。

6句话,第1句讲《道德经》人人都读得懂,第2句讲《道德经》人人都读不懂,第3句讲《道德经》每句话都有宗旨、都有依据,第4句讲天下人无知,第5句讲效法老子者可贵,第6句讲超凡入圣。第70章是递进的结构。

言有宗,事有君。宗,根源,言有宗,意即言论有理有据;君,准则,规则,事有君,意即做事遵循准则。

夫唯无知,正因为不能理解我的观点。

是以不我知。我知,宾语前置,即知我。此句意即:所以不理解我。

知我者希,则我者贵,贵,难得则我,即:以我的观点为行为准则

懂我的人不多,愿意效法我的人尤其难得一见

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被褐:被, pī ,古同“披”,覆盖的意思,这里是穿着的意思。褐,粗布。怀玉:玉,美玉,

被褐怀玉,是说有道之人虽然外表朴素平凡,但是安守于他们的本真状态,这种本真具足一切,弥足珍贵。

此句意即,所以有道之人往往不被别人看重,他们总是给人朴素平凡的印象,虽然穿着粗布衣服,外表朴素平凡,而却像怀揣美玉一样,内心无暇而珍贵。

我们看看《道德经》中的共有15章“22吾”4.13.16.21.25.29.37.42.43.49.54.57.69.70.74。

无源章第四: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

厌耻章第十三: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归根章第十六: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虚心章第二十一: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21,54,57)

象元章第二十五: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無爲章第二十九: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

为政章第三十七: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道化章第四十二: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偏用章第四十三: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任德章第四十九: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修观章第五十四: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淳化章第五十七: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玄用章第六十九: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仍无敌执无兵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知難章第七十: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制惑章第七十四: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从上面各章可以看出,老子《道德经》说“吾”的时候是指老子我本人。

孔子说:“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究其所言,就是从“视”、“观”、“察”三方面去观察一个人。而这种方法演变到现在,观察的形式和方法也更具体。思维产生了幸福感。事情本身是中立的,没有好坏之分。同样一件事,有些人觉得是天大的好事,但在另一些人眼中可能根本就不算什么。是思维造成了人们对事物的不同解读,也随之带来了幸福感。我们以为是自己在控制思维,但实际上,是我们在被思维控制。那么,如何练习让自己的注意力完全处于当下呢?

刘先银经典点说《道德经》“人心难测”“君子有九思”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论语》:为政篇

【注释】

①以:为。所以:所做的事。

②所由:所经过的途径。

③安:安心。

④廋(sōu):隐藏,隐蔽。

孔子说:“看一个人的所作所为,考察他处事的动机,了解他心安于什么事情。那么,这个人的内心怎能掩盖得了呢?这个人的内心怎能掩盖得了呢?”

孔子的识人法则

知人是与人打交道的依据,也是一门极为高深的学问。孔子认为,不论是为人处世还是治理社会和国家,都不能不知人,知人虽然很难,但并不是没有办法。在这里,孔子便教给我们一套了解他人、认识他人的科学方法。孔子的这套方法,可以概括为“视”“观”“察”识人三部曲,具体说来,就是要想了解一个人,必须先看的他的言行,其次观察他做事的内在心理,最后确认他的价值取向和志趣所在。经此三步,就能对一个人做出较为彻底的认识和全面了解,使他在你面前无处遁形。

每个人的行为都不相同,有人为恶,也有人为善。若是真正了解一个人,就应先看他的行为表现。行善的就是君子,作恶的就是小人,按照这个标准,可以初步判定这个人的品行。这种方式只是从眼前之事分析,并不足以了解对方,只是从表面上知人识人,还应更进一步才行,这才是“视其所以”的本质。

所谓“观其所由”,是指观察一个人行事的动机和方法。观察为恶的人,看他是迫于无奈还是心存恶念,心存恶念就会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多采用一些坑蒙拐骗的伎俩。至于行善的人也要分开来看,应当观察他是不是真心为善,是否诚实,以及他的目的何在。若是真心为善,就不会伪装,只是为了行善而没有别的目的。但若是假意行善,则是沽名钓誉之徒。这种方法是从较为长远的角度了解对方,要比前一步深入许多。

第三步是“察其所安”,要求我们要深入了解对方价值取向和志趣所在。若是以行善助人作为自己的价值观,这样的人就会真心喜欢行善,就不会有着过分的矫情,就是真君子。但若出于某种目的或形势不得不这样做,即便是行善,也非志趣所在,也不会乐于长期做下去,这种人便不是真正的君子。倘若能够看透别人内心的善恶以及志趣所在,也就达到了知人识人的最高境界。

孔子识人法,是对一个人从外看到内做全面的了解和深入的考察。即便他人的城府极深,极力想将自己的真实想法掩藏起来,只要我们耐心观察,照样能让他们无所遁迹,乖乖地现出“原形”。一般情况下,很多人都能做到前两点,可是这并不能真正地了解他人,只有把握其价值观,才能彻底地了解他。言语是最表面的东西,最不靠谱,就连日常的行为也只是初步判断的标准而已。了解到他人做事时的动机,已经能够较为准确地认识他人。如果能认准其价值观和志趣,当算是真正知人了。

对于为政者而言,“知人”的目的在于“善任”,只有“善任”才能使人才发挥出最大的潜能,做到人尽其才,保证国家的政策得以贯彻和落实。这就需要为政者必须具备知人的本领,在选人用人时都能量才使用,使客观需要与主观能力达到完美的统一。

每日的冥想练习就能起到这个作用。另外,你也可以通过日常的任何活动来练习。比如,当你洗手时,感觉手接触着水流的感觉;当你洗澡时,感受花洒里的水喷到身上的感觉;当你走路时,感觉脚接触着地面的感觉;当你读经典的时候,感觉与圣贤对话的感觉......

同时,学会从思维的认同里解脱出来。下次头脑中再产生一个烦恼的想法,学会拉开距离看着它,微笑着对自己说:喔,原来我是这样想的。我们头脑中的思维就像一个顽皮的孩子,你越是忽视它,越是想打压它,它就越哭闹的厉害。而当你把注意力投注于它,并不做任何批判时,它反而过一会儿就不闹了。这个练习对我非常有效,有时候我看着头脑中的想法,就像看着一个孩子一样。我不会觉得它有任何不应该,但同时我也不会把它当真。

刘先银作品:通往幸福的喜悦,彼黍离离此何人哉

多少人,笑容的背后隐藏着汩汩的泪水,又有多少人,坚强的底下堆积着脆弱的疲惫,还有多少人,风光的后面掩映着无数的艰辛,正所谓: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这首诗究竟写的是什么内容,至今仍无定论,但诗中所蕴含的那份忧思是无可争辩的,虽然从诗文中无法确见其具体背景,但其显示的沧桑感带给读者的心灵震撼是值得细加体味的。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问我何求。悠悠苍天,岂何人哉?无助的时候常常会想起这句话,有时候也会在心里莫名其妙地问自己,在一片喧哗的生命里,谁会在乎我横亘在岁月之间的摸得到的痛疼和看不见的忧伤?岁月刻在我身上的划痕,又会一直痛在谁的心上?

多少人寻寻觅觅希冀有人走近自己诗意的心,知我、懂我,不以富贵贫贱为标尺,不以官阶高低为标杆,不以漂亮丑陋为基石,不以健全残废为底线,少点虚伪、多点真诚;少点造作、多点真实;少点索取、多点奉献,想我所想,知我所需,懂我所求。欢乐时传一份蜻蜓点水的祝福,茫然时送一份浅尝辄止的慰藉,蕴蓄了解、储蓄理解,足以让千言万语失色,让眉飞色舞黯然。

一个人从呱呱坠地,又到悄然逝去,只要生命存在,总会想尽办法抵制来自生活的种种压力和考验,从而在这个纷杂的社会生存下去,终其一生,谁会是你最贴心的知已和爱人?谁会把你的伤痛一直放在心上?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问我何求。悠悠苍天,岂何人哉?无助的时候常常会想起这句话,有时候也会在心里莫名其妙地问自己,在一片喧哗的生命里,谁会在乎我横亘在岁月之间的摸得到的痛疼和看不见的忧伤?岁月刻在我身上的划痕,又会一直痛在谁的心上?

感恩上帝的眷顾,我坚信我的信仰,慢慢悟慢慢爱,感受幸福的能量和《幸福的觉醒》。

幸福的能量是由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共同决定的。

幸福感(I)=R*满足感(R:幸福商),幸福(S)=幸福感(I)*时间(T)。

幸福感由幸福商和由此带来的满足感决定,一个人的幸福商越高,并由该幸福商产生的满足感越强,这个人的幸福感就越高、越强。幸福是由人的幸福感所持续的时间决定的,时间越长就越幸福,反之,就减少了幸福。

幸福定义为在生存基础上存在,在良好社会生态环境下发展,在各幸福体内实现的相互满足和相互认同(同等的尊重信任)的生活。

总要有付出才会有收获,每个人华丽外表的背后,都是无语言表的沧桑。光鲜亮丽的背后都是无数的辛酸。然而,外表的美只能取悦于人的眼睛,而内在的美却能感染人的灵魂。

思维产生了幸福。幸福是一种主观感受,但是又与客观因素密切相关,它的发展变化表现为个体的特殊性,但它又在社会成长中遵循着普遍的客观规律,它既受内部因素影响,又受外部因素制约,涉及自然、社会、心理等方方面面。事情本身是中立的,没有好坏之分。同样一件事,有些人觉得是天大的好事,但在另一些人眼中可能根本就不算什么。是思维造成了人们对事物的不同解读,也随之带来了幸福感。人总是在接近幸福时倍感幸福,在幸福进行时却患得患失。经历过后,留在心底的感觉才是永恒。我们以为是自己在控制思维,但实际上,是我们在被思维控制。

精致的背后的坚韧与自律,才是这世上最好看的风景。精致优雅的女人,自律才能有魅力。在我心里,你要讲的是世间最究竟的东西,相当于把《金刚经》《心经》《易经》《圣经》等用现代的语言讲了出来。老子说:有无相生(有和无互相生成)、难易相成(难和易互相促成)、长短相形(长和短互为比较)、高下相盈(高和低相互映衬)、音声相和(音和声彼此应和)、前后相随(前和后连接相随)。

一个人真正的魅力,不是你给对方留下了美好的第一印象;而是对方认识你多年后,仍喜欢和你在一起。

也不是你瞬间吸引了对方的目光;而是对方熟悉你以后,依然欣赏你。

更不是初次见面后,就有相见恨晚的感觉;而是历尽沧桑后,由衷倾诉说:

认识你真好,认识你让我遇见了最好的自己。

众生有一个特点叫做“喜恶同因“一些人喜欢你的原因,恰恰就是另一些人讨厌你的原因。那么,当生活中有人对我们出言不逊,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首先是把注意力放到对你好的人身上。注意力就是一种能量。你把注意力给了谁,就是把能量给了谁。其实想想那些会盯着别人的生活挑毛病的人也是挺可怜的,实质上他们把大量的注意力都给了别人,却没有足够关注自己的事情。同理,我们也应该把注意力放在真正值得的事情上。

很多年前,我就明白一个东西叫投射。它指的是“个体将自己身上存在的心理行为特征推测成在他人身上也存在”。也就是说,当别人对你存在负面评价时,其实不是你有问题,而是他有问题。我们想想,事情本身是中性的,同样一件事,有些人会喜欢,有些人会讨厌。那难道能是因为这个东西本身吗?当然是因为看这个东西的人内心戴着不同的变色眼镜。

01

在利益面前如何抉择?

人性趋利,在所难免。

《论语》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古往今来,为了一己私利而见利忘义的故事比比皆是。为了守护自己的品格而拒绝利益诱惑的也屡见不鲜。

庄子曾有一个好友叫惠施。惠施在梁国作了宰相,庄子想去见见这位好朋友。

有人急忙报告惠子,道:“庄子来梁国是不怀好意,想取代您的相位。”

惠子很慌恐,想阻止庄子,派人在国都中搜了三日三夜。

哪料庄子从容而来拜见他道:

“南方有只鸟,其名为鹓雏,您可听说过?这鹓雏展翅而起。从南海飞向北海,非梧桐不栖,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这时,有只猫头鹰正津津有味地吃着一只腐烂的老鼠,恰好鹓雏从头顶飞过。

猫头鹰急忙护住腐鼠并吓唬鹓雏。而现在您也想用您的梁国来吓我吗?”

利益,就是一块试金石。

在这个世界上,利益并不是人们唯一追求的东西。如果一个人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不顾良心,抛弃道义,这样的人谁又敢相信?

而如果一个人在利益面前,不会放下内心的原则,依然坚守对道德的信仰,那他必定有着高贵的灵魂,值得深交。

02

如何尊重别人?

有道德有教养的人,对任何人都是尊重的,就算是和比他地位低的人交流,也不会显出高傲。

纪晓岚有一天去游五台山,走进庙里,方丈把他上下一打量,见他衣履还整洁,仪态也一般,便招呼一声:“坐”又叫一声:“茶”意思是端一杯一般的茶来。

寒暄几句,知他是京城来的客人,赶忙站起来,面带笑容,把他领进内厅,忙着招呼说:“请坐”,又吩咐道:“泡茶”。意思是单独沏一杯茶来。

经过细谈,当得知来者是有名的学者、诗文大家、礼部尚书纪晓岚时,立即恭恭敬敬地站起来,满脸赔笑,请进禅房,连声招呼:“请上坐”,又大声吆喝:“泡好茶”。

他又很快地拿出纸和笔,一定要请纪晓岚留下墨宝,以光禅院。纪晓岚提笔,一挥而就,是一副对联:

“坐,请坐,请上坐;茶,泡茶,泡好茶。”

方丈看了非常尴尬。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在面对一个人,不以面貌去评判一个人,待之以尊重,那这必定是一个拥有善意,拥有操守的人。

03

如何对待父母?

三字经开篇就有言“首孝悌,次谨信”,孝敬父母,不仅是我们应尽的责任,也是看出一个人是否值得深交的重要标准。

子路,春秋末鲁国人。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么办?

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满足父母的要求。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也忘记了疲劳。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父母渐行渐远,所以及时尽孝,越早越好。

而一个想父母所想,对待父母和颜悦色的人,一定是一个有责任心,有担当的人,也将更容易获得别人信任和喜欢。

04

如何对待承诺?

面对诺言,往往也能很轻易地看出一个人的品行。君子一诺千金,对自己许下的事,绝不轻易违背。这样的人很靠谱!

而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承诺不能坚守,随随便便就反悔,那这样的人也不值得信任。

《论语》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没有诚信的人,违背承诺的人,就如同汽车没有轮子,是什么都做不了的。

有一次,曾子的妻子要去赶集,孩子哭闹着也要去。

妻子哄孩子说,你不要去了,我回来杀猪给你吃。

她赶集回来后,看见曾子真要杀猪,连忙上前阻止。

曾子说:“你欺骗了孩子,孩子就不会再信任你。”说着,就把猪杀了。

一旦做出承诺,不分年龄大小,都应该遵守。它往往反映的是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操守。而言而有信的人,也将更容易受到别人的尊重和信任。

05

人心难测,人亦善变。在识人、辨人的过程中,以这四点为标准,我们也将更容易看清一个人。

《礼记·大学》里常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想要看清别人,我们不妨先做好自己,以坦诚之心待人,也必将会收到真心的回馈。

在《论语·季氏篇第十六》中记载着孔子“君子有九思”《周易·系辞上》里说:“能够鼓动天下的东西,主要在于文辞。”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情感随着不同的景物而变化,文辞因为感情而产生。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人类文章的开端,起源于天地未分之前的一团元气,深刻地说明这个神理的,要算《易经》的卦象最早。那时伏羲画了八卦的图象,孔子最后加上辅助性的解说《十翼》。而其中的《乾》《坤》两卦,孔子特地用《文言》加以解释。可见语言要很有文采,才算是顺乎天地自然的心灵吧!至于传说中黄河里有龙献图,伏羲氏效法《河图》画出了八卦,洛水里有龟献书,夏禹根据《洛书》,酝酿出包含九类治国的大法,还有玉石书版的金字内容,绿色简牒上丹红文字的文采,这些又是谁在主宰着呢?是神妙的启示罢了。光荣的黄河,温暖的洛水,孕育了谶纬出现的是河图洛书。神圣的宝物蕴藏着巨大用途,内容深刻而文辞可贵。可是经过了西汉和东汉,谶chen纬的出现搅乱了经书。剔出它们欺诈诡异的部分,吸取它们富有文采的精华。

《文心雕龙》是中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xié)创作的一部理论系统、结构严密、论述细致的文学理论专著。全书共10卷,50篇(原分上、下部,各25篇)。

1.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

出自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神思》

酌,斟酌,明辨。积累学问就像储存宝物,明辨事理就是增长才干。

2.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出自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知音》

操,弹奏。弹过了一千首曲子后才能说自己已经明白了音乐;见过了一千把宝剑才能说自己已经会鉴定武器了。

3.情以物迁,辞以情发。

出自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物色》。

迁,改变。

情感随着不同的景物而变化,文辞因为感情而产生。此言文学创作与景物、感情的关系。

4.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出自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神思》。

则,那么、就。写作时一想到山,眼前就会浮现出山的景色而忘情于其间;一想到海,脑子里便有大海汹涌澎湃的景象充溢其中。此言人在写作时想象力神驰无涯的情形。

5.夸而有节,饰而不诬。

出自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夸饰》。

夸、饰,此指夸张、增饰。诬,虚假。夸张而有节制,增饰而不虚假。

6.论如析薪,贵能破理。

出自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论说》。

析薪,劈柴。理,指木头的纹理。“论”要像以斧劈柴,贵在能够顺着纹理。论说要条理清楚,言之成理,逻辑性强。

7.志深而笔长

出自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时序》。

立意深远,写出的文辞便富有意蕴。做人亦是如此。

8.凡说之枢要,必使时利而义贞。

出自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论说》

凡说就要抓住它的关键,就是要立意高尚,对时势有所裨益。

9.繁采寡情,味之必厌。

出自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情采》

只追求文采华丽,而缺乏思想感情,这种作品是令人厌恶的。

10.变则堪久,通则不乏。

出自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通变》。

有革新就能持久发展,有继承就能根深叶茂。虽是讲写文章既要学习前人的经验,又要有所革新的道理,但却讲出了事物发展的普遍道理。只有不断努力创新,才能保持活力,立于不败之地。

编辑

也许每个人出生时,都以为这天地是为他一个人而存在的,当他发现除了自己以外其他与自己相处的时候,他便开始长大。从伏羲到孔子,前者开创,后者发挥,没有不根据自然之道的精神来进行创作的,也没有不钻研精深的道理来设置教化从事教育的。他们效法《河图》《洛书》,用蓍草和龟壳来占卜问谒事物未来的变化,观察天文以穷究各种变化,学习过去的典籍来完成教化;然后才能治理天下,制订出恒久的根本大法,发挥光大圣人的事业,使文辞义理发挥最大的作用。由此得知,自然之道是依靠圣人而表现于文章著作里面,圣人也通过文章著作才得以阐明自然之道,到处都行得通而无所阻碍,天天可以运用也不会觉得匮乏。《周易·系辞上》里说:“能够鼓动天下的东西,主要在于文辞。”文辞之所以能够鼓动天下,就是因为它是符合自然之道的缘故。

六朝经纶:讼即争讼,不过这一卦的基本思想是以和为贵、否定争讼,认为无讼最好,息讼次之,争讼最坏。这反映了我国古代的特有思想,但如果只论止讼,或许会过重义理而忽视了卦象的本意。讼卦和前面的需卦恰好相反,其下为坎,其上为乾。意指其人看起来刚健磊落,实际内心阴险奸诈。所以这一卦中的止讼思想,离不开好争者的阴邪之念。尤其我们今天看来,讼卦不应该理解为与世无争,而应该理解为不要因为一念之差挑起不必要的争端。《易经》讼卦中谁都能看懂的道理——对阴险好争者的劝告。我们首先来看一下卦辞。

讼:有孚,窒惕,中吉,终凶。利见大人,不利涉大川。

因为讼卦说的是止讼,所以这句话很容易让人理解为对“有孚,窒惕”(有诚信,受委屈)之人也发出了忠告,中途停止会吉,而争讼到底则凶。

但实际上还需要结合《彖传》和《象传》来理解。

讼,上刚下险,险而健,讼。“讼有孚窒惕,中吉”,刚来而得中也。“终凶”,讼不可成也。“利见大人”,尚中正也。“不利涉大川”,入于渊也。

也就是说,争讼往往是因为上面刚强下面阴险,阴险又争强好胜,这才导致了争讼。应该怎么去应对呢?

《彖传》首先对“中吉”做出了解释,“刚来而得中也”,意指下卦中的九二处在中正之位,意指品德中正。又解释终凶的意思是“讼不可成也”。

也就是说,遭遇争讼一定要理直气壮,正派而不过激,这样才可以吉。但争讼到底终归是件坏事,结果必然让双方受损,谈不上什么成功失败。所以下文才会说“利见大人”,自己问心无愧,那么只要在上者公正裁决就会有利。而“不利涉大川”,因一念之误而冒险争讼,则会坠入失败的深渊。

《象》曰:天与水违行,讼。君子以作事谋始。

天和水一西一东方向相反,所以代表了诉讼。君子因此领悟做事从开始时就要仔细谋划,理顺关系,不要让矛盾在日后激化。

而讼卦的六个阶段是这样的

第一阶段:初六,不永所事,小有言,终吉。

争讼不应该长期争论下去,可能还小有争议或者稍有损失,但只要能说明道理就不要再争了。这样会好过争讼到底,还是吉利的。

初六刚刚起步,地位较低,引发争论的事情也往往是小事,懂得及时停止,所以会吉。

第二阶段:九二,不克讼,归而逋。其邑人三百户,无眚。

进入这一阶段争讼,结果往往是“不克讼,归而逋”,原因是这一阶段恰好处在坎险的中间,形势不利。两刚相遇,又与在上的九五相争,结果一定是不好的。

也就是说,一个人、一件事刚刚完成了起步就挑起争讼(因为他的性格险而健),那么和对手相比,他无论在形势上还是在地位上都会处于劣势,这很容易招致失败甚至灾祸。

发现不能成功,要及时抽身,不要继续争讼。“归而逋……”也就是说逃窜回家,藏在三百户的村里,可以无灾。至于为什么?这就有点耐人寻味了!

因为九二阶段所犯的过错不会牵连到亲朋好友,所以他们会成为你这一阶段的庇护。

第三阶段:六三,食旧德。贞厉,终吉。或从王事,无成。

六三为阴爻,处在九四之下。也就是说要依靠先人的遗业生活。这时已经处在坎卦的最后一爻,处境危险,但他能安分守己,不与人相争,那么会安全度过。

同时这一爻又说,为君王办事,不要把功劳归为自己,不能自夸!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越是到了险境的最后阶段越危险。这时候对人“不争”,对上不贪功不自夸,就会因顺从而安全。

第四阶段:九四,不克讼,复即命,渝,安贞吉。

到了这一阶段位置就有些特殊了,他上面是处在君位的九五之尊,不敢与之争讼;他下面是上一爻中的六三,安分守己,无法与之争讼;他相对应的初六(第一阶段)又跟他是正应关系,没必要跟他争讼。所以出现了无法争讼,回头是岸的局面。这时候改变好争的习性,安分守己就是吉祥。

第五阶段:九五,讼,元吉。《象》曰:讼元吉,以中正也。

大人得位,是为裁决。已经到了这一阶段,因无人敢争便成为了裁决者。当你评判他人的争讼时要公正无私,那就会吉祥。

第六阶段:上九,或锡之搫带,终朝三褫之。《象》曰:以讼受服,亦不足敬也。

因胜诉而得到赏赐也不值得尊敬。为什么呢?因为以过九五却还在一争到底。

一争到底,就算是偶然获利,也往往是遇到了退让不争之人。随着对手变化,很快会被剥夺官职荣誉。正应了《彖传》中说的终凶之句。

总结:

古代“明德慎罚”,力求用德来解决矛盾而非用法,讼卦正是这一思想的体现。不过我们也应该注意讼卦对人物、事件本质的判定。

内阴险而外刚健,这是不断引发争执的原因,也是讼卦被定为中下的原因。所以这一卦一直在说的也是如何减小损失,而不是如何获利。上刚下险,险而健者或许能在某些阶段获得显赫的地位和荣耀,但不能改变好争的本性,终归会一无所获、无人尊敬。便论成败得失又有什么意义呢?

身体自我修复研究者:人体的两个能量系统,一个是本能,一个是潜能

人体高度智能,越智能,意味着越复杂。这种极为复杂的规律,科学远没有弄清楚。现在科学的水平,并不能人工的创造一个生命,甚至连最基本的一个细胞,都无法造出来。所以,学习和了解人体的规律,最好不要单一的,从不够发达的科学来认识。

科学和心学,是太极双鱼图的两条鱼。两条鱼缺一不可,才组成了太极圆,圆才是整体,才代表着我们看待生命、宇宙的全视角。有宏观视角,有微观视角,只有用这样的全视角,才能更准确的,去认识高度智能的人体。

科学,是唯物论者的宗教。心学,是唯心论者的科学。科学,从物质层面去研究人体,心学,从意识层面去认识生命。两者看似对立,实则是统一的,并没有不可跨越的边界,在极为精深的程度,二者完全是一致的。量子物理学,证明了精微物质,与智能意识之间的深刻联系。

从科学层面看,人体只有一个能量系统,就是从外界摄入食物、水分和空气,并通过一系列复杂的加工,体现为极为高效的,数量庞杂的生化反应,最后在细胞的线粒体处,生产出能量,并带来一些废物。涉及到的学科,是基础医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等。

从心学层面看,人体有另外一个能量系统,可以直接从外界摄入能量,并将外界的能量,逐步转化为人体的能量。体现为通过静坐、入定、胎息等修行手段,让全身处于极为放松,极为虚静的状态,再通过观想、冥想、精神之手等意识行为,将外界的能量,直接纳入全身。这种修行,中国称为修道,西方国家称为灵修。涉及到的学科,是道学、佛学、禅学、瑜伽等。

虚空中的能量,修行圈称为炁,科学圈称为暗能量。据科学家预测,虚空中存在着96%的暗物质和暗能量。这种暗能量,无处不在。人体内当然也有。如何调动和使用这些能量,从心学层面看,意识调动能量,这种能量又称为意念力、念力、意志力。能量的多少大小,跟意识频率和意识强度有关。能量在人体的循环出入路径,中医认为是经络、穴位,中医源自道医,道家认为是大小周天,藏密和瑜伽认为是脉轮。

科学,观察到了心学中的人体能量模式。但用科学的手段,无法达到,只能观测。心学,也大致知道科学的人体能量模式,但不太重视,认为其不是根本。故真正修行者,并不看重饮食,可多日不食,着重于采气。普通人,以科学为知识根基,极为重视饮食,讲究一日三餐。

科学视角下的能量系统,其基本模式是:第一过程(分解):摄入食物所含分子-->分解成原子-->分解成微粒子-->分解成最基本微粒子"能量子"。第二过程(组合):最基本微粒子"能量子"-->重组微粒子-->重组原子-->重组人体所需分子。

心学视角下的能量系统,其基本模式是:单向转换过程(组合):吸收最基本微粒子"能量子"-->重组微粒子-->重组原子-->重组人体所需分子。按此推算,单向转换过程,只需要单重能量消耗,比双向转换过程的效率应该高一倍。

【原文】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释意】

孔子说:「君子有九种要用心思考的事:

看要看得明确,不可以有丝毫模糊。

听要听得清楚,不能够含混。

脸色要温和,不可以显得严厉难看。

容貌要谦虚恭敬有礼,不可以骄傲、轻忽他人。

言语要忠厚诚恳,没有虚假。

做事要认真负责,不可以懈怠懒惰。

有疑惑要想办法求教,不可以得过且过,混过日子。

生气的时候要想到后果灾难,不可以意气用事。

遇见可以取得的利益时,要想想是不是合乎义理?」

【译文】

孔子说,“君子有九件用心思虑的事,看要想到看明白没有、听要想到听清楚没有、神态要想到是否温和、容貌要想到是否恭敬、言谈要想到是否诚实、处事要想到是否谨慎、疑难要想到是否要求教、愤怒要想到是否有后患、见到有所得到要想到是否理所该得。”

【道理】

君子视思明,要分得清是非,辨得明真假,要把人和事看得通透。可往往人就是看不清是非曲直,或者是不敢或者不想看清真假虚实。要么放弃了自我的标准,换得一时安稳,却遭受良心的煎熬,痛苦一生。当然,如果是看不清人和事,但是看清了自己,愿意与世无争,逍遥自在,这样的君子,还是不错,至少能守住自己内心的那块天地。

君子听思聪,不要听风则雨,要多听多想,要听得聪明。人多嘴杂,每个人的标准不同,思维方式不同,同一个事物在不同人那里千差万别,有的真实有的夸张,光是听人说,安能辨它真伪?君子要多听,要善于听不同的声音,还要听得聪明,要听得出什么对,什么对自己有利。首先要做一个好的倾听者,才能做一个好的语者。 君子色思温,谦谦君子,自古就有。君子是应该有平和的心态,温润的言语。要心怀宽广,有容乃大;要处变不惊,潇洒自如。有时候太激烈和明显的表情能瞬间转变周围的气氛,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君子应该有比常人更大的气量,比常人更稳定的情绪。

君子貌思恭,要真诚待人,无论贵贱;懂得尊敬,也懂得谦卑,就像是玉一块,不如炭火那么炽热,不如冰水那么寒冷,温温的,让人觉得舒服。只有尊敬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敬,那些目空无人,总是高高在上的人,不懂得自己什么时候应该谦虚和恭敬的人,不会有好结果的。

君子言思忠,要学会说话,懂得说话,什么时候该说话,什么时候该说什么话。要言行一致,说出的话,掷地有声,常言道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自己的话要对自己的心忠诚,自己的话要对自己的行为忠诚。只可惜,有的人阳奉阴违,心口不一,让人感到厌恶。

君子事思敬,要懂得敬业,每一份事业都需要全心全意,都要全情投入。没有随随便便就能做好的事情,只有仔细思考,周密准备,态度认真,才能有可能把事情做好。

君子疑思问,要好奇,要有疑问,要多问。只有能不断发现问题,不断思考问题,才能不断解决问题,才能不断进步。学会提问,需要时间的积累和实践的经验,才能知道什么地方有问题,要有提问的好奇心,才能在别人没有发现的地方发现问题,人之所以为人,除了会使用工具以外,还有思考。人类在思考中进化了。

君子忿思难,对于这个,我只能认为是君子要克制自己的情绪,要学会三思而后行,学会忍让。当然,这些都是在自己的最大限度以内的,不能因为需要做君子就让那些小人们得寸进尺。首先是要忍让,其次才是反击。退一步海阔天空,有时候一时的忍耐,可以换来今后长久的平稳。

君子见得思义,个人认为是在利益面前,要知道自己坚守的道义。有的人见利忘义,看见即得好处,便忘记了自己还是人,可以牺牲别人的一切甚至生命。君子爱财要取之有道,切不能把道义放两旁,把利字摆中间。

君子有九思:视思明的故事

【故事】看的时候,一定要思考是否看得明明白白,而不要被一叶障目,让假象蒙骗了你的双眼;(拨云见雾看本质)

这方面曾国藩可谓高人一等。他用人先看人,而且看得很准。他任两江总督时,求贤若渴。有人便给他推荐了刘锡鸿。说此人是个人才,脑子灵活,会说会写,对国家大事有独到见解。

曾国藩接见刘锡鸿时,一言不发,足足看了刘锡鸿半个多时辰。回到书房,曾国藩评价刘锡鸿有点小才,但一脸的抑郁不平、自鸣不凡之气,将来恐怕要众叛亲离、不得善终。尽管这样,曾国藩还是收留了他,提携他进入仕途。

曾国藩去世以后,刘锡鸿果然“恶习”频露。出使英国,气量小的他一点意见不合,就偷偷向国内打领导小报告,最后“举报信”未被采纳,还被撤了职,赶回了国内。回国后,刘锡鸿恶习不改,谁也瞧不起,看什么都不顺眼,整天不是告状就是写小报告,结果众叛亲离,成了孤家寡人。过生日的时候,连自家的亲戚都没来一个人。最后,抑郁而终,活活地自己把自己给气死了。

本文地址:http://xiaoguoguo.dbeile.cn/quote/4499.html    多贝乐 http://xiaoguoguo.dbeile.cn/ , 查看更多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企业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相关行业动态
推荐行业动态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30017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