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改写于笔者本科职业道德课程结业论文】
摘要:本文从时代变革的角度出发,结合当下时代背景,论述了规划师的窘境和职业道德问题误区,以及产生的原因,并提出规划师怎样培养和提高职业道德素养。
关键词:时代变革,窘境,误区,职业道德,自修
引言
习近平同志于2017年10月18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乡村振兴”的战略,此举乃划时代的一笔,也给规划届指明了方向,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在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背景下,我们规划师作为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肩上背负着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建设和规划美丽乡村责无旁贷。
但是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和改革的进一步推进,通过市场经济对城市和社会的资源进行配置与优化的方式逐步渐进和演化,城市资源经历了有不同的群体进行分化组合,于是出现了复杂和多元并存的利益群体,也使得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的差距日趋扩大,新旧矛盾与冲突也日趋明显。
在集团、政府、私人财团、公共利益等群体在城市这个大舞台上争相夺利的冲突面前,我们规划师的价值取向又何去何从呢?
规划师在面对各种利益诱惑时怎样才能恪守本分而不监守自盗呢?
种种这些都为当代社会从事规划的工作人员提出了一系列的思考,尤其是作为即将步入这个行业的新生代的我们更加值得细细品味。
1.规划师的窘境和道德误区
1.1 规划师的窘境
1.1.1 政府和个体冲突的窘境
陈秉昭先生在《走向制度化的城市规划决策》一书的序言中曾说道:“城市规划是政府行为”,“城市规划应当超出单纯工程学科的范畴,吸收决策科学、管理科学等理论充实和完善城市规划学科”。
在“再分配经济”的政治经济体制时代,国家对资源进行高度的垄断,个人的自主独立意识被政治社会所吞没,这个时候的城市规划作为一种由政府(国家代表)制定和执行的“政府契约”,其所反映的也就是城市中人民与城市管理者之间的相互义务与权利的关系。
就城市规划这门学科而言,以西方为代表作为本学科的发源地建立学科流派至今不过百来年时间,而其作为舶来品传入我国也不过半个多世纪。
虽然我国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开设了此类相关的专业,也出现了专门从事城市规划工作的“规划工作者” ,但是从严格意义上说还没有形成真意义上的职业队伍,更不用说职业道德建设一块。
我国历史中也不缺规划城市的人物,比如史料中记载的隋朝的宇文凯主持修建了大兴城和陪都洛阳,元朝的刘秉忠是元大都的规划设计者,到后来明朝的蒯祥和徐杲两位工匠师奉皇帝之命修建的北京故宫。
但是,他们所进行这一系列规划工作的本质都是为皇权服务的,中轴线是为了凸显皇权至高无上且不可侵犯和僭越,皇城被分割成四四方方的里坊也是为了便于管理和统治。
几千年来的官本位思想和等级尊卑的观念早已根深蒂固,且难以拔除,顺带着这种思想也悄无声息地植入了各行各业,规划行业也不例外。
城市规划本质上是一种维护公众利益的行为,即使在大多数的市场经济国家,城市规划的编制也是属于政府控制的非盈利的性工作,并通过整个编制过程公开、公平来保障规划目标的实现,规划师绝大多数是公务员并接受社会的监督。
但是,在中国这种特殊且复杂的环境下,相关政府部门长期把经济增长作为考核政绩的重要依据,一味地追求GDP导致的后果是对城市和乡村的规划工作造成了不小的阻挠,就有可能“乱规划”、“被规划”的现象。
实际上,这也属于公平和效率之间的一种冲突。大多数情况下,规划师尽可能地通过规划作为经济发展提供空间资源,为政府决策提供技术支持。
可是,一旦社会公平和追求经济发展的目标发生冲突手艺,我们的规划师的窘境就凸显出来了,不知如何面对。
比如长沙古城墙在2011年11月万达公馆施工现场被发掘,有长达120多米的遗址,部分青砖上刻有“长沙”、“忠义军”等字样。
古城墙分层排列,每层都有瓷片佐证。这样的遗迹在中国属罕见,有专家称其价值“堪比马王堆汉墓”。
古城墙时代跨五代十国、宋、元、明、清,层次非常清晰,是长沙乃至湖南城市考古史上第一次发现。
图1-1是当年的发掘现场,据考证年代始于南宋初期,历经元、明、清,至民国时期,见证了长沙城址与湘江岸线的千年变迁。
图1-1 长沙古城墙发掘现场(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当时以湖南大学教授柳肃为代表的专家学者为能够完整地保存下这段古城墙而忙前忙后,经过多次专家论证后才保存下来了今天看到的这短短的20米,在万达的地下车库下。
图1-2 长沙古城墙遗址现场(图片来源:微博)
再如建国初期,首都北京进行规划的时候,建筑大师梁思成和陈占祥两位先生也为保护北京老城相关事宜奔走相告,殚精竭虑。
梁思成想尽了各种办法试图来说法政府人员,甚至运用数学论证的方法,他说如果按照当时的人力物力去拆完整个北京的城墙起码得花费70年左右的时间,但是他还是低估了我们国人破坏的速度,最后用不了几个月的时间老北京的城墙就被拆得一干二净。
图1-3 永定门旧照(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图1-3就是当年老北京外城最南端的城门永定门的遗照,虽然后来八、九十年代又在原址基础上复建了一个出来,但它是一个假古董,当年的模样早已荡然无存。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由此可知,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政府个人之间的这种矛盾冲突早已暴露无遗,这是规划师所处的这个社会大环境背景下的最大窘境之一。
1.1.2 公众和个体冲突的窘境
马克思曾说过:“每个人行使支配别人的活动和支配社会财富的权利,就在于他是交换价值和货币的所有者。他在衣袋里装着自己的社会权利和自己同社会的联系。”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市场成为调节经济的主要手段,对土地、空间等城市资源的分配和利用均交由市场决定。
城市政府也由原来的占压倒一切的绝对主导地位,蜕变为权利结构之中的一方参与互动。城市的制度安排也应当由政府决策转向“公共选择”和“公共政策”。2007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强调了城乡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
在这场利益主体互动和博弈的政治过程中,规划师又处在了一个比较特殊的地位。
他们会因受雇与不同的利益主体(政府、开发商和其它相关利益主体、市民等)作为规划过程中互动的代言人,分别代表不同主体利益,并可能作为各个利益主体之间互动的纽带。
规划师在维护公共利益的同时,也不能忽视自身的利益,那么两者之间怎样才能寻找一个平衡点呢?
一旦两者利益发生矛盾冲突时又该如何协调呢?
当公正的天平倾斜于任何一方的时候都会造成某一方利益的损失,不是有失社会公平就是损害社会整体利益。
1.2 道德误区
就笔者个人目前经历和阅历而言,作为一个规划师而言,其存在的真正价值和目的所在是规划和描绘一个充满活力的社会,而决不仅仅是美好的物质环境,重在维护公共利益、体现社会公平公正。
这绝非是一厢情愿,但这也仅仅是作为一番美好的愿景存在于文字中。因为现实总是与理想之间事与愿违,在规划师从业的过程中总会出现各种无奈和误区。
1.2.1 职业主体地位的颠倒
在市场经济和市民社会的条件下,规划师作为谋生的职业皆可受雇于房地产开放商为代表的集团利益,但这类集团大多是从自己利益出发的,损害城市整体和公共的利益早已屡见不鲜。
比如今年屡次被媒体曝光的碧桂园,它出现问题主要体现在屋子存在的各种质量问题:楼顶裂缝、大理石破裂、屋顶裂缝天花板脱落、窗户质量问题、房屋渗水、墙面积气泡等等。
图2-1 某地区碧桂园营销中心业主维权现场(图片来源:微信公众号)
马克思说过:“资本如果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润,它就会铤而走险,如果有百分之百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人间一切法律,如果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它就敢犯下任何罪行,甚至冒着被绞死的危险。
”孟子曰:“世间熙熙,皆为利来,世间攘攘,皆为利往。”
规划是一件专业的事情,规划师才是主体,但在现实和利益面前,规划师不得不一步又一步做出妥协。
长此以往的话,规划师在执业的生涯中难免会被诱惑和来自各方的压力所改变,以至于最后一道防线也会沦陷,到最后作为利益既得者还会乐在其中。
1.2.2 职业性质的软弱性
中国乃至整个东亚地区的等级尊卑观念极为浓厚,毫不客气的说,同这种观念一同产生的官本位思想充斥于职场之中,再加之本身职业所存在的软弱性,在规划的过程中规划师可能会沦为政府部门的附庸,不得不为某些领导人体现“形象政绩”工程而做出某些不科学、不公正、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划。
图2-2 某村的形象工程牌坊(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笔者私下曾和专业老师有过这方面的交流,老师透露在乡村规划过程中,某些村干部为了追求所谓的“高大上”,强烈要求在村中建造这种象征“光辉形象”的牌坊。
在我们专业人员看来有点不明觉厉,但在他们基层干部心中却是一种业绩的象征。
正如湖大学者柳肃教授在今年全国城乡规划专业大学生乡村规划方案竞赛开幕式的学术会议上所说的那样,农村文化风貌的丧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究其问题的根源在于政府,也在于规划师这个不可或缺的角色,更重要的是这个社会环境下导致的局限性。
2. 产生的原因
2.1 社会环境下的“公众意识”薄弱
从大环境来说,中国整体的公民社会公众意识是非常薄弱的,公民社会和公民意识没有真正形成。
中国自古以来,历史文化中本身就缺乏对公民社会的思维习惯,民主和公民意识等新潮思想属于舶来品。
因此在此情况下,我们规划师所倡导的“公共利益”缺乏真正的实体对象,所以也就缺乏相应的监督机制。
规划师所围绕的主体是权利阶层,于是规划师有时候就得“向权利诉说真理”;有时就是“权利诉说真理”;也可以是“与权利一起诉说真理”,总之一切都离不开权利这层关系。
规划师需要协调和综合的大多数是不同领导之间的“意见”,即使有部分“公众参与”也只能作为一种形式主义。
笔者自暑假实习至今的五个月期间,有去乡下进行相关的调研和开展公正会等工作,最大的感受就是在和下层老百姓进行交流时,部分村民对本村的建设并没有多少想法,甚至有些直接交由政府做主最后拍板定案。
甚至出现有个别干部出于考虑村民文化水平层次不齐而直接不要让百姓参与的情况。
这样一来,基层政府领导直接成为了和规划师建立有效沟通途径的对象。
我们虽然不断强调引入西方规划中的“公众参与”,但是薄弱甚至虚无的市民力量,根本无法对城市规划师的职业行为产生有效的影响和监督。
2.2 自主意识被经济市场的价值观淹没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整体经济实力实现了量的腾飞,GDP一跃成为世界第二。
毋庸置疑的是,在高速发展的经济市场的冲击下,人人都向“钱”看,规划师的个人意识在这个利益至上的价值取向面前未免会出现翻车湿身的现象。
所以就形成了目前规划中许多规划师全力奉迎权贵或甲方意图的种种现象,规划方案追求标新立异,规划评审也成为关系户轮流坐庄好评如潮。
所有这些也就导致了目前规划师不切实际的行为蔓延,就如那句“规划规划,图上画画。”的话极具讽刺意味。
2.3 监督机制缺陷
规划的编制本来就属于政府控制的非营利性组织,而且整个编制过程要求公开、公平,来保障规划目标的实现。
但是,在中国目前的环境中,规划成为了一个用来赚钱的赢利行业,人人都想从其中打捞一笔,甚至还出现非专业出身的其它人员也来进行规划工作的乱象。
随着规划设计单位制度改革,规划编制成为不折不扣的“企业”行为,细想一下,在如此现实的环境中,很难以保证规划师的是否能够洁身自好。
曾经的国际企业巨擘摩托罗拉公司一年会安排两次审计,一旦出现道德问题,结果只有两个字:走人,哪怕是一丁点小问题,结果都一样。
日常生活和生活中,工作人员都很重视工作业绩对单位带来的影响,却忽视了职业道德对单位发展带来的影响。加之没有行之有效的监督评定,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有持续走下坡路的趋势。
3.如何进行职业道德建设
3.1 学生阶段开设公共课
对规划师职业道德的建设需要从源头抓起,即规划专业的本科生阶段。
在本科或专科上学期间,院系可开设与职业道德相关的系列公共课程,亦可考虑纳入必修考试的范围,旨在培养和提高本科生职业道德的意识。在全国范围来看,非985、211的院校在职业道德建设这一块还有很大提升的空间。
比如同济大学与规划学院按照学校规定,结合专业特色和要求,在各年级开展形势任务课。
课程以讲座形式,邀请不同学术背景的老师和学者,为学生介绍发展前景、心理健康、职业道德与素质养成等内容。
天津大学还开设“职业生生涯规划”、“法制安全教育”等4.5学分相关必修课程等。
这些措施对于其它院校是有借鉴之处的。
3. 2 日常教学与专业课的相辅相成
除了通过院系开设相关课程进行有意识的强制灌输意识是远远不够的,在老师的日常教学中老师需要对专业的学生循循善诱,严格要求,并以身作则脚踏实地、严谨求实的学术的作风,交给学生理性且严谨的工作态度,要求规划设计避免主观的随意,每一个设计判断背后都要有足够的事实和分析作基础。最好达到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3.3 自我修行
关于规划师的职业道德建设,最重要的还是加强本人的自身修行。
院系的有意识灌输和老师鞭挞仅仅是作为一种外部手段来影响某个人的品性,但真正能够改变一个人的重要途径源于律己。
3.3.1 结合传统文化
古人云:“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中国兵家有将德,“将者,智、信、仁、勇、严”,中医有医德,“疾小不可云大,事易不可云难,贫富用心皆一,贵贱使药无别。”,《礼记·大学》中亦有:“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论述。
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有很多流传于后世的修身养性的警示良言,在个人修行律己的时候均有借鉴之处。
目前的大学教育中,古典文学和哲学的教育基本缺失,规划学科作为舶来品强调学习和借鉴先进的规划理念,也习惯了这套理论和价值观进行思考和教学,一定程度上缺乏对传统文化的深入理解和尊重。
长此以往,对学生的人格塑造和精神独立是不利的。
诚然,古老的东西也不一定全是对的,但我们可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因为我过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关于入世、社会责任感,以及自我道德修养的坚守自我原则的内容和教导。
3.3.2 培养深厚的人本情怀
以人为本的核心,是人人生而平等,也是现代文明的基石。
正如笔者前文所诉,规划的目的重在维护公共利益、体现社会公平公正。我们规划师应该有这样一个共识:规划是影响人的生存状态的行为,事无巨细。
无论是城市规划还是乡村规划,其对象都是平等的人,我们得不分厚薄。
这种意识的培养在本科期间有位重要,就笔者所处的环境中,周遭就有部分同学对与乡镇这一类的规划有不以为意的心态,这是一种极不好的苗头。
3.4 规范城乡规划编制的行为,建立健全社会监督机制
前三点是从个人伦理角度制约出发的,除此之外还需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且完善的社会监督体系。
因为我们的城市规划是一个复杂且综合的过程,而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性行为,更不应该作为一个盈利行为。
因此在以后的城乡规划从编制计划的开始到成果的审查,都应该建立和完善公示制度,让全体社会公民都参与到建设美好城乡建设猴子功能来,最后还得将政府性规划与市场性规划进行严格的区分。
结语
关于规划师的职业道德建设这个话题,涉及中城市规划中很多深刻问题,这些问题启示了规划理论研究的重任。我还是愿意相信未来我们规划行业会朝着一个良好的方向发展的。
作为年轻的一代,我们有义务挑起这份建设和规划祖国未来美好河山的责任,积极地投入到社会实践中去,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培养公共利益意识,促进我国城市规划行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潘谷西. 中国建设史[M]. 第七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12:15
[2]. 董鉴泓. 中国城市建设史[M]. 第三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7:111-115
[3]. 简·雅各布斯. 美国大城市的生于死[M]. 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
[4]. 王军. 城记[M]. 三联书店,2003.10:101-107
[5]. 马玲. 注册规划师的素质与职业道德[J]. 2005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职业发展, 2005:1615-1617
[6]. 马武定. 制度变迁与规划师的职业道德[J]. 城市规划学刊, 2006,16,1:45-48
[7]. 高策,刘鹤云. 试论在市场经济中规划师的职业道德取向[J]. 科技信息, 2008,2:221
[8]. 张子婴. 浅析高校城市规划专业人才培养中的职业道德教育[J]. 成才就业, 49-51
[9]. 王红杨. 论中国规划师的职业道德建设[J]. 规划师, 2005,12:58-61
[10]. 蔡文杰,赵润琴. 规划师职业道德与道德守则的建立[J]. 山西建筑, 2008,34,29:219-220
致 谢
非常感谢小勇老师这个一个学期的课程教授,也感谢老师一直以来悉心地指导,让我认识到了自己在这个专业方面的不足与挑战。也感谢身边每一位同学,让我在美好的年华和大家相遇。
作为大学本科阶段最后一门课程,不禁感慨时间如梭。眼看毕业遥遥无期,对于自己所就读的城乡规划这个专业,我说不上排斥也谈不上足够热爱,但我希望自己以后不管从事什么样的行业都应该保持一颗谦虚好学的心和恪守严于律己的态度。
愿自己走出半生,归来还是少年。
本文地址:http://xiaoguoguo.dbeile.cn/quote/3249.html 多贝乐 http://xiaoguoguo.dbeile.cn/ ,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