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人才市场 大学生 就业难
目前,人才市场服务的对象中 80%是青年人,多数属应届及往届大学毕业生。人才市场在大学生就业方面承担着较为重要的作用,但另一方面,由于企业与人才的对接需求往往不能很好匹配,使得人才市场不能很好地发挥人才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如何利用人才市场的平台和作用在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是人才市场发展所面临的新挑战。
一、从人才市场看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1.结构性矛盾,供求错位。调查实证研究证明,“就业难”不是供给大于需求,而是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造成的一种阶段性社会现象。一方面是高校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错位。我国四年一个周期的高校专业设置决定着专业人才的产出量,大学生就业与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地区经济发展周期有较大的关联。二是人才结构失衡,供求矛盾加大。近年来的人才市场需求供给情况反映,各技术等级的劳动力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以机械加工为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短缺,致使出现了部分工科类大学生在校期间又到劳动部门开设的技工培训学校学习拿到技能等级证书。
2.对人才市场缺乏了解。当代大学生在就业期间既缺少社会、校方的指导服务,更缺乏对就业、择业的自身研讨。在走向社会前,大学生应象报考大学时应对高考准备一样拿出更多精力和时间,形成研讨习惯,分析人才市场需求信息,研究信息的分类及适用性,把握自身专业与区域经济发展、产业变化及企业产品的情况,知己知彼地在充分调研分析后选择地域、行业、企业来就业。
3.市场配置,手段粗放。造成这种现象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大学扩招速度和大学生总量的增长快于为人才服务的中介机构的增长;二是人才服务机构过去一直由政府所属机构独立经营,缺少竞争性,发展较慢;三是人力资源服务业传入我国较晚,其技术性、技能性、理论性以及专业化的公司还没有成长起来。 二、深入发挥人才市场作用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1.为大学生提供深度和广度的就业需求信息。从信息源的角度来看,人才市场做为大学生就业与企业招聘的对接平台,大量的企业招聘信息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多种多样的选择,也为大学生就业提供着必不可少的信息来源。但目前人才市场提供的就业需求仅仅还是低层次和区域性的信息,这些信息由于片面性、格式化往往很难反映出企业的真实招聘意愿,也让大学生在面对这些招聘需求时,很难与自身的真实能力形成匹配。藉于此,人才市场可以从两个方面更好地发挥作用:一方面是构建全国一体化的人才市场需求信息平台,可以让大学生通过人才市场的一体化平台不仅可以获取本地招聘信息,还可以获得全国其它地区的招聘信息;二是人才市场要指导企业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关于企业以及招聘人才的信息广度和深度,让人才能更全面更具体地了解企业。
2.为大学生提供具有指导和实践价值的问题和建议。由于人才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方面发挥着平台作用,大量的信息和数据不断汇集,能够形成具有规律性的数据和信息报告,这些信息和数据最有可能发现和反映出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问题。把这些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主要问题,提供给广大大学生朋友,指导大学生基于这些问题去调整和优化自己,从而更好地适应人才市场的需要。
3.为大学生构建自身职业规划提供最佳引导和帮助。由于人才市场具有信息和数据的优势,而这些是最有价值的资源,也更能理性和客观地反映出人才的社会需求和社会价值。目前职业规划的理念正逐渐深入大学生的人生观和职业观,一个科学合理的职业规划可以为一个人的职业发展带来巨大的引导和帮助。由于大学生自身能力、知识以及对于人才市场和社会需求的认识不足,使得大学生自我的职业规划不能为其创造较好的效果,而人才市场基于大量的信息和数据所形成引导优势,却恰恰可以帮助大学生建立一个更能满足社会需求和人才市场需求的职业规划。
4.进一步加强作为大学生就业中介的功能。人才市场作为大学生就业的主要中介组织,目前提供的仅仅还是初级中介服务,尚处于初级阶段,极不完备,其行为有待规范,业务有待拓展。人才市场连接供需双方桥梁的作用没有真正发挥出来,很多人才市场往往看重经济效益,只提供简单的终端服务,而没有从源头上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人才市场作为大学生就业的主要中介平台应该更好地发挥中介作用,通过引入更多的中介服务和功能,不断完善人才市场的中介服务水平,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提供更多帮助。
参考文献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大学生就业 困难 措施
随着我国高校的扩招、大学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和我国经济形势发生的深刻变化,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越来越突出,引起了党和国家的广泛关注。在全国深入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之际,我们必须在科学发展观视域下对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和把握,科学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提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具体建议和措施。
科学分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表现形式
科学发展观是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时期发展要求提出来的。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穿于各方面工作。具体到当前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要求我们必须结合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社会经济发展的形势和当前我国经济社会面临的实际情况,科学、全面分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形势和原因。
高校大规模扩张,使得我国毕业生数量激增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仍需要大量高素质人才之间互相矛盾。根据教育部统计的数据,我国高校毕业生的数量,2003为210万,到了2010年则达到630万。高校毕业生数量激增,但我国每年新增就业岗位数量与高校毕业生数量存在很大差距,随着世界经济形势发生变化,尤其是美国的次货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深刻影响,使得我国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十分突出。人力资源在生产力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大量高素质的人才,但目前大学毕业生在质量和素质方面还远远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使得当前大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大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为地域性差距拉大,在发达地区以及东南部沿海城市大学生就业竞争十分激烈,而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及基层却出现求才若渴的现象。“宁要大城市一张床,不要小地方一套房”的就业心态,引导大学毕业生就业向发达地区及东南部沿海城市集中,导致这些地区的就业压力进一步增加,但中西部地区及基层人才缺乏的问题依然十分凸显。大学生无业可就与有业不就现象并存,岗位冷热严重不均。随着我国教育成本的不断增加,大学生的教育回报愿望越来越强烈。家庭和社会对大学生的期望值过高,而部分毕业生及家长的就业观念还没转变,对到基层、民营企业和非公企业单位就业心存顾虑。基层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收入水平与中心城市相比差别较大,缺乏足够的吸引力。
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不高与招聘单位职位不匹配问题显著。招聘单位在招聘时较注重大学毕业生个体能力的全方位成熟,不仅是对工作经验的要求,也要求应聘者表现出一定的应变能力、情绪管理能力、自我认知及认知他人能力等等。这就对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大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必须全方位、多角度地涉猎更多的知识,培养社会技能,提高自身竞争力。有些高校单纯立足于自身师资设置专业、盲目招生,在招生计划、专业结构、教学内容等方面严重脱离市场,导致许多大学生知识面窄、实践能力差、社会适应性弱,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不高,与用人单位的职位要求有很大差距,最终影响自身就业。
把握大学生就业困难原因
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必须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既要看到大学生就业困难的表面原因又要看到深层原因,既要看到主要原因又要看到次要原因。当前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从表面上看是高校连年扩招带来的直接结果,实际上是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到大众化转变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现象,其背后有许多复杂的内外部因素。我们应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理性分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深层次原因。
世界经济形势与我国经济结构变化是当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基本原因。2009年特殊的经济形势使得大学生就业形势更为严峻,持续蔓延的全球金融危机与经济衰退,使得我国劳动力需求大量缩减,新增劳动力又在急剧上升,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总量减少,整个就业形势凸显出劳动力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矛盾。
大学毕业生就业机制尚不健全是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从目前情况看,毕业生就业机制尚不健全,还存在着靠关系择业或性别歧视问题。我国现有的人事制度仍然影响着毕业生就业分配。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实行由教育行政部门主管,各相关职能部门齐抓共管的体制。由于教育行政部门只掌握教育政策和毕业生资源,而没有就业政策制定、企业需求管理和社会保障服务等与毕业生就业密切相关的权力;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等部门拥有这些权力,却又对毕业生就业不负主要责任。大学生毕业生就业机制的建立需要把人事制度、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与就业分配制度等紧密结合起来。
高等教育的盲目性和滞后性影响着大学生就业。在知识经济时代,更需要人才的全面发展,而当前我国高校所培养的人才大多在综合能力上欠缺,专业素质也不过硬。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不能适应社会需求。我国高校专业设置及课程内容设置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课程内容陈旧,不能适应知识的更新。部分高校存在着盲目招生,盲目设置专业现象。按照高等教育规律要求,高校在招生时应进行必要的人才市场预测,但现实是我国教育体制仍然没有实现市场化,政府对学校控制和限制较大,学校办学自较小,缺乏对专业的调整权,无法根据市场需要去培养人才。
用人单位在选聘大学生毕业生时存在重经验轻知识现象,影响着大学生就业。随着高校毕业生数量增加,很多用人单位和机构认为,学历越高越好,这就导致用人单位在选聘毕业生时唯学历化,造成受聘人员水平和能力与岗位不相适应,或人才浪费,比如有些单位招聘掏粪工还要求本科学历等。
毕业生就业观念不能及时转变和就业期望值过高使得有业不就现象突出。大学生毕业时都希望找收入高、待遇好的单位,大学生“高不成,低不就”心理定位,对就业期望值过高等严重影响大学生就业。
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困难措施及建议
大学生就业问题关系到千家万户,关系到社会稳定,要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问题,需要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需要政府采取各种政策措施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一是大力发展生产力,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根据生产力的发展需求创造出新的就业岗位,为大学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二是继续加大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投入,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政府应根据就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合理安排好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层次结构、专业布局;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加快培养各级技能型人才;把市场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紧密结合起来,加快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专门型人才。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利益、政治利益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从高校层面来讲,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重视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注重学生全面素质培养,增强大学生的职业意识和市场竞争能力。目前许多大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认识不到位,造成专业知识掌握不够牢、不够深、不够广,给将来的求职带来障碍。因此,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要与专业教育结合,结合专业特点针对性地开展专业发展现状、专业前景分析等专业教育活动,提高大学毕业生的竞争能力。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难 产业结构 地区发展差异 制度限制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高校的大规模扩招,高校毕业生的数量增长迅速。同时,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这不仅带来的巨大的教育资源浪费,也对社会的持续平稳发展提出的挑战。
一、中国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应届大学生就业人数与就业率增长不同步。统计数据表明,2009年中国有超过700万大学生需要找工作,而在金融危机冲击下,许多企业缩减招聘人数,这凸显了大学生就业的供求矛盾。社科院2010《社会蓝皮书》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大学生就业率74%,低于2008年同期86%的水平。
大学生就业成本增加。由于就业竞争激烈,大学生求职呈现出拼爹、拼关系的求职现状,衍生出一种不健康的就业观。据国家教育部调查统计,近年来凭亲戚朋友关系落实工作单位的毕业生已经超过25%,而且有40%的毕业生认为关系后门在就业中作用最重要。
大学生就业背离就业意愿的情况越来越多。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更多大学生把就业意愿转向了国企、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等,这些人不是关注与工作性质与个人事业规划是否相符,而更多是因为其稳定与待遇。这种背离就业意愿的勉强就业、盲目就业,也是当今中国大学生就业现状的一个表现。
二、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分析
大学生就业难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表面上看,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是供给和需求不匹配的问题,深入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产业结构不合理带来的供求关系错位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直接原因。有分析表明,第三产业就业比重每提高1个百分点,就能净增加1100万个就业岗位,可见发展第三产业在增进就业方面的贡献力。然而,我国目前产业结构为重第一、第二产业而轻第三产业的失衡状态。这种产业结构失衡反映在劳动力需求结构上就是知识型服务岗位,即所谓“白领”岗位,需求不足,而对蓝领型岗位却需求旺盛。导致了“用工荒”、大学生工资不如农民工等现象。
地区发展差异及制度限制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由于历史和禀赋等原因,我国不同城市或地区占有的资源极不平衡,总体上呈现城市大于乡村,东部地区大于中西部地区,中心城市大于一般城市的态势。大学生求职地区强烈倾向于城市,尤其是发达地区的城市或中心城市,使得该地大学生处于供过于求的态势,而其他地区则是供不应求。2009年天津市的一项调查显示:在就业地区的多意向选择中,有76.1%的毕业生表示毕业后希望留在天津市工作,比重居于选择就业地区的第一位。希望去北京的占47.1%、去上海的占23.5%、去广州、深圳的占18.7%。在地区发展严重不均的基础上,现行户籍制度进一步维护了该格局。毕业生的户籍和人事关系通常与工作单位联系在一起,一旦签约落户乡村或不发达地区,想要返回城市或发达地区将变得非常困难,而希望其自觉改变观念重返乡村也是违背情理的。
另外,各类求职部门的待遇制度差别也是大学生就业竞争激烈的原因。大学生的就业方向倾斜于政府部门、各类院校等机关事业单位和国企、外资等大中型企业,而小型私营企业则很少受到青睐。由此可见,大学生在地区和部门之间分配不均、就业难度加大的现象的根源在于现行的一些制度性保护和限制。
高校扩招是大学生就业难的推动性原因。简单的把大学生就业难归咎于扩招,或者简单的否认两者相关都与事实不尽相符。有观点认为扩招导致了中国大学生总量过剩,但大学生真的过剩了吗?根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2000年我国从业人员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仅占4.7%。可以预见,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越来越多的融入全球经济,人才紧缺的矛盾将更加突出。大学生就业难现象不是总量过剩的问题,而是结构性过剩。在我国现有地区发展不均衡和户籍管理制度等相关制度的约束下,鉴于大学学历在克服甚至突破这些限制方面具有的优越性使上大学的需求提高,高校扩招正是应对这一需求增长的直接办法,但另一方面扩招带来的大学生数目的急速增长和大学生就业意愿集中化之间的矛盾加剧了大学生就业难现象。因此,高校扩招仅是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推动性原因,其根源依然是制度约束。
其他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人才培养结构不合理。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和当前高速发展的经济规模相比显然是不够的,但是在目前的高校教育体制中,很多学校的专业设置和层次结构不尽合理,偏重理论教育、忽视实践实习课程、重“进”轻“出”等现象较为普遍,这与市场、企业对招聘毕业生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在教育产业化过程中形成眼高手低、高分低能的大学生就业素质。大学生就业素质不足,就业观念脱离市场。从应届毕业生自身因素考虑,有相当多的大学生缺乏与他人沟通的基本素质,缺乏团队精神和吃苦耐劳精神等就业必备素质,从而导致在求职过程中频频被拒。虽然近些年来由于就业竞争白热化和金融危机对经济的影响促使大学生在择业观上发生了转变,不再完全局限于一线城市及经济发达地区,但在用人单位的选择上仍具有强烈的传统观念色彩,对待遇看的过重。用人单位用人理念脱离市场。用人单位盲目求高,在选择毕业生时表现出“高消费”倾向,盲目追求高学历等错误理念,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大学生就业难的局面,造成学历过剩、人才浪费等现象。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对策
国务院及有关部门和地区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学生的就业难题。
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实施“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三支一扶”、“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政策。虽然基层、农村等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存在对大学生大量需求的市场,但是由于政策的吸引力不强,只能解决较小比例的大学生的暂时就业问题。
大力发展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该政策虽然缓解了当前的就业压力,但这一政策并没有完全从市场角度出发,容易误导部分大学生盲目读研,甚至加重他们的经济负担及以后的就业压力。
鼓励骨干企业和科研项目单位积极吸纳和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但其招聘的有创新性研究型的高校优秀毕业生本身在就业竞争中就占优势,因此,在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上产生的效果不够显著。
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强化高校毕业生创业服务指导。然而,创业首先最需要的是资本、资历和资料,刚毕业的大学生基本不具备这些条件。其次大学生普遍缺乏基本的理财技能、推销意识和沟通技巧,盲目创业只会使他们陷入困境。另外,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政策、法律等机制仍不十分健全,自主创业仍是笔额外的风险投资。因此,该项政策只能鼓励少数有条件有胆识的毕业生成功创业,并不能解决绝大多数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综上分析,我国现行的各种大学生就业促进政策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大学生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矛盾。这一问题的解决依赖多方面的共同努力,要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大学生自主就业和创业能力为基础,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消除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制度和政策障碍,促进大学生无障碍就业。
政府。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途径在于我国经济的产业结构转变,在发展经济、保持经济较快增长的同时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并彻底的解决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制度性、体制,取消人才流动的各种限制,建设没有后顾之忧的政策环境;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用政治、经济、法律等手段规范大学生就业市场,引导毕业生灵活就业。同时,促进用人单位转变观念,减少人才高消费等不良现象。
高校。高等院校应该迅速改革教学模式,尽快适应不断调整的产业结构的需要,采取积极措施,按照市场规律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加强实践课程比例,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同时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指导大学生树立务实的就业观,提升就业能力。
大学生。要认清当前的社会发展形势,客观分析自身条件,科学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要有意识加强学习和社会实践,提高自身素质,按照市场对人才的要求锻炼自己,提高竞争能力。要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心理承受能力,掌握求职择业技巧,降低就业期望值,把实现自身价值和社会需求结合起来,真正做好就业择业规划,实现顺利、满意就业。
四、结语
总之,只有找到符合社会、经济、教育和文化情况的解决方法,使人才培养的目标与同市场需求接轨,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也只有政府、企业、学校、学生四方都积极参与其中,形成合力,才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参考文献:
[1]谭庆刚.制度性失业与中国大学生就业难[J].人口与经济,2011.
[2]张昕等.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的策略研究[J].经济师,2011.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 社会学思考
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我国一个突出的影响到国家稳定、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社会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到现在大学生就业难的形势不但没有缓解反而日益严峻。大学生就业难有其复杂的社会学原因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学原因
1、供需失衡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我国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大学毕业生人数的倍增期与全国就业高峰期重叠,导致大学毕业生供需矛盾更加突出,大学生就业也就由过去的“卖方市场”日益走向现在的“买方市场”。 据教育部统计表明,我国大学毕业生,从2001年的114万道2008年的559万人, 2010年则达到640万人之多。与此同时,由于我国正处于全国性的就业高峰期,农民工、城镇下岗待岗人员、留学回国人员等多路劳动大军同时汇入劳动力市场,必然使得劳动力供求总量严重失衡。
2、大学生的身份转变对社会分层理论暂时的不适应导致大学生就业的期望值与社会需求不适应
大学生就业难,就表面现象在于大学生就业期望期过高,而在高期望期后还隐藏着更深的原因。按照社会分层理论的观点,个体的职业选择与社会地位相关的。这是因为,社会本身具有一定的等级结构,个体依据所拥有的资源在社会结构中获得一定的位置。而个体的职业选择往往与经济收入、社会声望及权力等稀有资源相关。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职业决定了个体在社会等级中的位置。而对于数量庞大的大学生求职者来说,社会优良的岗位是有限的,所以个能否成功就业,满意就业,既受制于个体的素质,也受制于现实的供求关系。但当今大学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转向了大众化教育,在现阶段大学生就业难也是必然的一个过程。
3、人才结构比例与社会需求不适应加剧了就业的结构性矛盾
有调查表明,我国近年来的人才市场供给需求情况是,有关技术岗位的劳动力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以机械加工为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短缺,乃至出现了部分工科类大学生在校期间又到劳动部门开设的技工培训学校学习,拿到技能等级证书后才能顺利就业的情况。根据教育部公布的就业情况统计,2010年本科毕业生中工学专业最为热门,其中采矿工程、石油工程、矿物加工工程、地质工程、冶金工程和船舶与海洋工程、飞行技术、航海技术8个专业的就业率均超过了95%。在统计表中列出的68个工学专业中,除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两个专业的就业率在75%~80%之外,其他专业的就业率均超过了80%。分析显示,几年前非常红火的计算机类相关专业,由于报考人数太多,如今出现了市场饱和的情况,相关专业的就业情况不容乐观,信息与计算机、信息安全、网络工程等专业的就业率均低于80%。这些都是人才结构与社会需求失衡的结果。
4、当今社会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日益提高也是影响就业的重要因素。
现代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较高,基本上定位于复合型人才,他们往往需要的是综合素质高的学生。而许多毕业生往往有着“优秀”的书本知识,但实践能力、团队精神、心理素质、职业道德等方面却比较欠缺,择业时又不是根据个人实际水平和能力,而是根据社会职业声望,普遍希望到大城市、大机关、大公司、大院校等大单位工作,这种要求与个体素质间存在较大的错位。有学校提出的“只要素质好,年年工作不难找”的口号既是社会需要的真实反映,也是对大学生培养和锻炼综合素质的真切呼吁。
二、对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些建议
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因此也就不可能指望能在短时间内能有校的解决。必须采取一系列的相关措施系统的解决。
1、积极发展经济,调整产业结构,进一步改善高校大学生的就业的经济环境
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能够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因此,政府应积极发展经济,一方面,要寻求经济发展的新方向和新契机,增加经济总量;第二方面,应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社会服务业;第三方面,大力扶持非国有中小型企业,努力提升经济增长对“就业”的贡献,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扩大就业;第四方面,政府各主管部门应积极转变观念,树立“就业优先”思想,工作重心从以前的就业管理转变到就业服务上来。
2、大学生一定要转变就业观念,适应社会的发展
大学生应当充分认识到当今大学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转向了大众化教育,大学生已从“卖方市场”转向了“买方市场”,对于数量庞大的大学生求职者来说,社会优良的岗位是有限的。所以大学生一定要结合个体的素质和现实的供求关系实现就业。
3、提高自身专业和综合素质,增强就业能力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就业单位的对毕业生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面对这种情况,大学生要通过各种途径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和综合素质与能力,才能在就业竞争中占得优势地位。
4、转变高校办学模式,增强市场意识,加强就业指导教育。
面对紧张的就业形势和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等因素对高校办学的挑战,培养符合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各种类型和各个层次的人才,已成为社会持续发展所必需。因此,高校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趋势,以及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就业市场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及时调整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人才培养结构和模式,树立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的办学观;同时,高校要加强与社会用人单位的合作,根据社会的发展需求,深化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改革内容,缩短大学生就业的适应期。再次,高校要时刻树立质量意识,提高培养人才的质量。
关键词:就业;校企合作;传统教育
就业问题是关系民生的重要问题。随着高校的进一步扩招,大学生已经成为中国就业难的主要群体,2011年全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631余万人,加上届未实现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十严峻。在当前经济危机显著的影响下,大学就业难再次成为关注的焦点。
1金融危机对就业市场的影响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华尔街风暴,变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后直接引发了金行业的裁员风潮。作为国际金融体系的国受到冲击不可避免。中国加入世贸组后,快速发展的经济有力的促进了毕业在民营企业和外贸企业的就业。金融危对我国企业的大幅冲击可能是导致高校业生初次落实率下滑的重要原因。近几的初次落实率(初次落实率是指全部毕生中“已经签约”、“读研”和“出国”毕业所占的比例)呈现倒“U”趋势[1]。金融危机对就业市场的影响具体表现:一岗位减少,直接影响了对高校毕业生吸纳能力;二薪酬降低,毕业生的薪酬水”的趋势可能还将继续;三门槛提高,些企业进行了招聘,主要以中高端人才主,门槛较高。
2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研究员张丽宾说“:2008年毕业大学生实就业率不到70%”[2]。北京大学教育学院丁浩教授了200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况分析报告》指出:2008年全球性的金融机使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更凸,应届本科毕业生毕业时已确定单位的例八年来首次降到40%以下,男生就业率起薪都高于女生。
3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因素分析
3.1金融危机的影响
经济增长速度对于就业具有根本的影响用。金融危机从根本上制约了包括大学生内的全社会就业率。由于我国是外向型经,2009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显著,这就使目大学生就业形势变得更为严峻。
3.2传统教育体制和就业生人数的突增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结构和培养模式不适应经济结构快速转型和产业结构的化升级的需要,在教学内容、手段、模式方面与现实的脱节。伴随着高等教育的众化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确实存在超趋势。经济危机之前我国由于逐年的就人数增多导致就业难的现象已经突显,故笔者认为就业人数的突增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
3.3就业岗位的总体供需矛盾突出
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化导致对低文化层次的劳动力需求增加,教育结构失衡以及教育结构与经济结构不匹配,需求与供给矛盾突出,供大于求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矛盾突显。金融危机加剧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上的供需矛盾。
3.4社会用人导向方面的因素
多数用人单位认为,大学生就业难主要症结在于大学生自身,尤其是大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对薪酬和岗位期望值偏高、缺乏吃苦耐劳精神等,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随着2009年就业难度的加大,性别因素对应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的影响显著,男生找到工作的概率明显大于女生。用人单位的短视行为,也是当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一个现实因素。
3.5大学生个人因素
“期望值偏高”直接影响大学生就业,大学生的职业价值取向、就业观念、本身的就业能力和就业方向的误区可能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
3.6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
结构性矛盾突出体现为大量高校毕业生“孔雀东南飞”,集中流入东部地区和城市,竞争数量有限。由于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地区差异及劳动力市场分割状况严重,很难从根本上扭转毕业生流向的基本势态。加上东部地区劳动力市场出现饱和,导致毕业生就业困难。
4对策及建议
4.1政府方面
当前必须采取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继续扩大国内需求措施,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大宏观经济政策与就业政策的协调,大力发展“需求导向型的”培训[3];其次,政府方面要提供法律保障,完善相应的就业法规,将末就业的大学生和失业的大学生纳入到社会失业人员的范畴;第三,指导并推进高校改革,加强对高校教学质量的监管;积极举办大型专场招聘会;第四,建立失业预警机制和长远、长效的稳定就业机制,鼓励企业不减员等。
4.2学校方面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化教育体制改革。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推进学生就业,例如:校企合作联合办学,加大社会急需专开设的数量; 面向社会、市场办学;师范学校应该进一步引导学生往非师范行业就业,增强专业设置与指导的科学性;合理调整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加强学生实习实训工作,建立学校长期的合作实习实训基地,加强学生的实践技能的培养和社会适应能力。同时高校要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社会发展的实情加快调整高校专业结构。有对性地加强毕业生思想教育和就业心理辅导,提高其应对压力的心理素质水平;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等。以2010年西华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毕业生为例,该学院学生分师范,软件、通信工程三个专业,截至2010年9月就业率达到94%,从就业的层次上来看进企业和公司的占到65%,教师占32%,公务员占7%,考研占6%,还有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等。取得如此成绩与学院认清就业形势,积极开拓就业渠道,大力开展就业指导等积极有利措施分不开。
4.3用人单位或企业方面
企业要树立社会责任感,响应政府的号召,把政策落到实处,稳定企业岗位,确保员工能有份安稳的工作;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积极开拓用人岗位,借人力资源成本下降之机,增加人才储备。要改变唯经验论、唯学历论,摒弃用人歧视观念。消除性别歧视和薪水差别,进一步加强公平、公正的、透明的用人制度。
4.4学生方面
转变就业观念和价值观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的思想基础。毕业生要客观地分析自己,转变就业观念,树立“先就业求生存,后择业谋发展”的思想;重视社会实习和社团经历,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适当降低期望值,考虑到中西部或者基层地区就业;以积极心态面对待就业竞争;夯实知识基础,拓宽择业视野,提高综合技能,全面提升自身素质;积极利用国家出台的就业政策和具体措施;在就业过程中注意个人的人力资本积累,以便寻找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
5结语
大学生就业难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个全方位的系统工程,最根本的途径是通过转变和发展经济来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需要政府、用人单位、高校和大学生共同作出努力。在国家4万亿经济有计划的刺激下,我国经济已成世界经济复苏的领跑者,我国就业情况已有一定的改善。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是可以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逐步解决的。
参考文献:
[1] 原春琳.金融危机对硕士冲击最大[N].青年时讯,2009-11-13.
关键词: 女大学生 就业困难 就业态度 性别歧视 扬长避短
目前,高校女毕业生经常会感受到“大学生就业难,女大学生就业更难”、“女生就业机会少”的困扰。全国妇联发展部的《女大学生就业创业状况调查报告》显示,56.7%的被访女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感到“女生机会更少”,更有高达91.9%的被访女大学生感受到用人单位的性别偏见。同时,该报告还显示,被访女生平均投出44份简历,才有可能得到一个意向协议(offer);平均投出9份简历才有可能得到一次面试或笔试的机会。这种招聘中男女不平等现象严重制约了人才的平衡发展,更是加重了女大学生的就业难的问题,应当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据调查显示,2010届女大学生就业签约率为21%,明显低于男大学生的29.5%。
1、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
1.1 我国目前相关法律保障机制不健全
女大学生就业难,不能与男性平等就业机会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我国相关的保护女性合法权益的法律不健全。尽管我国《宪法》和《劳动法》等法律法规都规定了妇女享有平等的就业机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但是,法律上的平等并不意味着现实中的平等。由于劳动法相关条例缺乏对性别歧视内容和范围的明确界定,缺乏对劳动力市场的有力监管,缺乏可操作性,缺乏明确规定的违反条例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让一些用人单位有“空子”可钻,在分析认为接受女大学生经济上不合算时,就喜欢打球,不明说不招聘女生,但是常常以女性结婚生育影响工作为借口将她们拒之门外。
1.2 社会观念及用人单位存有偏见
受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我国自古以来便有重男轻女的观念,从用人单位角度分析,女性承担着生育任务,享有产假,根据劳动法相关规定,产假期间医疗费报销,单位不能将其辞退,工资照发,这显然给单位带来了一些压力。他们认为,男性工作效率往往比女性高,特别是在生孩子以后,女性社会角色发生变化,精力分散,工作效率会明显降低。
1.3 女大学生自身原因
很多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就业观念偏颇的情况,主要表现在:一是爱慕虚荣,就业期望值过高,她们在求职过程中会不自觉地出现攀比心理,盲目地与他人争所谓“体面”、“光彩”的“好职业”,或者热门职业,全然不顾这种体面的职业是否有利于自身的发展。二是由于没有实际工作经验,使得女大学生太过自信有时又胆小。不能客观认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不能正确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缺乏从眼前做起、从小事做起的心理准备,就业岗位定位不准,摇摆不定。三是女性本身天生具有的性格劣势,但凡是女性或多或少都会有依赖、优柔寡断、多愁善感的毛病,正因如此在求职过程中会使她们由于做事情不果断而坐失许多机会。
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解决方法
2.1政府干预,营造有利于女大学生就业的良好环境
社会各个方面要为女大学生就业创造积极的就业条件,营造良好的就业氛围。我国政府应制订与市场经济相协调的女大学生就业干预机制:修正和完善原有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完善保障平等就业的法律体系;完善支持女性就业的生育保障制度;运用法律手段维护女大学生平等就业的权益;适时为女大学生平等就业提供法律上的援助。其次,通过社会主流媒体的大力宣传,倡导男女平等,为女性就业创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2.2学校积极配合,提高女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学校要进行教学改革,一是注重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对接,二是重视对女生的就业指导和推荐工作。首先在学科规划、专业课程设计上要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学校的办学优势,同时针对女大学生的身心特点,构建科学培养方案,提高女大学生的科研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升其就业竞争力。其次,各大高校应加强对女大学生就业的个性化辅导,帮助其进行职业生涯规划,适时调整个人的职业定位,提高就业技巧,增强求职的信心。
2.3从自身改进,合理定位、扬长避短、把握机遇
女大学生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消除紧张与自卑心理,认真分析自己作为女性的优势。研究发现,女性在很多方面比男士强得多,比如亲和力、沟通能力、形象思维能力等。这就提醒女大学生在求职的过程中要尽量展现自己的优势,回避自己的劣势。如被问到关于结婚生育问题时,要坦诚相告,表示自己能处理好工作和家庭的关系,绝不会因为家庭而影响工作等。总之,女大学生要根据自己的性别优势定位,克服自身生理、心理的弱点,选择自身具有优势的职业岗位,这样才能够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今后,随着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特别是第三产业的兴起,劳动方式将变得更加灵活,将会有更多的工作适合女性,其发展空间也会更加广阔。总之,只有通过社会、学校、女大学生三方的共同努力,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才会得到缓解直至最终解决。
本文地址:http://xiaoguoguo.dbeile.cn/quote/3969.html 多贝乐 http://xiaoguoguo.dbeile.cn/ , 查看更多